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在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侗语地名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命名方式一般为:通名+专名的二元顺行语序结构。其中,汉译地名、侗语地名的语义源流等问题需要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加以探讨。

  • 标签: 侗语地名 命名分类 语义特征
  • 简介:本研究基于管理学领域顾客和供应商参与和图书馆用户和供应商参与之间相似性,构建"双一流"建设中用户和供应商参与、知识转移与学科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模型。通过SPSS19.0对123份对学科馆员的调研问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和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最后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

  • 标签: “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协同创新 用户参与 供应商参与
  • 简介: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问题是近几年来民族理论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它主要包括学科的地位、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科体系的建构以及学科的研究重点等问题.下面,我将1987年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一下,供民族理论界的同行参考.一、关于学科地位问题的研究民族理论是不是独立的学科?这在学术界有着明显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民族理论是独立的学科.

  • 标签: 民族理论学科 学科地位 研究对象 研究方向
  • 简介:《中国青海省藏区基层社会变迁》一书于2016年6月在日本联合出版社出版。这是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尕藏杰老师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而完成的一部有关青海藏区社会变迁的民族志。在长达六年多的日本留学生活中,

  • 标签: 青海省 民族志 成果简介 大学科研 社会变迁 青海藏区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全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动力支撑,对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着重于从“绿色”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来审视民族地区怎样从“绿色观念”“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生态”和“绿色司法”五个方面来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脱贫致富。

  • 标签: 绿色理念 精准扶贫 民族地区
  • 简介: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促使哀牢归附东汉,东汉在哀牢分布区设置永昌郡,使中国与印度两个大国在地理上第一次相连接,所以哀牢分布区不但是中印两国最早的边贸区,还是中印两国的重要文化通道;哀牢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神奇的“九隆”神话,产出了丰富的物品,因此哀牢人物质文明发达,人口众多;以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哀牢社会政治结构合理稳定.对周边民族有包容性,对东南亚僚、掸、泰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过积极贡献。

  • 标签: 哀牢人 哀牢国 永昌郡 东汉王朝
  • 简介: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对日常生活的研究议题出现了由"晦暗"到"美好"的光明转向。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学界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美好愿景等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种理论视角:第一,在社会道德层次上,重新激活先哲们对美好生活阐释的本体论进路;第二,在想象意象层次上,集中转换文学家美好生活愿景的先验论进路;第三,在社会意象层次上,中产阶级美好生活追求的符号意向,以及增进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基本福利期许的意象型进路。美好生活研究实践议题具体体现在技术植入日常生活提升人们的美好感知,以及相关政策红利供给对人们美好体验的促进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中国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当然有中国智慧的美好生活建设需要对此批判性地借鉴和创造性地吸收。

  • 标签: 美好生活 “晦暗人类学” “美好人类学” 光明转向 中国智慧
  • 简介:文体对语境的适应性、对语言物质结构的依附性、文体规则系统的开放性以及文体的个性差异都凸显了其后天历时的社会行为属性,而非类似乔姆斯基语法的先天能力。文体的社会属性给我们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1.文体意识的行为属性和文体意识培养的可行与必要;2.文体与语用的共性及语用研究成果对文体研究的借鉴意义;3.文体分析的多视角、多层次阐释框架研究的重要性;4.文体因素影响带来的个别语法研究。

  • 标签: 文体 文体意识 能力 行为
  • 简介:从建构和谐社会的视角,探讨国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互动问题。首先阐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功能及目标,着重分析民族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及其辩证关系,论述促进民族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的主要对策。

  • 标签: 和谐社会 民族经济 民族文化互动机制
  • 简介:反生态民俗是尚未被大家重视的造成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反生态民俗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并对反生态民俗的具体形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解析,认为对反生态民俗的治理势在必行,而普及生态知识、加强生态立法与执法力度、改善民众经济状况、警惕反生态行为的民俗化等,则是治理反生态民俗过程中应予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 标签: 反生态民俗 影响因素 治理问题
  • 简介: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新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借助现代传媒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平等、创新氛围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大众文化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程度的自我迷失,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 标签: 大众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自觉 创新
  • 简介:以北京市西城区的"老字号"企业为例,梳理"老字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历史,指出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社会责任走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路径,并非西方的追随者,但两者都以规范自身为起点,并扩展到为社会服务。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老字号” 发展路径
  • 简介: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藏彝走廊既是地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因而运用空间理论研究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民族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构建中国的“民族走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 藏彝走廊 民族文化生态
  • 简介:修辞学和语用学的研究都涉及语言的使用,它们在主体内容、哲学基础等方面都有相当的一致性,彼此能为对方提供斯的方法或借鉴。因此,两个学科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互相渗透和借鉴,将为修辞学注入斯的活力和生机,提升修辞学的理论层面和学术高度。当然,强调两个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借鉴,目的在于促进学科的发展,绝无合并学科之意。

  • 标签: 修辞学 语用学 渗透与借鉴
  • 简介: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学科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景象,这与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郑杭生先生为社会学学科重建和繁荣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郑杭生先生秉持兼容并包的信念,致力于把中国社会学学科做大做强,倡导社会学与相近学科的沟通和合作,大力支持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 标签: 兼容并包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民族社会学 理论自觉
  • 简介:游牧和农耕是东亚地区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由此而形成了游牧和农耕两大族群,而这两大族群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单一民族国家理论不能够对这两大族群的互动给予科学的解释,将其纳入到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似乎更客观.

  • 标签: 游牧族群 农耕族群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民族国家
  • 简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大量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形成流动儿童群体。他们进入城市后无法获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机会,不利于教育起点公平的实现。对此,只有改进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发展专业教育管理公司,以及引入学校社工,才能有效地促进其教育均等机会的获得与社会公正的实现。

  • 标签: 流动儿童 义务教育 教育机会均等 学校
  • 简介:仔细考察了16世纪和19世纪具体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在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一种对异族异群体的体验产生出了一种人类学的视角。如此一种视角在辩证意义上是受19世纪中期日益变得清晰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种族观点所影响的。这样一种文化的视角在争议中渐成支配,并在解释和评论哲学和心理学议题的兼容性方面取得其基础性的地位。

  • 标签: 他者体验 文化与生物学 描述性文化 解释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