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长7.5小时:54.8%中国人起床后仍会犯困:57.1%中国人起床需要闹钟叫早;一成中国夫妻分床而睡;超四成中国人有睡回笼觉的习惯:48.6%的中国人半夜醒来上厕所;学龄期儿童平均睡眠时长为8小时40分钟;媒体人睡得最差,睡眠指数得分仅为56.5;7612%的职场人士上下班路上曾在车里睡着过,中国人躺在床上玩手机、平板的时间平均为29分钟;城乡居民睡眠得分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和小城镇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均在70分之上,而城市居民的睡眠指数得分仅为61.6分;高知群体指数得分持续走低。中低学历人群的睡眠指数得分已逾70分,而高学历群体与低学历者问的差距扩大到11分;睡眠指数调查所涉及的40个城市中,三线城市的睡眠指数平均得分为61.4,而一线城市则降为60.3分;城市职场人在工作的强压之下,有七成会在车上倚窗椅小睡,上班时大脑空旷也司空见惯;城市职场人的睡眠指数得分皆处于平均分之下,即便是得分最高的教师群体,也只有63.7分,而分数最低的媒体人仅为56.5分;超两成公众在受访时报告自己每天睡不够7小时;人们都在抱怨自己睡不好,却舍不得早早睡着。58.9%的人将上床后睡着前的时间全交付给了各种网络活动。

  • 标签: 中国人 睡眠 城市居民 职场人士 低学历者 高知群体
  • 简介:<正>专家以十几条成功原则为根据,设计了一个测试,可以全面探测出你潜在的成功指数,非常简单,你只需回答“是”与“否”。一、你有人生目标吗?1.你已定了一生最重要的目标。2.你已定下达到这个目标的时限。3.你已有达到目标的具体计划。4.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人能帮助你达到目标。

  • 标签: 人能 方寸大乱 错扣 许波 有无法 计东
  • 简介:<正>关于智力差异的原因,经过长期争论,现在已有渐趋一致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一切差异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支配下,经由成熟与学习交互作用形成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比较多的是从亲子间与同胞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同智力

  • 标签: 智力差异 遗传性 性指数 血缘关系 环境 智力发展
  • 简介:什么样的男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美国十几位健康专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公布了一张健康金标准list。在你的男人自夸身体很棒前不妨先给他看看这个。首先要声明的一点:能完全符合以下11项测试、够格称为“真正健康”的男人,简直百里挑一!如果11条中他能达到7条,已堪称健康男人的范本。

  • 标签: 心理健康 男人 标准 时间
  • 简介:今年2月,我以一名心理医生的身份参加了“北京首届抗寒极限挑战赛”,在零下20度的低温下,赤身抗寒4小时30分49秒,获得男子组的冠军。当时有记者好奇地采访我:“王先生,您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啊?”我说:“特异功能我是绝对没有,但我的职业是心理医生,我的研究方向是心理和身体的

  • 标签: 心理医生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心理疾病
  • 简介:一、近现代的研究坠入爱河时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坠入爱河会使人一年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处于增高状态。这一类似激素的物质会刺激新的脑细胞生长,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并增进记忆力。同时,恋爱中“被爱”的满足感会使身体和思想处于镇定状态。

  • 标签: 心理健康 神经生长因子 情绪 研究人员 神经系统 近现代
  • 简介:<正>“异性相吸”最初只是物理学中的概念,现在已被广泛地引入到社会交往过程中,曾有一位心理学家从实验中得出: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时比仅有男性要文明得多,因为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形象。“异性相吸”能使我们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中积极进取,建立超常的良好形象。

  • 标签: 社会交往过程 异性交往 情感状态 性理解 美国妇女 心理安慰
  • 简介:编制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的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根据健康信念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大量研究结果.确定健康信念量表包括合理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的理论构想:通过访谈相关医务工作者以及在心理学专家中征集项目的方式形成初始问卷,并通过预测筛选,确定量表的最终项目。对天津市387名大学生、事业单位职员、公务员和农民工进行正式施测,检验量表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结果:健康信念量表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可控性和合理性,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信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以及校标关联效度。结论:健康信念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被用来评估中国成年人的健康信念.

  • 标签: 健康信念 心理健康素质 合理性 可控性
  • 简介:最近十年,国内学者对中国人身体自我和饮食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本土化探索,主要涉及对中国化身体自我和饮食行为测量工具的研制,身体自我的结构和特点;提出了"负面身体自我图式"概念和"负面身体图式指导负面身体自我者的认知加工"的重要观点,对该认知加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形成的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探讨了限制性饮食者的认知加工偏好、饮食失调人群的特点和学生超重的干预模式;初步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注意偏好、限制性饮食者及饮食失调亚群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脑机制。

  • 标签: 身体自我 饮食行为 负面身体自我图式 限制性饮食 风险因素 信息加工
  • 简介:一、不要丧失同志间的友情培根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友谊使欢乐增,使痛苦减半。”要记住:同志、朋友间的情谊比任何金钱珠宝都更贵重.更美好。

  • 标签: 心理健康 友情 心理障碍 情绪
  • 简介: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我”这一概念指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我觉得我很伤心”中的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

  • 标签: 自我意识 培养 健康 “我”
  • 简介: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庄子主要心理健康思想,对外物强调“物物”,对内强调无为之虚,主张自足的内在价值尺度,开放心灵。并首次对庄子心理健康思想适应症状及治疗作了探析。

  • 标签: 庄子 心理健康思想 道家思想 无为思想 心境
  • 简介:<正>几千年来睡眠一直被认为是自然规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恩赐。到20世纪后半叶,以睡眠的科学探索发生了革命,人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睡眠进行精确的研究,探讨人类睡眠的规律,发现睡眠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 标签: 快波睡眠 科学技术手段 生活起居 慢波睡眠 生理平衡 放松训练
  • 简介:<正>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心情好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处于最佳状态;而心烦意乱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也随之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多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1/5的成年人的健康受到高度神经紧张的严重威胁。

  • 标签: 神经紧张 人类心理活动 人类活动
  • 简介:据某市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统计,在该市约160万青少年中,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检出率为13%至16%;目前来此就诊的20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比1995年增长了约7倍,而上网成瘾、厌学等心理问题让“90后”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心理疾病高发人群。儿童心理专家表示,目前不少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儿童就诊心理疾病,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非常重要。

  • 标签: 心理健康 孩子 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 “90后” 青少年
  • 简介: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他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这些学生给予高度的关注;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学校、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但是,高二这个阶段的学生却存在着很多的心理问题。

  • 标签: 高二学生 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 生活态度 “断层” 高一新生
  • 简介:旨在建立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的全国常模。应用中国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6216名成年人的健康信念进行了调查。在全国样本中再次验证了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群体在健康信念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女性健康信念的合理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2)青年人的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中年人和老年人。(3)城市户口的人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农村户口人群。(4)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成年人的健康信念水平显著升高。(5)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健康信念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状况一般和较差的人。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全国常模。

  • 标签: 心理健康素质 健康信念 中国成年人 全国常模.
  • 简介:因果,是佛教中一个常见而又很容易被误解的重要概念。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佛教中,因果与业力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观包含了五大基本规律:因果不虚、因果不乱、因微果著、自作自受、众缘和合。也就是说,因果具有真实不虚性、善恶不乱性、增长增值性、自作自受性、错综复杂性五大基本特性。正确认识佛教的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意义重大。明了并深信佛教的因果观,能真正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调整负性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有效对治和化解指责、抱怨、嫉妒、嗔恨等负面心理与消极情绪,并能激发和培养接纳、敬畏、感恩、慈悲等正向心态与优良品质。当然,佛教的因果观在心理治疗的应用中,有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与注意的。

  • 标签: 佛教 因果 心理健康
  • 简介:文章认为,人生观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和建构,同时要贴近现实生活,解答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大量具体的人生问题。因此,人生观不应只是为伦理道德领域所关注,同时也应成为心理学视野中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人生观研究中存在的欠缺。基于现代社会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笔者提出健康人生的概念。从人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角度来对人生观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 标签: 健康人生观 心理健康 社会价值取向 人格修养
  • 简介:美国心理学家K.帕格门特的宗教应对理论(copingtheory)是宗教心理学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新理论之一。帕格门特将心理学的应对理论应用到宗教学研究中,对很多宗教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帕格门特认为,当面临现实的选择时,人们会使用各种资源来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宗教正是资源的一种。在理论意义上,作为一种应对资源,宗教编织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之中——它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和影响力,而不是超然的目标。在实际层面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应对理论对信徒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正面效果。本文在对宗教应对理论进行分析梳理的同时,也希冀它能对心理健康研究有一定启示,对中国宗教心理的研究做出贡献。

  • 标签: 宗教应对理论 心理健康 帕格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