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青浦区金泽镇杨庙,也称杨爷庙。这座道教庙宇,始建于元朝,几经战乱,几经修建,但香火极盛,远及江、浙、沪等地。金泽古镇有两个香汛,前来烧香者,更是成千上万,将小镇挤得水泄不通。

  • 标签: 历史人物 杨震 官员 太守
  • 简介:哪吒是印度佛教的三头六臂的夜叉神,护法神。佛教传入中国,哪吒神也进行着中国化的演变。大概在南宋时期,随着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而演为李靖之子,实现中国化。在《西游记》中,哪吒演化为玉皇大帝的战将,孩童天神,神通广大,而本相仍是三头六臂,形象是外道内佛。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完全道教化的英雄神,但还是有佛教因子。明以后的哪吒神是多种版本形象的融合,同时又成为镇水之神。哪吒神形象的演化说明中华文化最有特性,也最有包容性,因而也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活力。

  • 标签: 哪吒神 形象 养生学
  • 简介:唯识的时空观是以“内因缘缘起”,即阿赖耶识缘起为立论的总根据。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和“过未无体”来说明时空的无自性。用唯识的“种熏”说,来说明时间的“刹那灭性”。本文引入自证分对回忆与预想的证知,来说明自证与时间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回忆、期待和感知三种时间意识行为中,只有感知(证知)具有当下性。不论是因果同时还是因果异时,都是自证分的“证知”,它们不过是自证分这一受熏持种主体之“行相与体性”两种不同的功能显现而已。在这样一个“回忆卜现在(证知)_期待”构成的三维时间结构中,我们看到三者的相互依存。本文以“波粒二象性”量子实验来说明时间与观察者有关。以经验心识观之,光波(能量、空)会“坍缩”成粒子(物质);以觉性观之,粒子又会还原成空无。所以,与其说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如说我们“心识”存在的状态具有波粒二象性。

  • 标签: 唯识 时空观 自证分 波粒二象性
  • 简介: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 标签: 道家 道教 审美时空
  • 简介:眼睛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喜欢盯着妹妹的眼珠看得出神,因为妹妹的黑眼珠里有一个小小的我存在。我好奇,那么大个的人,怎么能装进人的眼睛里呢?

  • 标签: 基督教 思赐 信徒 人类
  • 简介:《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里的玄同指与大道混同其一的状态与境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和光同尘。这是太上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财富。这里的光也可以认为是时间、时代,而这里的尘也可以解释为空间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和光同尘可以理解为与所处的时空相协调,相适应。

  • 标签: 道教 教义思想 时代精神 民族文化
  • 简介:2004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觉醒主编的《觉佛学丛书》四本。它们分别是《隋唐佛教文化》(日本)厉波护著,韩升编,韩升、刘建英译。上编主要是根据文献,考察佛教在东亚世界的传播,以及传播过程中同中国已有的儒家道德和道教势力冲突的斗争。第一章概述东晋南朝到隋唐时代中日交往的历史过程,宏观介绍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作为全书的总论。第二章探讨佛道二教与

  • 标签: 佛学译丛 群佛学 觉群
  • 简介: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北魏、隋唐、明清三个重要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出于政治的需要不断对之以充实、丰富。目前,保存下来40余座文殊寺庙,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透过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时空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信仰形态、文化内核以及历史积淀。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寺庙 时空分析
  • 简介:前言从广义上讲,“龙树之学”乃属中观空宗,正对比于瑜伽唯识有宗,所以学界在处理“龙树之学”时一般但是从“中观学”角度定位之,将其视为中观学的最早形态.不过若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看,“龙树之学”其实并不定限于所谓中观学或空宗范围,而是与整个大乘佛学兴起后的理论系统化工作有关,故空、有二宗不可作截然对立之观.

  • 标签: 中印龙树 假名想 吕中印
  • 简介:受贵州省文物局的派遣,我专程到位于黔东北武陵山区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蒿菜村“德高现”苗寨考察,以便将“德高现古建筑”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高现所处地势极为险要。寨内民居、院墙、卡门和寨墙、战壕,大半建于明清时代,最早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 标签: 古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桃苗族自治县 国家文物局 武陵山区 明清时代
  • 简介:《御制全真仙集》(以下简称《仙集》)三卷,现存5册。该书为明宪宗朱见深1敕纂编绘,明抄彩绘孤本,乃《道藏》未曾收录的内府修道秘本。2014年9月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后,于专柜展出此稀世秘本,使其得以面世。现将其文献内容与特色,浅述于下。

  • 标签: 道教思想 《道藏》 朱见深 三教合一 修真 修持
  • 简介:《圣经》在汉语语境中有一语多译的传统。译本的语文风格从深文理、浅文理、官话到现代汉语的更迭,客观上是语言与社会现状的流动,但更是译者将多种因素,尤其是读者预设纳入翻译视野的结果。这一结果促成了《圣经》宗教价值的淡化以及文学价值的凸显。译本表象上丰富的语文风格、多维的主体价值及多样化的读者期待虽然事实上促进了《圣经》从征服文化向使节文化的转型,但这种《圣经》读者翻译观是与彼时中国语境的妥协与协商,而忠实于文本目的才是翻译的终极诉求。

  • 标签: 语文风格 读者期待 文本目的
  • 简介:窃惟修持净业,当以净宗五经一论之圣言量为准绳。回归到我国净宗祖师的原则立场。依法不依人,以古为师。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净宗十三祖即是净业成就,见地精纯的过来人。吾辈净业学人依着祖师的教示而行,决定能从婆婆苦域稳达安养乐邦。

  • 标签: 依法 准绳 婆婆 立场 中国 原则
  • 简介: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可能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而带来的危机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时代潮流襄着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奔向哪里呢?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意义,但如何发展却是个值得审思的问题。

  • 标签: 佛教 商品经济 济群法师 人物访谈 寺院经济 经济来源
  • 简介:上海的玉佛寺,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有重大影响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又一直与时俱进,积极倡导“人间佛教”,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可观的文化贡献。2004年11月17日,觉大楼落成并举行隆重庆典,与此同时又举行觉文化活动中心揭牌。来自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上海市、普陀区有关政府部门以及海内外诸山长老、护法居士、各界嘉宾近两千人出席了盛会。

  • 标签: 玉佛寺 人间佛教 佛教史 居士 中国佛教协会 护法
  • 简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后,吸收了一批当地华人信徒作布道员。华人布道员在基督教传播以及民教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们的所作所为及境遇,集中折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状况,至今仍有一定的启发性。遗憾的是,有关这一独特群体的研究还不够。本文拟以美国公理会鲁西北教区前期的华人布道者为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实华北近代社会史、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以及近代教案史的有关内容,并供宗教界及相关人士参考。鲁西北是民教矛盾的焦点区域和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公理会牧师山嘉立从天津来德州第七屯传教,为公理会入鲁之开端。光绪四年(1878年),鲁西北因连年大旱发生大饥荒。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鲁西北 基督教传教士 义和团运动 中国内地 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