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不是一个内涵固定不变的范畴,随着行政模式的变迁,行政的方向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也会有相应的要求,专制行政、精英行政和公共行政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就其核心道德责任而言,专制行政要求忠诚,精英行政追求效率,公共行政呼唤公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论中国公共行政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及其实现的问题。

  • 标签: 行政模式 行政人员 道德责任
  • 简介:代孕,无论在生命伦理学界还是在生命法学界都引发了巨大争论。在代孕应否合法化问题上,学术界存在"应合法化说"与"不应合法化说"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这两种学说都基于各自的立场提出了相应的论据。立足于伦理与法律关系的角度,伦理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对于代孕的定位应取决于伦理对于代孕的定性。而在伦理上,代孕是一种违背人类天性的不合理行为。对于这种行为,法律应当予以禁止。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代孕规制立法来看,代孕应当为立法谨慎规制。当前,我国对代孕采取了完全禁止的规制模式,但在具体制度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 标签: 代孕 合法化 人性 规制
  • 简介: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者人本身的丧失。

  • 标签: 德性论 规范论 伦理学 道德评价体系 品质 行为
  • 简介:道德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德性主体道德理想的基础。现代社会寻求正义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道德能力,是一种超越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道德哲学意义上的能力,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合理的价值观、正义感和仁爱心、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在实践中确立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培养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构成了公共行政道德能力的内涵。

  • 标签: 公共行政 道德能力 价值观 正义感 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
  • 简介:行政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沈亚平在我国目前的各类职业道德建设中,恐怕没有哪一种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比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职业道德建设更令人瞩目的了。由于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履行行政职能,拥有很大的国家行政权力,如果疏于对他们的道德意识的培养,缺乏对他们的道德约束...

  • 标签: 行政道德建设 公务员 制度伦理 基本途径 思想教育手段 制度建设
  • 简介:本文从公共行政伦理的界说、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生态环境与逻辑起点、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初步成果、基本内涵(指导思想、规范体系、监督机制、养成机制)与根本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有关问题.

  • 标签: 行政 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伦理 伦理文化自觉
  • 简介:在我国,街头官僚(Street-LevelBureaucrat)行政裁量权的控制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容易被人们忽视,即使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也总是遵循立法一执法一司法的“法制主义”思路,使得研究具有明显的“单点注入”特点。对街头官僚行政裁量权进行法律控制,在立法、司法等方面均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境。街头官僚行政裁量权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性裁量权,对其实施有效而合理的伦理限制与伦理控制,应当是街头官僚行政裁量权之合理行使的根本。

  • 标签: 街头官僚 行政裁量权 法律控制 伦理控制
  • 简介: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仲崇盛一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另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所达到的表现在职业工作上的道德品质状...

  • 标签: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建设 主体化 职业道德品质 行为主体 职业道德教育
  • 简介:哈贝马斯把道德规范视为一种主体间性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规范进行建构:一是在先验层面上,渗透重建后的理性即交往理性于道德规范之中,矫正其中的强制性关系和被扭曲部分;二是在现实层面上,通过相互作用建立理想的主体间性结构,依据角色结构的发展促使个体道德资质的形成,凭借原则提供道德依据和资源.哈贝马斯对道德规范的如此建构,确保了道德规范的可论证性和实践有效性,使道德问题重新诉诸一种更完善化的理性观念,最终使道德自我与相关他者实现内在的统一.

  • 标签: 哈贝马斯 道德规范 交往理性 相互作用 角色 原则
  • 简介:20世纪初,西方理论界出现科学化倾向,公共行政管理被归入科学的事实领域,伦理学则属于价值领域,两者被人为地分离;行政与伦理的结合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从行政学产生之时起,行政管理的价值问题与伦理目标就成为学者们思考的一个焦点;20世纪70至80年代,行政与伦理真正开始融合,不仅出版了理论著作,而且在行政实践中接受了伦理规范.至此,公共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产生.

  • 标签: 事实领域 价值领域 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伦理学
  • 简介:我国独生女儿农户是特别时期、特定政策和特殊意愿共同作用的弱势群体。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实例,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照护资本等方面探究了独生女儿农户生计脆弱度不断加深、脆弱面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独生女儿农户生计的脆弱亟待行政主体从行政责任和行政良心方面,加强对未来这个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增加生计资本、降低脆弱风险、破解脆弱难题。

  • 标签: 独生女儿农户 生计脆弱性 行政责任 行政良心
  • 简介:在信息伦理学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有些学者将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非规范的伦理学来研究,而另一些学者则偏重于信息伦理学的规范性质.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应当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活动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伦理问题,而不能成为计算机伦理学、媒体伦理学、生物信息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的集装箱.规范的信息伦理学可以参考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的分析框架,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各国的信息伦理学有本土化的问题,但在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中,应当实现不同的信息伦理学的整合.

  • 标签: 信息 伦理 信息伦理学
  •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了欧洲近现代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规范伦理的具体成因、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并对二者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说明。笔者认为,麦金太尔在重建传统生活共同体基础上恢复古希腊美德伦理的主张只是一种道德乌托邦幻想,我们应当在努力完善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规范伦理类型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启蒙运动所开创的现代性事业,而不是一味地吁求回归传统。

  • 标签: 民主 法治 规范伦理
  • 简介: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新发展,拓展了传统道德人格概念的内涵。这种拓展意味着对道德人格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人际道德的领域,而应扩展到自然道德上来。生态文明时代必然通过环境伦理这种新型道德形态来塑就人,而生态文明又必须通过生态人格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 标签: 环境伦理 道德人格 生态人格
  • 简介:择偶在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偏好并参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自己认为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伴侣,而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挑选"高品质"配偶的有力工具。本文从Haidt的道德五基准理论出发,探讨道德规范与人类择偶标准间的联系,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五个基准:伤害/关爱、互惠/公平、内群体、等级/权威和贞洁/圣洁准则对于个体择偶标准及心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应重视文化差异性、道德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并考察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标签: 道德理论 道德规范 道德五基准 择偶理论 择偶标准
  • 简介:人类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必经途径,也影响着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从构词法上看,"性"本身就是"心"和"生"的会意,"心"是指道德能力,而"生"是指自然本能,这就在人的自然情欲和道德意志的张力之间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冲突.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两性关系涉及双方的意志自由和权益责任,需要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加以调节.因此,人类两性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关系,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人类性伦理关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简约严酷,经过封建社会的神秘愚昧、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不羁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美好的研究,是社会主义性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性伦理学新论》 安云凤 社会主义 传统文化 封建文化
  • 简介: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出现了诸多引发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的社会现象,实际上主要源于伦理规范缺位与道德评价错位。前者指人们面临新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情境,相应伦理规范的缺位现象;后者指社会转型时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多元格局中,不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之间相互评价的错位现象;对这两种机制的分析与阐明,有助于清醒认识当前道德生活的变化,理性面对道德焦虑与道德滑坡论,预防焦虑心理与滑坡评价引发负面的道德情绪与行为预期。

  • 标签: 社会转型 血缘伦理 陌生人社会 伦理规范缺位 道德评价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