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以道德为基础来推动法治的建设,不仅求所立之法为体现基本道德精神的良法、善法,还将道德理念、道德价值、道德追求等贯穿于执政、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真正发挥道德对法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在立法环节,将道德价值和精神渗入立法过程的始终,保证所立之法都为良法;在执法环节,培育执法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使之真正做到严格执法;在司法环节,促使司法工作者将公平正义作为首的道德价值追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树立道德信仰,真正做到公正司法;在守法环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构建全民守法的道德基础,凝聚全民守法的道德共识,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道德支撑。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治国家 道德基础
  • 简介:公民伦理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体现了“依法治”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治国之道,构建和培育公民伦理是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构建和培育我国的公民伦理,在体现其共性的同时,应当寻找符合国情的路径。

  • 标签: 治国理政 公民伦理 构建 培育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
  • 简介:国家治理的过程是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后者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国家治理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其具象化目标即美丽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性决定于其伦理合理性,而伦理合理性又决定于明确、合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定位。顺应生态伦理的生态治理为国家治理生成合法性,不仅因为生态治理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并致力于实现生态正义,还因为有效的生态治理满足善治的全部条件。

  • 标签: 国家治理 生态伦理 美丽中国 生态治理 善治
  • 简介:“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时,有人担心这一方略是否会带来人治的后果,也有一些法学家则对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法治,因为法治实质是法律家之治,而且我们也可以培养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人才,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法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相反,德治却不具有。所以“在法治正在全面推行的社会里,德治应该缓行”。面对这一质疑,伦理学工作者必须做出解答,当然这

  • 标签: 《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书评 德治理论 李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德治国
  • 简介:价值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也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西方的普世价值论以价值的个体性代替共同性、一元性取代多元性;习近平的共同价值论则强调个性与共性、自身一元与世界多元的有机统一。基于这种统一,各国倡导“共同价值”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共同威胁”,满足共同需要、实现共同利益,也就不会构成国家价值安全威胁。价值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立足共同价值,尊重不同价值体系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实现多元价值体系的和谐共存。维护国家价值安全并不仅是关心自身安全,也须在尊重价值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共同性,强调世界各国围绕共同利益以实现共同安全,遵循“彼此尊重,平等相交”“合作共赢,共生共荣”“共建共享,权责共担”的行动准则,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 标签: 共同价值 价值安全 国家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以磅礴之势,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实体与伦理逻辑,家庭作为“整个的个体”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伦理挑战,家庭实体性地位的消解将对中国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中国家庭正在遭遇两股解构力量:外部传统的伦理支持系统趋于崩解,家庭遭遇种种裂变风险;家庭成员在公民认同中潜在的精神蜕变风险:“贫民一贱民一暴民”,则从内部瓦解家庭的精神同一性。恪守权力与公共财富作为伦理普遍物的精神本性,构建新的伦理实体是现代中国家庭发展的伦理精神战略。

  • 标签: 家庭 伦理实体 伦理失依
  • 简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创新意识,更需要在这种意识之下形成的普遍品质。只有当创新成为人们的心理定势和自发意向时,创新才会渗透于并体现在国家和人民的一切活动之中。如此,中国人民才会真正成为创新性的人民,中国才会真正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并走

  • 标签: 心理定势 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进步贡献率 社会环境 课程教育 实现理论
  • 简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所包含的能力性质、能力范围、能力体现,合称为国家治理的道德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的现代化,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的道德能力、治理过程的道德落实、治理客体的道德塑造以及治理的国际伦理意义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国家治理 道德能力 伦理意义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要求依法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关键在于对德治内涵的界定。与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不同,以德治国不是将某种特定的道德观强制在社会推行,而是一种示范性的伦理观,这种道德观尊重道德主体在道德上的追求与选择,它以法治为前提,强调社会主体的自主性,并倡导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实践的竞争。

  • 标签: 法治 德治 法治的道德性 以德治国
  • 简介:管子之著作对法治思想的论述可谓卷帙浩繁,各种关于“道法”的追问亦由是而生。对管子之法伦理思想的探究,重现“缘法而致道”的法伦理图景,或许是理解管子之根基。“引道而入法”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根源,其规范性建构乃是管子为“以法治”这一统治模式所设立的先决条件;“良法与民心”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要义,其道德性诉求乃是管子所推崇之“法制模式”的应然标准;“至道与宝用”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功效,其现实性作用乃是管子所宣扬的“国道盛行”之目标为君王臣民所带来的实然福祉;“严法与教化”乃是管子法治思想之伦理形式,其明晰性结构乃是管子推崇的“赏罚明晰”之理念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制度。

  • 标签: 管子 法治
  • 简介: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其国家凝聚力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对于国家凝聚力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国家凝聚力最具广泛性的道德基石,而且是国家凝聚力最坚突的精神支柱。当今中国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克服几个认识上的障碍:一是把“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进而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把爱国主义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从而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分裂开来,因而把人们的认知引向歧途。

  • 标签: 爱国主义 国家凝聚力 精神核心 世界主义 狭隘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提倡以理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科学反对神学,奠定了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理性根基;文艺复兴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价值观决定了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价值取向,为法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艺复兴彻底打破了神权诫命的统治,树立了现代西方社会的法律笃信思想。文艺复兴对于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时至如今,对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标签: 文艺复兴 现代西方 法治精神
  • 简介:2001年8月3日至6日,河北省伦理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召开了.大会围绕“以德治国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本次会议讨论的基本情况综述如下:一、以德治国方略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专题研讨 河北省 理论与实践 以德治国 学术研讨会 基本情况
  • 简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全面发展的系统化工程,它与文明城市创建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提出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文明城市创建也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因此,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建工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来引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能够极大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整体进程。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明城市创建 多元主体 法治
  •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了欧洲近现代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规范伦理的具体成因、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并对二者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说明。笔者认为,麦金太尔在重建传统生活共同体基础上恢复古希腊美德伦理的主张只是一种道德乌托邦幻想,我们应当在努力完善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规范伦理类型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启蒙运动所开创的现代性事业,而不是一味地吁求回归传统。

  • 标签: 民主 法治 规范伦理
  • 简介: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讨论,应避免立场先行的分析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法治秩序观与德治秩序观是两种理想型秩序观,分析各自的社会基础、正义观及实现路径,有助于深化认识秩序形成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德治在共同体中能发挥好作用,追求实质正义,倡导自律及重视实践者的德性。法治能更好回应陌生人社会需求,主张通过形式获得正义,以国家法为主要载体。在现代社会,德治不可能在规范意义上取代法治

  • 标签: 法治 德治 社会基础 正义观 实现路径
  • 简介:全国第一届体育伦理研讨会于2017年7月19-21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学者围绕“人民体育与国家责任”主题,展开体育伦理及其相关领域的研讨与交流。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伦理学会、上海体育学院主办,上海市伦理学会和湖南省体育伦理学会协办,上海体育学院休闲与艺术学院和体育与健康伦理E-研究院承办。

  • 标签: 体育伦理 国家责任 伦理困境 中国体育 人民 上海体育学院
  • 简介: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价值有着一种建构性的设计,给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价值”两种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的指导价值。德育指导价值的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特征:社会道德和精神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一方面既要向未来公民社会中通行的社会价值靠拢,因为这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价值传统,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维持现有社会秩序方面的现实作用。德育指导价值上的这种建构性设计,符合我国社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

  • 标签: 德育 公民社会 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