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平等不平处于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反题结构中。在描述性范畴,人们在有些方面是平等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是不平的,因而往往存在身份悖论。在规范性范畴,不平具有重的伦理价值,并对平等的规范性主张形成有力制约。审慎的平等主张都是有节制的,需对平等不平进行审慎权衡。

  • 标签: 平等 不平等 反题 审慎权衡
  • 简介:区别于自由意志主义者,罗尔斯和运气平等派认为正义的空间不仅关涉某些直接的人类行为,而且关涉这些行为的起始背景对不同人造成的不平影响,因此社会体制应该积极地干预自然不平。托马斯·内格尔以不平的责任归属为根据质疑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如果自然不平主要是由自然而不是社会因素造成的,那么把减轻它的义务加给社会就不合理地扩张了正义的规范边界。但是内格尔没有看到这里不应该夸大自然的力量,很多所谓的自然不平的背后都深藏着社会体制的不公正影响,正义因此要求社会承担减轻这种不平的义务。

  • 标签: 自然不平等 正义 自然抓阄 运气平等 内格尔
  • 简介:在康德和罗尔斯的平等主义思想之间有着明显的扬弃关系。罗尔斯追随康德,把人之平等的基础归于人的道德能力。康德对公民追求幸福的手段施加正当性限制,罗尔斯将此发展为正当对善的优先性原则,此一进路保障了公民权利的平等。与康德拒绝给予缺乏财产的臣民政治自由恰成对比,罗尔斯主张保障公民平等的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康德的机会平等原则否定出身阶层和特权之间的联系,罗尔斯主张进一步消解自然禀赋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关于背景正义的考虑使得罗尔斯比康德对经济不平施加更多限制。

  • 标签: 康德 罗尔斯 平等
  • 简介:威廉姆斯在《平等的观念》一文中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两个角度分别批评了康德伦理学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强调了道德主体的认知维度,并以此确立了建立在理解善事物的本质的基础之上的分配方式。诺齐克与古特曼对威廉姆斯的批评落实在政治哲学的层面,并没有触及根本的伦理学理论。相对而言沃尔泽的批评则更具建设性,弥补了威廉姆斯方法论上的缺憾。

  • 标签: 平等 道德能力 分配 理由的相关性
  • 简介:面对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回应.被誉为20世纪西方政治哲学领军人物的罗尔斯,以其纯粹程序的社会正义规范表达了对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然而,由于仅仅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狭隘视野和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罗尔斯纯粹程序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是不彻底的,最终陷入抽象平等的困境.与此不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回应一方面指向其自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指向其作为背景的只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社会理想,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人类解放的前景,从而在一种人类正义的规范之下表达了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由于超越了政治解放的狭隘局限,因而,马克思人类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辩,而是在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寻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目标、价值原则和现实途径.

  • 标签: 公民资格 正义 平等 罗尔斯 马克思
  • 简介:追求人类自身内部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佛教平等观念特别是其中体现出的包容精神,对于人类和谐观念的确立富于启发意义。文章论述了佛教平等观的包容精神,分析了佛教包容精神形成的理论原因,并探讨了这种包容精神对当今时代人们和谐观念的正面意义。

  • 标签: 佛教平等 观包容精神 缘起论 伦理意义
  • 简介:<正>“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不是道德基础和道德原则教育?”起初我回答说,数学内容本身,数学的逻辑精确性趋向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无疑会激起正直与诚实的内在要求。其次,教师本身酷爱课题,会使他去积极培养学生类似的感情,同时也向他们指明了认识的乐趣,以及掌握了认识定量法的人类理智的能力。教师这种积极性在道德上是深刻的,以致于我们不由得参与到形成学生道德基础的过程中去了。我的老师A·R·辛欣曾讲:钻研数学科学必然会在青年人身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出许多道德色彩明显,并进而能够成为其主要品德因素的特点。在数学教育所形成的特征中,辛欣指出了真诚、正直、坚韧和勇敢四点。人们都明白,数学教师是不可能搞欺骗的,任何自高自大和

  • 标签: 数学教育 数学教师 数学科学 学生道德 培养学生 道德基础
  • 简介:池田大作从哲学的高度深刻认识幸福,把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与“绝对的幸福”,而只有人类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绝对的幸福.并指出唯有通过教育,完成人的自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他用最大的力量发展创价教育事业,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其人本教育思想,经过四十载的发展,构建起人本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具体来说,一是他揭示了教育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与和平;二是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谋求人类幸福的人格;三是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幸福的人本教育方法.

  • 标签: 池田大作教育思想 人类幸福 人本教育 终极指向
  • 简介: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非常活跃,并行使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在对国民进行道德熏陶和政治控制,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调和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公民日常的思想问题和精神困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 标签: 西方 宗教 宗教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 简介: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分别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为目标,二者在学术传统、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切断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必须同时推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而不是以一者取代另一者。“替代论”的问题在于未能全面把握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与共生关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源于二者理论基础的转向而导致的道德基础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得二者对于德性尤其是对于公民德性的理解产生分歧。解决的路径在于证成二者道德基础的同源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保障。由此,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将在差异中实现共生,共同引导个体以其理性去批判和反思何谓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寻美好生活。

  • 标签: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好人 好公民 美好生活
  • 简介:<正>美国军队和日本自卫队十分重视官兵的德操教育,旨在使官兵成为资产阶级利益的忠实工具。根据有关资料,本文简述如下。在不断重温誓言中强化军人意识日本自卫队队员入伍时,都要进行宣誓活动。

  • 标签: 德操 军官 士兵 美日 军队 日本自卫队
  • 简介:传统美德教育三谈任洁当前,传统美德教育正在一些中小学、幼儿园乃至一些大专学校中开展起来。让广大青少年一代从中华五千年美德中,得到如何做人,如何处书,如何完善自我、报效国家的启示,无疑是宣传教育工作中一件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广而言之,在全社会将传统美德教...

  • 标签: 传统美德教育 道德传统 传统道德 旧道德 青少年犯罪 民族优秀文化
  • 简介:<正>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对伦理教育问题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他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伦理教育的困难“在于,怎样能使我们的教导工作在人的感情生活中变得这样有力,使它的影响能顶

  • 标签: 伦理教育 爱因斯坦 教导工作 宗教说 感情生活 伟大人物
  • 简介:道德精神,就是人们敬畏道德、向往道德、享受道德、坚守道德的心理意识,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诚”的精神。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旨归。当今社会,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道德精神 道德教育
  • 简介:论铁路职业道德教育李连三一、铁路路风问题引起的反思铁路路风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从80年代初开始时。与此同时,铁路部门便开始了一次比一次声势浩大而又步履艰难的战斗历程。整顿路风,最初是整“两野”,即野蛮装卸和野蛮待客;继而是整“两私”,即以车...

  • 标签: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建设 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 职业道德规范 铁路职工
  • 简介:道德生活是人们通过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身幸福的过程.它具有自为性、精神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道德生活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道德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更有赖于其内在要素,而连接外在条件与内在要素的桥梁和中介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 标签: 道德生活 精神生活 道德教育
  • 简介:<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毕生致力于改革旧中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时常论及道德问题,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途。”(《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464页。以下引该书均只注卷、

  • 标签: 陶行知 教育伦理 述要 德育自治 人中 人上人
  • 简介:探索和遵循道德教育规律,对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至关重要。道德教育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本地地情、本校校情和学生个体的个性,讲究艺术性,推动知情意信行积极互动,坚持先进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传承性和前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一元主导和多元互补的有机结合等。

  • 标签: 高校 道德教育 规律
  • 简介:通过讨论和分析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作用和实现路径,可以看到,大学生情感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大学生情感教育路径的探讨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熏陶和自然陶冶四个方面入手。

  • 标签: 大学生 情感教育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