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化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的具体化承诺。马克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的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的具体化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的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的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这两者在马克历史道路理论中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的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
  • 简介:"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 标签: 历史认识论 世界历史 理性 欧洲中心论
  • 简介:在关于马克正义理论的讨论中,一个被质疑最多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马克本人是否赞成从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讨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说,以道义合理性为根据论证社会主义应当取代资本主义是否与以历史必然性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相冲突?

  • 标签: 正义理论 马克思 辩护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马克主义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主义俄国化促进了马克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主义俄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主义中国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主义是实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俄国 双重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借鉴
  • 简介:马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 个人全面发展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的报告:《马克,直路,具体的乌托邦》不仅是一部关于马克的纪念报告,也是一部创造性的马克主义文献。在这份报告中,布洛赫高度评价了马克哲学一政治思想的丰功伟绩,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某些“实质性缺陷”,批判了斯大林主义的“奴役性实践”,划清了前苏东“官僚主义的马克主义”与“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原则界限。根据布洛赫的评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哲学一政治思想中的个别结论已不再有效,但是,马克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异化理论”、“现实的人道主义理念”等依然有效。

  • 标签: 马克思 官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现实的人道主义 直路具体的乌托邦
  • 简介:马克对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在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而在彼此之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社会政治生活 马克思 社会经济结构 共产主义运动 政治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 简介: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之后,列宁更加注意对马克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和研究。在1909年到1913年前后,列宁写作和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文章,如《马克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卡尔·马克》一文。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列宁在哲学素养方面的很大提高,也能看到他对马克主义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化。

  • 标签: 列宁 《卡尔·马克思》 哲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 简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马克主义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实践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马克主义理论创新的最终动力.我们要坚持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结论的科学态度,努力培养"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良好学风,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假马克主义理论创新的标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创新精神 “三个代表” 科学技术 实践观
  • 简介:正义究竟是一个伦理概念还是一个法权概念,这取决于人们判断该概念的视角。对于我们来说,作为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的总体观,对于正义概念及其具体材料的阐释的积极意义在于,揭露德性的失败和世界历史进程的胜利之最为极端的矛盾。

  • 标签: 正义概念 伦理 马克思 批判 世界历史进程 唯物史观
  • 简介:9月1-8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吴向东、鲁克俭、罗松涛、徐克飞应特赛德大学(TeessideUniversity)考灵(MarkCowling)教授的邀请参加会议。张曙光教授提交题为“唯物史观与中国经验”的论文,提出应把唯物史观与近代以来的“中国经验”相结合。吴向东教授宣读题为“中国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的论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重塑社会价值秩序、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国家认同感、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应的文化软实力。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经验 论坛 大学哲学
  • 简介:8月22—30日在南京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等国内外30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约130余人参加。暑期学校课程的主题包括“英国马克主义,特别是新左派理论历史发展和当代走向”、“当代美国马克主义在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英美生态学马克主义研究”、“‘后马克主义’及当代英美激进思潮”、“当代英美马克主义研究中的空间问题”、“批判实在论与马克主义的对话”和“法国、意大利激进思潮在英美马克主义研究中的理论效应”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美国 暑期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后马克思主义 批判实在论
  • 简介:建基于对资本主义应得正义的制度前提批判,落实为对共产主义完全正义的图景构画,马克在其全部著述的批判性话语和建构性话语中阐述了自己的正义思想。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马克有没有正义思想,而是马克正义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这种正义思想是如何得以构建的。

  • 标签: 前提批判 马克思 正义观 制度 正义思想 资本主义
  • 简介:近年来,中国马克主义哲学领域围绕社会正义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讨论,这既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难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面对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问题,如何深入马克主义经典文本,开掘马克思想资源中的社会正义思想,以彰显马克主义的时代性与在场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正义 正义思想 思想资源 正义问题 学术研究
  • 简介:马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问题是马克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疑难。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关于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来类比马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有助于我们达到对“颠倒之谜”的本质性理解: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绝不是简单的翻转和剥离,而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转向出来。马克是通过穿越黑格尔哲学的意识形态幻象,“退回’’到对象实际的此岸世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从而达到这一转向的。沿着这一理论路径,马克破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化”,最终确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 标签: 马克思哲学研究 黑格尔辩证法 颠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幻象 柏拉图主义
  • 简介:7月15—18日在内蒙古大学召开,由中国马克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中国理论网协办。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党校系统、科研院所等80多个单位的16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围绕会议主题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一,“中国梦”的哲学问题。与会学者从历史时间角度阐释提出“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从现实空间角度阐释“中国梦”的哲学内涵,从本质特征上阐释“中国梦”所蕴含的思维方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梦 学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 《教学与研究》
  • 简介:“有无之辨”历来都为中外哲学所重视,马克主义哲学同样如此。马克主义经典作家从其特殊需要出发,对“非存在”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梳理,区分了“绝对的非存在”和“相对的非存在”,并形成了其富有辩证色彩的非存在思想。马克辩证的“存在一非存在”观体现在对人、劳动、精神观念等具体范畴的分析当中,它揭示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存在和非存在,它们是相对的,始终只能作为矛盾统一体的双方出现。马克主义哲学的“有无之辨”克服了以往“有无之辨”和非存在研究的各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化解了“有无之辨”的一些常见难题,对于本体论、认识论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启发意义 非存在 矛盾统一体 认识论研究
  • 简介:12月27—2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名青年学者,围绕马克与黑格尔思想中的经济学与哲学问题、重马克与黑格尔的“颠倒”问题、马克与黑格尔关于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这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对话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