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儒》堂本《论语义疏》,在校点方面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误校,即校勘方面存在错误,如"称论"误为"弥论","共"字误为"其"字,"足"字误为"是"字,等等。二是失校,即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应出校而未出校,如底本为"于时万物不齐",参校本为"于是万物不齐";底本为"宜道",参校本为"宣道",等等,皆未出校。三是误点,即断句标点错误,如"加之以礼乐,文成也"被误点为"加之以礼乐。文,也";"孔子入武城堺,闻邑中人家家有弦歌之响"被误点为"孔子入武城堺,闻邑中人家,家有弦歌之响";等等。

  • 标签: 《儒藏》 《论语义疏》 勘误
  • 简介:<正>《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处方有种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熨剂叫“坎离砂”(天津市医疗器材厂制有此物),不少人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此名可以说来源于《周易》。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书中称乾坤二卦为鼎炉,坎离二卦为药物。故“坎离砂”即谓药物砂。《周易》为大道之源,亦为不少成语、典故、格言、熟语之源,不少词语可以说于此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言的《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收有“经传词语”一单元,但非从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词着眼,一些人读到有关词语时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则列举有一定难度的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举例以说之,于《周易》研究、于汉语词汇研究或者不无小补。

  • 标签: 孔颖达 周易参同契 六十四卦 后汉书 词语 三国志
  • 简介:今年春节,我曾与讃教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并相约8月初同赴内蒙,参加在包头举行的墨学国际研讨会。不想,月余之后,讃教授沉疴不治,溘然长逝。噩耗传来,殊感惊愕,再三追问传“讣告”者,方知钝耳所闻不误。于是,瘫坐于椅,脑际竟是一片空白。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王讃源教授 墨学 古籍
  • 简介: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与《归》有关的古筮书,内容十分丰富。《周礼·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三曰《周易》。”郑玄注云:

  • 标签: 湖北 王家台 竹简 秦墓 《归藏》 筮书
  • 简介:三十年来,《管子》法治思想研究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管子》法治思想内容阐释;二是《管子》法治思想特点研究;三是《管子》法治思想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价值挖掘。不同角度与层面的探究,充实和完善了《管子》法治思想研究体系,并为当今法治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管子》 法治 依法治国
  • 简介:《周易》词例说(三)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对于《荀子·相》的文化渊源,全文试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辨,一是乐器辨名:"拊"是以糠填充的鼓类乐器,因齐人称糠为相,故又名"相"。"相"与"舂牍"是两类不同的器乐,在礼乐仪式中也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二是祝官文化:《相》并非单纯的瞽矇文化产物,其中经典的三言句式,出自周代祝官,功能重在训诫和宣教,后该句式为《相》沿用。由于礼乐仪式中文体形成的复杂性被忽视,从而导致《相》中的祝官文化隐而不彰;三是地域文化:《相》的源头是祝官制度,实为周文化的产物,在后来流变的过程中,又受到鲁国礼乐文化和齐国方言的影响,实与楚文化无关。

  • 标签: 成相 三言句式 祝官 文化归属
  • 简介:<正>(一)《易》学源流《易》始于《墳》,《墳》是我国最早的萌芽《易》书。“墳”字之义,凡突出于地面的丘、陵、岗、垄,皆谓之“墳”。自有人类原始之初,面临着空濛天象,洪荒地险,紧迫人生,这三件大事,如“墳”底突出人世,须人认识、研究、利用、志之为书,故名《三墳》。按古史划分,在洪荒纪后,滋演纪初,天皇先灵氏,取天象以治人世,才演《象》。地皇后德氏,酌地形以谋地利,才演《形墳》。人皇居方氏,研气命以卫民生,才演《气墳》。三皇并用物体符号代文作记,成为肇始《初墳》。下传三帝,即《孔子家语》所说:自伏羲以下称帝。吴帝伏羲,观天象,画八

  • 标签: 学源流 易学 易源
  • 简介:罗汝芳是明代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以“赤子之心”和“孝弟慈”为旨归的学术思想和“以讲会乡约治郡”的伦理政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阳明后学尤其是泰州学派中或流荡虚无而禅、或“不复为名教所羁络”的狂侠倾向,促其回归平实和正统。罗汝芳这一归宗阳明学正统、以“圣谕六条”化俗治乡的学行取向,也体现在他有关乡约的思想和实践中。

  • 标签: 思想与实践 乡约 罗近溪 泰州学派 代表人物 政治实践
  • 简介:多年来,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这一传统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形成了巨大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阐释路径存在一定的限度和问题,因此,近年来便试图在这一传统之外寻找一条新的哲学道路,这就是康德的阐释路径。

  • 标签: 马克思哲学研究 阐释方式 康德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主义 哲学关系
  • 简介:易学是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成玄英 庄子疏 重玄学 易学
  • 简介:山东省图书馆索以“易学专”、“海阁专”、“地方文献”、“佛经专”、“金石拓片专”等著称于世,其中的“易学专”,是一座海内外屈指可数的《易经》文献宝库,包括古今中外对《易经》的注释、论说、考订和图解,以及专著、古易、易纬、易占等类书籍,其特点是数量多、质量精。本馆“易学专”来源于两部分:

  • 标签: 山东省图书馆 提要 善本 地方文献 《易经》 金石拓片
  • 简介:阳明后学中的中坚人物“二溪”(王龙溪、罗溪)论《易》是他们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以万物一体论《易》,体现了《易》心学派的共同特点。龙溪以《易》证心,以《易》证良知,承陆象山、杨慈湖、王阳明而来;溪论《易》重生生之道,多得之于程明道。二溪论易,体现了泰州、龙溪两大阳明支脉的学术特征。“二溪”与易道有关的修养论对文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于思想史的影响也同中有异。

  • 标签: 易学 王龙溪 罗近溪
  • 简介:张九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 标签: 气论 天人感应 慎独
  • 简介:儒家是要德的。儒家为什么要德?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的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德观。虽然如此,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自以赛亚·伯林提倡价值多元主义并将其与自由主义结合之后,价值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便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伯林认为价值多元主义自然地证自由的重要性;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坚持中立性原则,仍然遵循二者结合的思路。但格雷、凯克斯等人发现了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相容性,甚至主张多元主义必然否定自由主义。笔者认为,“多元主义反对自由主义”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而如果以一种更现实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不难发现自由主义是维护多元的最佳选择。

  • 标签: 价值多元主义 自由主义 中立性原则 自由多元主义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汉代镜范开始一直到今天,临淄齐故城内出土大量镜范资料。伴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临淄齐故城作为汉代铸镜作坊的一个中心已经毫无争议。陈介祺作为晚清收藏大家,开镜范收藏之先河,其铜镜收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以临淄、青州为中心的齐国故地。通过对陈介祺收藏铜镜及镜范资料与临淄齐故城内出土镜范资料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观点。而陈氏所铜镜及镜范中的稀有种类也为临淄齐故城铸镜作坊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支持。

  • 标签: 陈介祺 齐故城 铸镜
  • 简介:<正>一《禁》是一篇逻辑严密、首尾完整的经济论文。如同《牧民》、《五辅》、《侈靡》《轻重》诸篇《管子》书主要篇章一样,作者不是就经济谈经济,而是熔政治、经济于一炉,同时阐释了自己观察、分析政治、经济问题的世界观——哲学基础。作者以这样两句颇富哲理性的两段话开篇:

  • 标签: 管子 侈靡 哲学基础 经济论文 经济生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