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孔孟人生境界论广大精微,竞相发明而若合符节。有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可欲之"善"→有诸己之"信"→充实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大"→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相同一,皆表现为一个在"求仁"的终身修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

  • 标签: 人生境界 道德修养 “求仁”目标 六个阶段
  • 简介:冯友兰特别重视心的觉解功能,并依据心灵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其天地境界有着深厚的审美意蕴。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运用有别于逻辑分析的直觉方法,即冯友兰所说的讲形而上学时的“负的方法”,而“近于道的诗”正是形而上学“负的方法”之一。所以,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人生境界论与审美理论非常接近。这一理论显示出从思维方式上融合中西的学术努力,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 标签: 觉解 人生境界 形而上学 负的方法 进于道的诗
  • 简介:<正>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即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学说,在这样一种学说中,心灵境界说或精神境界说是最有特色、最值得重视的部分。这一点,在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学说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人们经常说,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孔子的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真正说来,孔子学说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

  • 标签: 精神境界 孔子 基本精神 境界说 政治伦理 儒学
  • 简介:《论语》“可与共学”章揭示了学者为学境界的层次性。从“可与共学”到“可与权”,表明了学者从志于学开始,不断寻求超越和突破的阶次,从而也成为衡量学者境界的标准。其中,作为对“道”透彻理解之后的一种实践能力和要求的“权”被视为学者的最高境界和为学的目标。“可与共学”章中对学者四种境界和为学目标的揭示,体现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学”的问题上知行统一、“行”为旨归的特征。

  • 标签: 学者 共学 境界
  • 简介:本文拟对南宋杨慈湖的重要哲学文献《绝四记》进行重新解读,试图打开领会慈湖思想的新境界。本文认为,杨慈湖的哲学,存在着一个"一"—"心"—"觉"的动态结构,而《绝四记》这篇文献,则代表了这一动态结构的基本完成。慈湖关于"绝四"的讨论,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以"心"与"一"的纯然相契而实现"觉"的途径,是为通达于圣人之境的光明道路。

  • 标签: 杨慈湖 《绝四记》 “一”—“心”—“觉”
  • 简介: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 标签: 各言尔志 天地境界 可以兴
  • 简介:朱熹之历史地位得以树立,学术内涵得以彰显,黄斡最是关键人物。避免门人说法歧出,免干陷入门户之争,成为黄棘一生用心所在。北山一系学人在《四书章句集注》之间反复辨析,不论是横向发展抑或是纵向深化,朱学由宋入元,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一脉相承,代表朱学正传,四书成为学术核心所在。《四书大全》征引其中部分内容,许谦材料最多,其次为方逢辰、金履祥、王柏、何梦贵、欧阳玄等人,共计154条。分析可知,《四书大全》特别留意经文结构分析、文句涵义,北山一系学人于讲论之中厘清文本内涵,体证与诠释并进,尝试在经典诠释当中揭示儒学工夫与境界,确立朱熹学术的价值与方向,提供给了后人诸多的思考成果,值得参考。

  • 标签: 《四书大全》 朱熹 黄斡 道统 北山
  • 简介:依托《中庸》,罗汝芳论工夫多自“圣人分上说”,其境界工夫主张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侧重“默识”性体;强调“轻省”“直养”;属意“当下”检证,“因时”推进。以境界工夫进路考察罗汝芳哲学构建,其理论重心不在对抽象性征的存有论探讨上,也不偏向于“下学上达”的工夫取径,而集中在境界论哲学的创造和发挥。由此推导得出,罗汝芳在本体论、宇宙观等哲学基本问题上由儒学立场的出离。这一出离的过程揭示了中晚明以降心学流弊渐趋漫衍的多面缘由和深远影响。

  • 标签: 罗汝芳 境界工夫 本体论 宇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