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解《》、论《》,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学。

  • 标签: 子思学派 《诗》学 引《诗》体例
  • 简介:《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 标签: 《易》 《诗》 文本内容 艺术手法 意象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
  • 简介:日新谓盛德,生生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的结合点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周易》的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最早的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 标签: 《周易》 天人合 大衍之数 宇宙模式 宇宙生命 “天”
  • 简介:<正>一、引言一个怎样才能理解他(她)自身的存在?他的存在怎样使他的理解达到一种真理?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是与人类生存的本性攸关的两个生存性问题,东西方都有相当多的哲学家在探讨它们;然而,这两个问题在今日更有新意,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因为,哲学家的麻烦之处就在于:滋养和培育他们心灵的那些思维习惯和传统往往又成为他们的桎梏。因而,人们在洞察和思索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时,需学会使自己首先摆脱束缚。海德格尔以下的疑虑与上边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 标签: 海德格尔 有限性 孔子 本体论意义 人类生存 真理性
  • 简介:和中有'哲'观念,旧释或为'智慧',或为'智慧之人'.仔细考察则会发现,'哲'在上述文献的不同篇章中分别表示神圣意志、帝王的聪明才智、社会人群的聪明才智.其内涵的扩大,可能意味着上述不同篇章文献完成于不同时代;其内涵的变迁,则反映了'哲'观念在西周早期、中晚期、春秋时期的变化.

  • 标签: 《尚书》《诗经》 “哲” 古代思想
  •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可以兴”“兴于”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 标签: 孔子 朱熹 论语 社会作用 道德修养 政教
  • 简介:《韩》学派的学者大多《》、《易》兼修,这对于完善《韩》的学术体系,提高其学术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考载籍,得两汉、魏晋时期兼习《》、《易》的《韩》学者共计26,其中习《韩氏易》者3,《梁丘易》者2,《孟氏易》者7,《京氏易》者8,兼习《盂氏易》、《京氏易》者1.习《易》家数不明者5

  • 标签: 《韩诗》学派 《易》 《诗》《易》兼习
  • 简介: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 标签: 周易 诗经 郑笺
  • 简介:<正>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造化了万物,而且还造化了这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因而要研究,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与人的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周易 变化规律 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 六十四卦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赋诗言志”与“观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以道德意涵,即借《》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说很可能出自《鲁》。《史记》多采《鲁》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说,紧接着述《鲁》"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说与《鲁》间的关联。据魏源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说源于《鲁》。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而且认为《诗经》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的,但《鲁》、《毛诗》的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的典礼用乐看,《诗经》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的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删",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的神圣性。在《》的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与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的,诗篇、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的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三家《》的征引,表明了朱子的三家《》学思想。朱熹对三家《》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诗经》研究的状况和朱熹本人的学术追求等各方面紧密相关。它传达了很具有影响力的讯息,吹响了对三家《》关注的号角,引起了后学的广泛关注,与王应麟的《考》一道,影响了有清一代三家《》学的发展。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三家《诗》 《毛诗序》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三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三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三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三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三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正>在春秋诸国争势的时代,齐国在较短时间内力挫群雄,最早成为东方强国,这不仅有其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且因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统治阶级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齐俗尚武的问题,我们结合对有关文献的考察,研读《诗经》,愿为续貂。

  • 标签: 狩猎诗 地理环境 尚武精神 统治阶级 齐风 社会经济
  • 简介:<正>孔子的“民可使由不可使知”(《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的句读而有不同的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 标签: 孔子 论语 误读 句读 解释 杨伯峻
  • 简介:本文在肯定“经济”假设及其理论应有意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归纳西方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成果,结合现代世界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对“经济”假设以及与紧密结合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批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本质,脱离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特点。文章同时认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积极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设,构建综合性理论学说,是把握经济活动规律,正确指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经济人”假设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人类本质 社会实践
  • 简介: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的内容,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学思想。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对《》只有使用层面上的阐发,今据上博简《孔子诗论》则可知孔予以“情志”论《》,对《》旨也有精确允当的阐释。

  • 标签: 孔子 情志 上博简 孔子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