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管子》中的“宙”是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有(通又)橐天地。"橐,指无底的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是万物生于天地;二是天地是开放的,生化万物的功能无限。《宙》在另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 标签: 《管子》四篇 本体概念 天地万物 郭沫若 圣人之道 《易传》
  • 简介:先秦儒学的义理开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入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己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 标签: 仁礼合一 天人 性命 内圣外王
  • 简介: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爻别"说.

  • 标签: 苏氏易传 卦爻结构观 卦合爻别
  • 简介:《易传》提出“保太和,乃利贞”的光辉哲学命题,揭示了社会和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创造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并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传》哲学还包涵着“以财聚人”的人本主义经济思想,与以追求利润为旨归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 标签: 易传 社会和平 经济发展 人本主义
  • 简介:《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太和"即以人天之旨。

  • 标签: 《易经证释》 圣人之意 由德返道 以人合天
  • 简介:<正>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这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标签: 荀子 先秦哲学 天人之分 自然之天 自然界 天人关系
  • 简介: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的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的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的面,普遍之爱与差等的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真实选择。儒家的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的兼爱到程朱的理分殊,不论从气还是理出发,全天下只有家人,血缘的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的蕴涵。

  • 标签: 无父无君 兼爱 博爱 一气 理一分殊
  • 简介: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阳的关系;二是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竟是二元的或是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阳之谓道",已将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 标签: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表述了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个“为了为了为了”的手段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的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的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在现代,对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的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本文对道南脉中两项重要的思想史实进行考证,澄清以往相关记述中的错误。本文指出:程门立雪不在元祜八年杨时41岁,而在元祜三年杨时36岁;罗从彦师事杨时的时间不在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而当早于大观元年罗从彦36岁,元符三年罗从彦29岁时即已初见杨时。

  • 标签: 杨时 罗从彦 道南一脉 程门立雪
  • 简介:孔子从思想家的角度,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对诗的意义阐幽发微,而不仅仅是删定"诗三百".随着上博简等战国佚籍的公布,这现象更加引起了学界瞩目.本文认为孔子及其弟子重视诗之中的"思",他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于具体诗篇评论,都采取"言以蔽之"的手法,简练而精当.孔子对于诗的理解、解释、评论是"诗三百"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论诗和教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源头.文中还对孔子"思无邪"、"诗无隐志"、"之改"、"以其独"、"吾信之"等论断作了新的分析,进而强调"述而不作"的重要性.

  • 标签: 孔子思想 经典解释 弟子 诗篇 述而不作 思无邪
  • 简介:20世纪,在中国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有个伴随这进程始终、几乎是引起所有学者关注和融入他们智慧的思想运动,这就是对自己历史悠久的、处在衰蜕中的传统文化的反思。作为思想家的梁漱溟先生,应该说是在这场思想运动中立下了第块历史丰碑的人物。

  • 标签: 梁漱溟 中国文化 儒学思想 西方文化 生命观
  • 简介:<正>前642年己卯周襄王十年齐孝公姜昭元年春正月,宋襄公子滋甫率曹、卫、邾诸侯师纳齐太子昭而伐齐。三月,齐人杀其君姜无诡(无谥)。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昭,太子昭走宋,宋遂于四公子战。五月,宋败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师还。齐失霸主地位,郑背齐朝楚。秋八月丁亥,齐孝公葬齐桓公于临淄城南二十一里鼎足山上。

  • 标签: 诸侯 十七年 王二 十三年 齐人 齐国
  • 简介:拜读张华松教授所著《齐长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9月修订重印)之后,第感觉是:我终于读到了部好书!

  • 标签: 文艺出版社 《齐长城》 张华松 书评
  • 简介:<正>《论语·为政》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当然作“病”解。问题是谁忧谁之疾。王充、高诱等人都以为是孝子忧父母之疾;马融则以为是父母忧儿子之疾。现代学者杨伯峻认为“两说皆可通”,而采用了马融之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 标签: 论语 孝敬父母 问孝 马融 高诱 孔子
  • 简介:结识汤介先生,是在1980年代初“文化讨论”勃兴之际。汤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书院”是论坛中心之,我多次参加书院活动(如在北大举行的文化讲习,随汤介、萧楚父、庞朴先生等赴深圳大学考察深大文化研究所等等),亲炙汤先生优雅风范和卓异思想,服膺其“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宏议,余以为,这是改革开放起始期学术界人士发出的富于时代精神的呼声。

  • 标签: 汤一介 中国文化 怀念 80年代 深圳大学 时代精神
  • 简介:《论语》中曾子认为,孔子“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引孔子之言说“忠恕违道不远”,虽然肯定“忠恕”近“道”,但实际上却点出“忠恕”还不是“道”。如何消弥《论语》与《中庸》两部经典之间的思想在语言表述上的不致,于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儒学经典诠释者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这问题直到明道与伊川,通过“体用”贯“忠恕”和区分“仁恕”之不同,才有了初步的解决。而朱子则在二程思想基础上,通过完善“忠恕”和“贯”之解释,构造了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忠恕”体系,使此问题获得完满之解决。朱子注解与诠释《论语》与《中庸》中“忠恕”与“贯”思想的思路,为我们在当下创造性地诠释儒学思想,发展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儒学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 标签: 一以贯之 忠恕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个性的哲学思潮。汤显祖当时对人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宇宙论为这思考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个自然生化的过程,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的生命效应。“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属性,寓于万物万象之间具有绝对普遍性。并以此为根据确立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的生命力,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的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的个性自由这现实问题。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思想家的些思路大体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的迹象。

  • 标签: 生生不已 生命力 人格 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