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个人自主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程序自主观反对为自主个人的行动或愿望施加任何内容方面的限定,而实质自主观则主张施加这类限制。在揭示实质观困难和回应实质观质疑的基础上,一种德沃金自主理论框架下的程序观辩护尝试对个人自主的外部影响机制做出说明,使其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容,同时补充完善德沃金自主理论。

  • 标签: 个人自主 实质性 程序性
  • 简介:大多数理论家都承认,实践规范性具有一个“可违反”或者说“错误的可能”的特征。不过,一些理论家认为,这个特征只是规范性概念的一个表面逻辑特征。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错误的可能”特征实际上揭示了规范性概念所具有的规范律令特征。进一步地,正是通过理解“错误的可能”论证所蕴含的这个实质涵义,我们或许才有机会去进一步发现,康德主义构成论是存在内部一致方面的问题的。

  • 标签: 错误的可能性 康德主义构成论 新休谟主义构成论 规范实在论
  • 简介: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的不可能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的可能.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一的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的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的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的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 标签: 乌托邦 UTOPIA 跨语际实践 概念
  • 简介:“异质哲学”是我近年来阐发的一套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一种自足的分析方法——异质分析法。该方法最突出的操作特点是“循名责实”,即根据符号所对应的直观情况去考察意识的内容与品质。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实践,意味着分析的着眼点不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而是实践主体用来意指其自身及其客体的符号,即用作实践主词的符号和用作实践谓词的符号。在逻辑关系上,实践主词优先于实践谓词,而充当实践主词的最基本的符号就是“我”。因此,从“我”说起,看看“我”在实际的使用中究竟意指什么,以及它与其所意指的对象究竟是何关系,就成了实践分析的一个合理开端。本文是对这一开端的演示,从作为实践主词的“我”出发,经过作为实践主体的我,达到“我”与我的统一,即作为自由本体的个人。

  • 标签: “我” 实践主词 实践主体 自由本体
  • 简介: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了从劳动逻辑向实践逻辑提升和转换的需要,以拯救易被化约于“劳动”之中的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的独立地位。但这项工作必须自觉区别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实践”与“劳动”二分立场。马克思劳动概念中蕴含了属于它自身的伦理规范内涵,需要将这~伦理规范内涵释放出来,以完成向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的过渡。

  • 标签: 劳动 实践 我思 反思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的。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的神性之“看”宣告自己的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的“理论”,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的对立。西方哲学是“看”的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的“相”论。评论这类哲学的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的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的哲学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的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正>在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同时包括教育体制和科学技术体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运动,已成为历史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巨大社会潮流。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这个革命的过程中,不管是进行哪一方面的改革,调整哪一方面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

  • 标签: 社会心理环境 第二次革命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关系 社会过程 历史发展
  • 简介:在为辩证法确立根基的意义上,实践辩证法概念是清晰的,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又呈现出模糊状态一是实践辩证法的思想史定位不清,二是实践辩证法的思想特质界定不清.基于此,我们提出从实践哲学的视角阐释辩证法的议题.一方面,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比较视域中,揭示其思想脉络,勾勒其学术纹理;另一方面,通过辨析实践哲学与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实践等概念的区别及其与辩证法的关系,进而揭示其思想特质和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获得对实践辩证法的清晰印象.

  • 标签: 实践哲学 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 简介:<正>自中共十三大提出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来,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现实功能便在我国的政治、经济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深刻的昭示。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包括诠释、论证和创造应用在内的广泛而有益的研究

  • 标签: 社会生活 生产力标准 现实性 宏观把握 政治标准 相结合
  • 简介:当代西方实践哲学积极地阐发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概念,并在当代的思想与实践语境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与解答,形成一股实践智慧复兴的潮流。在诸多关于实践智慧的哲学研究中,大致可以区分出四种研究进路:伦理学进路、存在论及诠释学进路、修辞学进路,以及后现代进路。本文旨在对这些进路分别进行扼要的分析和述评,为读者呈现出当代实践智慧研究的一个全景式的概观。

  • 标签: 当代西方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研究进路
  • 简介:<正>广州光导纤维厂,是我国在光维生产方面起步最早,发展较快的厂家之一。他们研制的产品,多次获得国防科工委的奖励,对我国的军工生产及民用工业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光纤厂立足改革,根据自己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其他实际情况,把“开放搞活”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在“开放”二字上狠下功夫,以

  • 标签: 广州 市场信息 光导纤维 改革实践 技术特点 走向开放
  • 简介:2003年12月20-2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研讨会于广州隆重召开.研讨会中,与会代表基本上都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视角,在如今西方实践哲学复兴和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给予重新的审视和探讨.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展开不断深化,和清晰化,会议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精彩纷呈现就会议的主要内容从四个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 实践理论 理论哲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十月革命"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因而,在共产主义的革命话语体系下,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中国由于现代产业未发达,产业工人人数少,无产阶级革命只有转入人数众多的农村,依靠农民继续进行。但是,转入农村后,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政治话语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而在实际中又不得不依靠农民的冲突,本文尝试理清这一冲突。

  • 标签: 中国革命 工人阶级 农民群众 话语
  • 简介:该文受戴维森的启发,并基于唯特根斯坦对“把…看作…”的分析,尝试提出隐喻创造相似的工作机制以及这一机制运作如何可能的恰当件条件,并将笔者的这一理论与哈雷等提出的语义学一本体论分析进行了比较。

  • 标签: 把……看作…… 隐喻性分析 类型层级
  • 简介:<正>“两点论”、“两分法”是毛泽东同志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解释,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概括。进一步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一辩证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运用毛泽东同志“两点论”的辩证思想,指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我认为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

  • 标签: 加快发展 正确处理 抓住机遇 解放思想 国有大中型企业 加快经济发展
  • 简介:<正>广东省顺德县桂洲风扇厂是一个乡镇企业,它的产品闯进了国际商品市场,而且站稳脚跟并不断扩大销路,给企业和国家创收了大量外汇。这个厂对国家作出贡献的实践,有力地说明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同时又证明了中共中央“七五”计划《建议》提出的“发

  • 标签: 国际市场 产品 技术力量 乡镇企业 劳动生产率 质量管理工作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马克思与后现代都致力于实现从实体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向实践的和关系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但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历史自我意识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相对主义形成了一种批判的对话.后现代语境下的马克思思想提醒我们反思当代西方思想的人类价值以及当代精神的过渡性状况.作为马克思核心论阈的社会与社会化的人给后现代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主体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反省与治疗价值.

  • 标签: 马克思思想 后现代性 历史意识 社会主体间性
  • 简介: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大众民主(人民民主)的建设目标,并对于这种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和策略等相关问题做出了努力的探索。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边区民主建设是中国本土的一次民主操练,对于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民主建设 延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