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正>《反腐廉与社会发展》一书是对反腐廉难题细致观察、深入研究、大胆探索的力作,它为系统研究反腐廉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它至少给我们以下的启示:一、反腐廉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腐败利用我们体制、机制、法制中的弊端,正一步一步向我们逼近;腐败不仅击中了我们队伍里的意

  • 标签: 反腐保廉 精神文明建设 体制改革 反腐败斗争 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正>新近推出的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之一——《反腐廉与社会发展》一书,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及落实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将起一定的作用,其意义深远。反腐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何阶级社会都有腐败现象,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如此。我认为反腐廉的关键是治本。

  • 标签: 反腐保廉 精神文明建设 腐败现象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
  • 简介:<正>《反腐廉与社会发展》一书,对当代中国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腐败问题,作了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与系统研究,确属适时应运之作。对于腐败产生的根源,作者从社会政治法制、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思想文化方面作了切中要害的阐析,可谓抓住了根本。笔者就书中提及的两个问题谈点感受:一是法制上的漏洞。就我国而言,廉政立法上的欠完善仍是其中的一大漏洞,因为这是有效执法的前提。诸如,目前我国长期性、基础性、防范性的廉政立法较少;廉政立法缺乏整体规划,配套性较

  • 标签: 德法相济 廉政立法 反腐保廉 社会经济利益 领导干部 法制与道德教育
  • 简介:蒂纳-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的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蒂纳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蒂纳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的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必然包括对蒂纳的克服。尼采不满足于蒂纳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的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价值;但在蒂纳的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的。

  • 标签: “施蒂纳-尼采”问题 虚无主义 唯一者 超人
  • 简介:当前,一些党政机关以权经商,扰乱了经济秩序,桎梏了企业活力,损害了干群关系。对症下药,应教育党政干部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关系,并重视保证其正当利益;应落实政企分开原则,加强对党政机关和干部所办经济实体的管理;应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健全监督机制。

  • 标签: 反腐保廉 党政机关 部门利益 经济退赔 行政义务 全局利益
  • 简介:十九世纪初,莱尔马赫的柏拉图研究开启了西方柏拉图研究的一代新风,影响备及二十世纪;一个半世纪以后,施特劳斯的柏拉图研究也开启了西方柏拉图研究的一代新风,其影响之深远,现在还难以估量。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施特劳斯如何看待莱尔马赫的柏拉图研究。通过析读施特劳斯的一篇早年未刊文章《显白的教诲》中论及莱尔马赫的小节,本文力图把握施特劳斯对学人道德的看法。

  • 标签: 施莱尔马赫 施特劳斯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 简介:浪漫主义者莱格尔关于“浪漫诗”的理论旨在强调精神自身的发展、变化,反对当时站在强势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关于把历史纳入逻辑的形式框架中的诠释,突出了历史的偶然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等特质,把历史视为变化着的生命体的运动。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的“行动”哲学,目的在于使传统哲学在其自身内所不可克服的主客关系矛盾在有限和无限的永恒“生成”中达到统一,其方式是采用“断片”的形式以对抗理性主义的“体系”,他的主张和理论诉求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哲学所继承。

  • 标签: 浪漫诗 历史 生成 断片
  • 简介: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福学派研究的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的空间,检思法兰福学派在中国(以至东亚)的影响,关注法兰福学派新近的发展,法兰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在德国美茵河畔法兰福市举办了“批判一理论一批判理论:法兰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福社会研究所,中方的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致辞
  • 简介:<正>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精神文明、清正廉洁,是国人共同的愿望。然而,廉洁的对立面是腐败。廉洁与腐败是对立统一关系,廉洁兴起,腐败匿迹;腐败猖狂,廉洁消沉。两者之间,谁胜谁负,其诀窍就在于执政者的态度和方法。只有清正廉洁的社会,才能实现精神文明。当今在腐败屡禁不止、威胁着社会文明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之一的《反腐廉与社会发展》一书的问世,可以说是“及时雨”,它不仅深入浅出、态度鲜明地对腐败的性质、特征、类型、根源、危害作了全面深

  • 标签: 反腐保廉 社会发展 精神文明 对立统一关系 社会进步 社会文明
  • 简介:<正>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社会学家西奥博尔德说:“公共机构中的反腐败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永久特征。”那么,反腐败斗争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反腐廉与社会发展》一书,在对腐败的性质、根源、类型、危害等作了深入的分析后,提出要反腐廉必须构筑社会机制。这是很有见地也很深刻的见解。构筑社会机制是反腐廉的根本措施。为了把反腐廉工作做得深入扎实,必须认真贯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实行“治吏重于治民”,“治心胜于治身”的整治策略。这就必须努力构筑社会机

  • 标签: 反腐保廉 构筑社会 根本措施 反腐败斗争 社会机制 综合治理
  • 简介:<正>《反腐廉与社会发展》一书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反腐廉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在全社会建立起反腐廉完善机制的科学构想。该书的一大特色在于紧紧抓住了反腐廉与社会发展这个热点问题,旗帜鲜明地揭示了不反腐廉,社会焉能发展这样一个真理,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反腐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人们自觉投身到反腐廉斗争中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反腐廉问题已经日益迫切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早在

  • 标签: 反腐保廉 社会发展 完善机制 热点问题 社会文明进步 科学构想
  • 简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柏林,当时聚集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思想家,其中就有弗里德里希·莱尔马赫。从某种意义上说,莱尔马赫的思想最初就是在柏林浪漫派的精神土壤中孕育而生的。正是在柏林浪漫派的深刻影响下,莱尔马赫完成了早期的精神成长和精神蜕变的历程。如果说与柏林浪漫派的相遇是初次的邂逅,那么与弗里德里希·莱格尔(以下简称弗·莱格尔)的亲密交往则是莱尔马赫真正加入柏林浪漫派圈子的标志。如果说《独白》一书是对自己早期曾浸淫其中的柏林浪漫派精神的深刻回忆与深入反思,那么《论宗教》的发表则标志着莱尔马赫精神世界的一次重大蜕变。

  • 标签: 浪漫主义 施莱尔马赫 柏林浪漫派 弗·施莱格尔
  • 简介:柏拉图的作品《拉斯》描述的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拉斯和尼基阿斯之间的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在苏格拉底的引导和反诘中,拉斯和尼基阿斯的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对勇敢的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的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的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的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的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的秩序。作为灵魂秩序的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的。对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拉斯》暴露了他们的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的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正>新近出版的《反腐廉与社会发展》一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系统性。这本书从分析腐败的性质、特征、类型入手,进而分析了腐败滋生的根源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廉的对策,例如:掌握反腐廉的思想武器、构建反腐廉的社会机制、总结和运用当代中国反腐廉实践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借鉴世界各地反腐廉实践中采取的可

  • 标签: 反腐保廉 社会发展 腐败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机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诗”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核心概念,“共和主义”传达的是浪漫主义者弗里德里希·莱格尔(以下简称弗·莱格尔)的政治理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弗·莱格尔以“诗”的方式表明其政治立场。从“诗”与共和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的维度可以看到,弗·莱格尔把“共和主义”解释为一种历史的发展秩序,是“诗”的形而上学。而浪漫主义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是对知识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以“诗”的方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因此,在“诗”与“共和主义”概念之间,并非只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二者的前后连贯性本身就表明了弗·莱格尔关于进步与反思的观念。

  • 标签: 共和主义 形而上学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罗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罗茨纳赫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罗茨纳赫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的苏联学者尼拉宾的“交叉说”,即《罗茨纳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的推论,即《罗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罗茨纳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 标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克罗茨纳赫笔记》 《论犹太人问题》
  • 简介: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中对普鲁塔的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的展现。马克思对普鲁塔的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的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的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的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的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的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的合理根据。

  • 标签: 马克思 普鲁塔克 宗教论战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 简介: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对右翼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的持有正义理论作了最为犀利的批判。研究柯亨对诺齐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柯亨对诺齐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多个侧面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系统性、逻辑性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有必要系统而又逻辑地研究柯亨对诺齐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

  • 标签: 柯亨 诺齐克 分配正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