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精神现象学》中译本下卷阐述了精神在意识和自我意识两个阶段的发展,前者结束于良心,后者结束于绝对。良心作为第一阶段的结果呈现为自我意识的无内容的形式,它与宗教的绝对内容的统一具体呈现为绝对。于此概念成为此在的因素,同时精神在其对象性中达到概念的形态。在意识中整体性经验走在分析性契机的前面,在概念中则相反。然而意识的完整运动才造就了诸契机的认识内容,因此,概念的科学以意识经验的科学为先导,进而与经验内容或者现象相区分。黑格尔哲学体系完善了近代哲学的原则。

  • 标签: 自我意识 概念科学 整体 契机
  • 简介:阿·谢·切尔尼亚耶夫从1972年至今每天都写日记。日记中有关政治的部分目前正按年代以“多卷本”形式整理成册,或许以后会出版。这里节选的内容介绍的是列·伊·勃列日涅夫总书记起草苏共二十五大报告的情况。最后一部分是节选的后记(作者为每一年卷的日记都编写了后记.从今天的立场对自己的日记作出评价)。为勃列日涅夫起草二十五大报告的工作是在他亲自监督下在扎维多沃进行的。参加工作的人有:总书记的国际问题助理安·米·亚历山德罗夫一阿根托夫和阿·伊·布拉托夫;阿·叶·鲍文;院士格·阿·阿尔巴托夫和尼·尼·伊诺泽姆采夫;苏共中央国际部第一副主任瓦·瓦·扎格拉金、副主任阿·谢·切尔尼亚耶夫、顾问卡·H.布鲁坚茨;苏共中央宦传部顾问H.B.希什林。有时还邀请其他人参加工作。

  • 标签: 勃列日涅夫 十五大报告 内容介绍 国际问题 总书记 副主任
  • 简介: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按照教育部党组的要求,各高校从2003年秋季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本文把确立大学生的"四"作为"进头脑"的落脚点,研究"两课"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 标签: “两课”教育教学 大学生 教育部 高校 课程 核心内容
  • 简介:对哲学和现实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实质上是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各自立场和世界观的真实反映。汪砚教授的《汪砚论文选》充分彰显了他20年来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以现实的情怀研究哲学的心路历程。该著作的出版必将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汪信砚论文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实
  •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上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上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并不是个别现象。针对研究生'不研马'现状,以及不知不信、而不信、而不坚的'马'偏误,高校必须重视并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研马'和'马'问题。应该通过增强学科意识、培育科学思维、提高学科素养、内化学科规范实现'在马研马'。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信仰情感意志、排除西方社会思潮干扰、导师外部推进等途径实现'在马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学科定位 学科信仰 研究生
  • 简介:高尔基生前写有两万多封书信,其巾约三分之一尚未发表。高尔基给各种各样的人写过——从偏远乡村的少先队员到举世闻名的作家和政治家。在这些信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同执政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层领导人的通信。他与许多人民委员、中央书记和政治局委员保持通信。他给弗·伊·列宁、尼·伊·布哈林、格·叶·季诺维也夫、列·波·加米涅夫、列·达·托洛茨基、安·安·安德列耶夫、维·米·奠洛托夫、拉·莫·卡冈诺维奇、阿·瓦·卢那察尔斯基、费·埃·捷尔任斯基、克·叶·伏罗希洛夫、谢·米·基洛夫、格·康·奥尔忠尼启则、帕·彼·波斯特舍夫、米·巴·托姆斯基和亨·格·亚戈达等人写过。高尔基与斯大林也有过书信往来。这个过程从2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他们交流的90多份文献(书信、便条、电报)已经公开。其巾超过三分之二是高尔基写的.不到三分之一是斯大林写的。从间接情况来看.没有找到他们之间的全部通信。

  • 标签: 高尔基 斯大林 同志 健康 苏维埃政府 季诺维也夫
  • 简介:运用计量方法,从研究主题、学科分布、产出单位、关键词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对2014年中国网收录的140篇毛泽东研究硕博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本年度毛泽东研究硕博学位论文存在选题创新不足、学科分布不均、产出单位分布不平衡、关键词标引不规范、研究方法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应突出选题的创新性,加强多学科研究,发挥高校、党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规范关键词的标引,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

  • 标签: 2014年 毛泽东研究 硕博学位论文 计量分析
  •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的讨论十分热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中国哲学传统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仍是当前理论界所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砚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与阐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新的论述和新的认识,实现了学术范式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特色和优势,也突出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汪教授对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问题的深入思考,集中地反映在新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该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2017年1月出版.为了行文简便,以下该著简称《传统与创新》)一著中.该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深入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研究现代中国哲学范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方法论等重大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力拓展了学界对现代中国哲学的认识,而且积极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该著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见解卓识、论述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精辟、体系严谨,是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之后,学界又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