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为什么评论资本主义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这些关系影响着我们对反常性倾向(特别是同性恋经验)和现代性的理解。本文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并不排斥其他传统,通过动力学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人类意识受束缚于人道主义观念的程度,从而有助于解释或支持更为普遍的性自由。

  • 标签: 性倾向 马克思主义 同性恋 家庭
  • 简介:悲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内在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马克思从阶级分析的立场出发将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转换为历史发展必然规律中新旧力量和秩序的冲突,从而第一次将悲剧革命联系起来;威廉斯则强调我们应该从悲剧的角度去认识革命,同时进一步地从悲剧的角度探讨了牺牲,并对悲剧中的牺牲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梳理;伊格尔顿则从"替罪羊"的角度来探讨牺牲和革命,并将现代替罪羊机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很好地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伟大目标,认清当前的中国现实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 悲剧与革命 牺牲 替罪羊
  • 简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是个丰富多义的文本。通过仔细爬梳此文本,笔者发现,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许多富有张力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依然具有新鲜的启发意义。其中,关于"政治寂静主义"的命题就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独创性公共性等命题构成一个值得探讨的语义场。本文通过提出"政治寂静主义"这一个新颖的思想理论美学命题,指出至少在三方面,《巴黎手稿》体现了"政治寂静主义"内涵的三大矛盾,即:关于"经济决定论",《巴黎手稿》的矛盾;关于"历史进步论",《巴黎手稿》的矛盾;以及关于"政治终结论",《巴黎手稿》的矛盾。

  • 标签: “政治寂静主义”、《巴黎手稿》 “经济决定论” “历史进步论” “政治终结论”
  • 简介:阿格妮丝·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由于继承了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遗产,赫勒一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研究。文章重新审视和分析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恢复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个体向度”。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是在自由的意义上进行阐述的,由此,作者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和人类解放的实现条件。她认为,马克思的绝对的自由和人类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解放只有在个体的意义上,而且在民主的自由概念的引领下才能实现。

  • 标签: 赫勒 马克思 人类解放 个体解放 自由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为理论基点,从"美的规律"的角度对人的"二重性"现代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认为,马克思的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也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一种更合理、更符合人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技术中心主义不合理的同时,也从人的对象化机制的二重性和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清醒地看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以及未来社会可能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包括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思考和把握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科学的基础。在美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引入当代人类学等实证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法,诸如数量统计分析、田野调查、精神分析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把人文学科的问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尽可能结合起来,从而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审美、伦理、信仰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和文化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危机的可能性及其途径。

  • 标签: “美的规律” 现代性 美学 跨学科 实证科学
  • 简介:媒介文化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是在资本的驱逐下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发展的,媒介文化的普及为人类当代精神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后工业社会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媒介文化依托高科技传播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信息,有效地满足当代社会人类认知的需求;后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生产水平都大大提高,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媒介文化的娱和性生使其成为人们精神的避难所。

  • 标签: 媒介文化 当代生活 资本 社会认知
  • 简介:本质主义美学观念已为后现代思想所摒弃,然而后现代的宠儿——身份政治和权力历史的美学批评却也在文化研究中遭遇了尴尬。以本尼特和亨特为代表的反美学立场使得美学彻底沦为权力历史的工具,从而有悖于他们思想来源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立场。简·朱茀在肯定他们的反美学观点为后现代思想解放做出贡献的基础上,以一种福柯式的方法和激情,检讨了西方性爱文学的合法化历史,探究美学在其中固执嬗变、规约反叛的种种情形,析出了色情美学最终导向过度实践、超越道德主义规训的自由基质和历史效果,从而使得权力理论意义上的非法历史具有了朝向自由的基础合法性和进步性。

  • 标签: 美学 文化研究 过度实践 自由
  • 简介:赛博格作为20世纪晚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不仅蕴涵着西方语境中人机器、心灵肉体等古老隐喻,同时也是控制论视角下对这些命题的一种重述,同时赛博格也为从当代的角度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反思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 标签: 赛博格 隐喻 控制论
  • 简介:本文探讨1921年以前毛泽东问题观的形成发展,并以《问题研究会章程》为界把青年毛泽东问题观的形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毛泽东问题观的萌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致力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解决和组织团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二为毛泽东问题观的初步形成阶段,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以及对问题评价和问题解决的思考,初步形成了胡适不同的问题观。其三是大约于1920年9月以后,毛泽东对前期问题观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对"主义""问题"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提出了四类问题统一解决的观点,提出并解决了目标问题方法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问题观 形成 发展
  • 简介: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巴黎公社实行“社会公仆”的原则、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思想,包括铲除特权、人民管理、人民民主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总结实践经验,防止公仆变为主人的思想很丰富、很深刻,也弥足珍贵:警惕“执政党的引诱力”,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反对特权,对党员的惩处严于非党员;坚持体制改革,健全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机制;加强法制,从严执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标签: 列宁 公仆原则 巴黎公社
  • 简介: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的处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资本主义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激励;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又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具体来说,在马克思主义是一元还是多元、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截然对立还是可以互补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着性别盲点、后殖民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指责是否公正、无政府主义能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起补充作用、马克思是否反自然的普罗米修斯、宗教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边缘化是否损害它的批判能力等等问题上,存在着互不相容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反思和发展需要回应上述挑战,了解这些争论蕴涵的问题性,并对不同的观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现实意义。

  • 标签: 多元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权主义 后殖民主义 无政府主义 生态学
  • 简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关系维度中,瞿秋白一方面以"文艺阶级性"为核心,致力于建构文学理论的"政治话语",注重发挥文艺的煽动作用、宣传功能;另一方面尊重理解文艺的内部规律,强调文学理论"学术话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研究色彩。缘于瞿秋白文学理论生成的时空条件、"二元式"独特个性、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资源的复杂性等因素,政治学术的复调话语在瞿秋白的思想世界中处于互补矛盾的关系之中。

  • 标签: 瞿秋白 复调 政治话语 学术话语
  • 简介:就朱光潜公开发表的文章看,其最早提及马克思可以追溯到1922年,但是直到1948年前后,朱光潜才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朱光潜对马克思主义的犹豫态度,从接触、疏离到接受,其间经历了26年,这是由朱光潜的思想性格和学术品格决定的。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和纯粹的学者,这决定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主要是在学理层面的,而不是政治层面的;也正是基于此,朱光潜在建国后将研究重心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上面来,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细读和钻研,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 标签: 朱光潜 马克思主义 自由知识分子 学术品格
  • 简介: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文艺发展的关系,从回顾"五四"后三个三十年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实践所导致的历史和文艺的变化,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理论文艺实践的互动和有关争论,总结了九十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达到的关于文艺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文艺规律
  • 简介: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毛泽东矛盾学说以其辩证思维超越了“求中”或“求异”的单一思维,其“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异”的发展变化为实现条件,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实践。

  • 标签: 毛泽东 求同存异 辩证思维
  • 简介: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已经成为艺术史批评的一种重要理论,因而当我们反思艺术批评史时,也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艺术创作特征、阶级的定义和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程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原理。这并不是对马克思的理论简单地再次评说一番,而是需要我们必须更加严谨地研究和解释。这既要识别清楚一些不属于马克思的而被错误地冠以马克思的名号的理论,又要看到在马克思理论的核心部分存在一个很有价值、很令人困惑的不确定性,它一方面把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当作历史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把引发阶级斗争的人的因素作为革命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悖论性的理解,在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主流传统之一,其丰富性无与伦比,其争议性独一无二。此外还应看到,马克思理论是开放性的,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的,"马克思从未说过最后一个词,相反,他的确说了第一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他开启了的话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批评艺术史 意识形态
  • 简介:马克思正义的关系是国外学者长期争论的论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马克思是否拒斥正义,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非正义,共产主义社会能否超越正义,马克思是否反对分配正义。要厘清这些问题,只有在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国外学者争论的实质,才能澄清马克思正义的关系,从而厘定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本质内涵。

  • 标签: 马克思 正义 问题 解答
  • 简介:布尔什维主义的起源不应从马克思主义当中去寻找,即使没有马克思主义俄国也会产生和出现布尔什维主义运动,只不过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和旗帜来进行。布尔什维主义并不是非民主国家的原因,而是非民主国家的结果,其产生根源于俄国社会发展的落后实际,是俄国社会历史现实的复杂形势使然。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态之一,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和无根据的,但它与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 民主 专政 现代化
  • 简介: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推动新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以平等的社会理想建立干群平等关系,扫除旧社会官场陋习,推动新中国在社会阶层结构上从等级社会向平等社会的转型;以“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民生资源,为新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民生保障;提倡创造条件积极兴办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社会服务状况,为实现我国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创造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建设 社会转型
  • 简介:《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 标签: 唯物史观 《资本论》 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