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列宁的信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一支奇葩,是催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生根、开花、结实的精神动力之源,是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主流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成就其光辉事业的内在标尺和根据。通过解析现有资料发现,列宁信仰思想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家庭的民主氛围、新教的信仰环境对列宁信仰思想影响颇深;父母、姊妹的榜样示范对列宁的影响巨大,这在其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表现明显;当时的沙皇专制环境及民主革命著作的思想塑造,为列宁自身的“为民”情怀奠定了深刻的信仰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信仰 列宁 原因 社会环境 精神动力 民主氛围
  • 简介:一般意义上的党际交流就是指不同国家政党之间开展的交往活动,包括访问、参会、互致信函等多种形式。作为国际政治主体的一种动态行为,它体现了政党之间互动的出发点、内容、过程及结果。党际交流不同于政党外交。政党外交是主权国家政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间关系而展开的对外交往活动。党际交流的外延要比政党外交大得多。党际交流泛指一国政党与他国政党进行的一切形式的往来活动,交往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关系,交往对象可以包含他国非法政党,交往方式不受外交礼仪、外交原则限制。

  • 标签: 党际交流 建国前 政党外交 经验 中共 交往活动
  • 简介: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艰辛探索:揭露和批判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统一全党认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处理党内斗争;展开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纯洁党的思想;发起学习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促进党内团结;发展党的民主,严肃党的纪律,既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又规制党员的随意性。这些探索对当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延安时期 毛泽东 党内政治生活
  • 简介: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西学术界都已取得了突出的理论成果,成为当仁不让的显学。学者们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进行的积极思考和探究,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范式的转换,也为广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增补了新的理论视界和学术资源。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西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都在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原则性的理论问题上,留有进一步探索的开阔地域和广阔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历史开展 学术问题
  • 简介:1949年中国国民党兵败大陆,退守台湾。抗战时期,以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政府还是世界'四强之一',为什么在4年多的时间内国民党就丢失了全部大陆呢?对于此问题海内外众说纷纭。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政坛就传出了'谁丢失了中国'追责之音;作为败军之将的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初,除了兴叹'英雄的末路悲怀'之外,也曾在多种场合检讨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两岸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军事崩溃导致失败说''腐败导致崩溃说''经济崩溃导致失败说''综合因素说'。笔者主张'综合因素说',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个方面,并结合蒋介石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的反省,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国民党 蒋介石 失败 原因
  • 简介:毛泽东时期,我国低成本地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自觉贯彻群众路线、注重政策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善于领导,是毛泽东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政策成功的主要原因。毛泽东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的村医缺乏等问题提供了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医疗卫生政策 赤脚医生
  • 简介:精准扶贫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必然要求。华西村作为发展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坚持“先富带动后富”,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在创新扶贫路径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帮带扶贫”,方式由间接向直接转变;实施“智力扶贫”,目的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施“产业扶贫”,行为由短期向长期转变。华西村正在拓展一条精准精确、扶智扶人、产业驱动、合作共赢的扶贫新路,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经验。

  • 标签: 华西村 帮带扶贫 智力扶贫 产业扶贫
  • 简介:郭根山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撰文认为,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未果的原因有三:第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崇拜和理论依赖,对理论创新不自觉、不自信,使他没有能够沿着正确的理论探索继续前进,没能把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深化一步。

  • 标签: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毛泽东 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简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方法论原则,它要求我们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整合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样化思路的基础。要切实践行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条方法论原则,就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中坚守自己的基本原则。

  • 标签: 中国的具体实际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摩共在2001年和2005年议会选举中,均以较大优势保住了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两次获得执政权,成为欧洲第一个以和平方式获取政权的共产党。但是在2009年的议会选举中,摩共丧失执政权,摩国内政治危机至今仍在持续。

  • 标签: 2009年 议会选举 共产党 原因分析 摩尔多瓦 失利
  • 简介:<正>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这一课题的提出,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运动和现代化思潮对中国学术界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运动和现代化思潮是西方世界寻求普遍性价值理念的产物,在意识形态上,它直接对抗在20世纪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基础上建立的民族意识,要求世界各国重新思考自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哲学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专门负责检查党组织和党员的遵规守纪情况。1955年,根据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成立监察委员会取代纪律检查委员会,对纪律检查(监察)机构作出了重大调整。结合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讲话和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环境,通过深入挖掘文献资料和具体的语境分析会发现,中央决定成立监察委员会,主要出于五方面的考虑,即加强党的纪律性、纪委职权受限、提高监委地位、加强党内监督、借鉴苏共对监察的重视。总体而言,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党的纪律性、纯洁党员队伍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党的监察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

  • 标签: 监察委员会 党内监督 毛泽东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范式
  •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的讨论十分热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中国哲学传统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仍是当前理论界所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与阐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新的论述和新的认识,实现了学术范式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特色和优势,也突出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汪教授对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问题的深入思考,集中地反映在新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该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2017年1月出版.为了行文简便,以下该著简称《传统与创新》)一著中.该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深入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研究现代中国哲学范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方法论等重大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力拓展了学界对现代中国哲学的认识,而且积极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该著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见解卓识、论述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精辟、体系严谨,是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之后,学界又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

  • 标签:
  • 简介: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所提出的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双重使命”思想,有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他晚年对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作用只有否定意义上的评价就是缘于这种特定的话语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是马克思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英国与印度关系考察中具体运用的基础,其间没有所谓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更没有所谓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要把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发展置于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变化中来把握,万万不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

  • 标签: 英国殖民主义 双重使命 话语背景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