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马克思1864年上半年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的手稿。《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分作三节,阐明的核心观点和基本问题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作为资本直接生产结果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资本的生产过程向资本的流通过程过渡的中介关系。马克思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结果阐释表明:不仅生产过程的物的条件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结果,而且物的条件的特殊社会性质也是如此;直接生产过程是具有特殊资本主义特征的整个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裂为两极”趋势,为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虽然没有收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但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从直接生产过程结果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出的探索,无论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还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历史与当代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表明,艺术既是人类观念的生产,又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物的艺术品沦为商品是基本事实。而在大众文化时代,艺术生产既促进了艺术的流传,又助推了大众社会的形成。艺术生产论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化向大众社会之一般性的过渡,它不仅是文化观念的生产,也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商品的批量生产,后者促成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生产正是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协和的产物,而这也是创建符合大众利益的大众社会的唯一途径。

  • 标签: 马克思 艺术生产 大众文化 人文理性 科技理性
  • 简介:<正>矛盾发展过程问题,是辩证法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现根据《矛盾论》中的有关论述,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一、两个范畴的提出毛泽东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又说,“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发生斗争。”这里明显地包含

  • 标签: 同一性 发展过程 斗争性 矛盾发展 肯定方面 矛盾论
  • 简介:<正>一、生产力标准属于社会进步观的范畴唯物史观不光是向人们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同时也给人们提供评价社会历史现象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近几年来一度成为热门课题的生产力标准就是唯物史观评价社会历史现象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个简称,它的完整提法是:社会生产

  • 标签: 社会形态 社会进步观 资本主义 评价标准 生产力标准 价值标准
  • 简介:"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讨论了"习性作为文化研究中的关键语汇"、"习性、审美与自由治理之间的关系"两个中心主题,反思了文化研究中出现的体制化和研究对象过于泛化的问题,为文化研究中国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有助于深化和确立国内文化研究的未来走向。

  • 标签: 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 习性 审美 自由治理
  • 简介: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这个历史时刻,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鲜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在当前应当承担什么使命、确立什么主题,理论研究应当如何突出主线、调准角度、改进方法,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七大为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 标签: 理论工作 改革 马克思主义 科学理论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列宁也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毛主席曾指出,评价一个政党作用的大小及好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

  • 标签: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工作 马克思主义 直接生产力 人类社会发展 生产发展
  • 简介:近期,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历程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让千千万万群众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坚定决心。对于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和440多万个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永远在路上》再一次敲响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警钟,“老虎”“苍蝇”“狐狸”的纷纷落马也拉响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的号角——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强化党内监督,从严治吏必须抓住“关键少数”。

  • 标签: 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 治理 纠正错误 自我革新 党内监督
  • 简介:<正>实践是人类的现实生存的基本活动,它不仅具有诸多要素组成的立体交叉、多层次积累的结构,而且是一个不断矛盾运动、变化发展的恒新恒异的创造过程。关于前者,我已写了《实践的结构与美的特征》(见《华中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予以澄明,现在再对实践的过程及其向审美活动的生成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说明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征。

  • 标签: 审美活动 现实生存 审美需要 华中师大 审美图式 恒新
  • 简介:知识生产力是以知识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创新为灵魂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态。知识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克服了过去仅从物质生产力的视角界定生产力的做法,扩展了生产力的涵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容,具有重大理论及实践价值。

  • 标签: 知识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唯物史观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了哪些阶段,解决了哪些问题?理论界以前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进行了研究和再认识:从阶段上看,经过了1938至1940、1941至1942、1943至1945的三个阶段。从解决问题上看,不仅解决了抗日军民吃穿用等严重的物质困难,也推动了工业、科学技术和城市工作的发展,还树立了劳动光荣、人民至上和重视生产力的观念。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大生产运动
  • 简介:马克思认为美的本质是自由,因而可以根据不同自由度来区分美的层次。以自由度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区分为两类: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其中自由劳动又可分为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和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这样,"劳动生产美"就具有了三个层次,一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二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三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

  • 标签: 劳动 自由 马克思
  • 简介: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精神生产是一种“天性能动”的存在,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具有变革社会的强大实践力。然而,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精神生产被贬抑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异化精神”逐步实现了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的统摄和控制。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的历史维度从资本主义社会延伸至共产主义社会,建构了挣脱资本逻辑、走向人的逻辑的自由之路:“全面而自由”的人的生成、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话语权的回归。

  • 标签: 马克思 精神生产 资本逻辑 资本增殖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学凸显出来的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阐释维度。现代美学的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的、以想象为核心的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其语境观和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的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的平等性和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学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和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邓小平曾经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1]这段话集中地表达了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即"生产力革命"的思想.本文就此作一点探讨和研究,以求教于同行.

  • 标签: 生产力革命 阶级斗争 邓小平 重要思想 根本 集中
  • 简介: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认识生产力,具体地讲就是要摒弃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动力观,确立生产力运动的内在动力观,亦即“生产力自己运动”观。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指的是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事物的发展是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即事物的自己运动。

  • 标签: 生产力发展 矛盾运动 动力观 唯物辩证法 矛盾观 物自身
  • 简介:人类文明已超越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解读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应是人与自然的双边关系,生产力的结构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元体系,生产力的功能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变换,生产力的标准应是人与自然的双重尺度。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产力 人与自然 人类文明
  • 简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一部思想规范、行为规范,也是适用于各级党组织的一部组织规范。全面落实《准则》,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逻辑起点上,要明晰《准则》的历史地位和在党内法规中的地位。《准则》因党内外情况的变化而修订,与其他党内法规协同配合,助力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的笼子。理论基点上,要厘清《准则》与《党章》的关系。《准则》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是对《党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变化,《准则》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征程。实践支点上,要把《准则》的要求落在日常,加强对《准则》的研究。

  • 标签: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新时代 党内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