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和理想中的“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对“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唯识比量"论辩的主题是色境(对象)是否脱离眼识而存在;它针对的立敌双方是唯识论者与实在论者。它的因支满足因三相,特点是使用了简别语。对于因支中简别语"自许"的解释传统上以窥基为代表,他认为"自许"是意许了唯识宗的"不离眼识色"。窥基的解释颇为牵强,因为色境是否不离眼识本身就是双方争论的所在,不需要"自许"为"不离眼识色",否则就有乞求论题之嫌。另外,"自许"也不是对因支中"眼所不摄"的简别,因为"摄"字应当理解为包摄的意思,这样一方面与前一个摄字相对应,另一方面对象不为眼根所包括也是立敌双方都认可的,无需加上"自许"的简别。在排除了以上说法之后,简别语"自许"只能是加在因支前半部分的"初三摄"上,其作用在于重新规定比量讨论的范围,即只是讨论在色境、眼识和眼根这三要素中,眼识和色境必定具有不相离而相属的关系。但是,此做法的局限性在于论域狭小,论敌可以模仿该比量利用论域的限制提出"相违决定量"。

  • 标签: 唯识比量 简别 自许 玄奘 窥基
  • 简介:输入模块的计算功能作为范围特异性和封装性的基本前提,支撑了整个心理模块理论,它与中枢系统的计算差异,以及语义加载过程中的渗透问题是理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心理模块理论中输入模块与中枢系统计算机制的比较和梳理,尝试对心理模块理论中两次计算的观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并指出可能的解决路径。

  • 标签: 模块 输入模块 中枢系统 表征 计算
  • 简介:摘要: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与竞赛中的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的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的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的功能分化与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的批判与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可以发现,米德社会心理学中呈现的“姿态中介的互动”、“符号中介的互动”与“角色中介的互动”这三种沟通结构,如何能为语言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重要哲学议题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米德 社会心理学 角色理论 意义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的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的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一、学思历程与道德心理学韩燕丽(以下简称"韩"):也许我们可以先谈谈你的哲学之路。你是如何开始学习哲学的,有哪些重要的哲学思想影响到你的哲学研究?我们知道你的父亲和妹妹都是著名的自然画派画家,他们的作品对你的伦理学研究有没有触动?瓦莱丽·提比略(以下简称"瓦莱丽"):在多伦多大学读一年级时,"哲学导论"课是我最爱的课程。

  • 标签: 瓦莱 道德心理学 提比略 德性伦理学 反思性 伦理学家
  • 简介:作为“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其功能是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控制。“控制”就是引导人的社会行为,而“引导”既包含“约束、限制”.也包含“激励、促使”。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不同于对机器系统的控制,人的行为是由内控指令和外控指令相互作用进行控制的。制度的控制功能分为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激励、迫使、禁止三种基本类型。根据制度的功能.把制度分为激励型制度、迫使型制度和禁止型制度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制度的控制规则和控制机制是不同的。有些制度侧重某种功能,而有些制度则具有综合功能。制度的实施过程,就是用制度规则控制人的行为的过程。

  • 标签: 制度 控制 激励 迫使 禁止
  • 简介:在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中,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的逻辑成分的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了科学本性以来,更多的科学哲学家将事实当作观察命题的证据来探究,他们并非着眼于事实概念的意义,而是着眼于对世界中的事实的解释。因此,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事实是否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方式而被解释为证据,以及我们如何将它们解释成与表达事实的观察命题相一致。

  • 标签: 分析哲学 事实 证据
  • 简介:建构主义源远流长,其促进自我发展的学术策略在于制造分歧:在元哲学层面上,有新康德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争;在方法论层面,有激进主义与温和主义之争;在政治取向上,有历史主义与改良主义之争,等等。正是这些内部思想冲突,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不断自我超越的不竭动力。这值得我国学界的关注。

  • 标签: 社会建构主义 新康德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 简介: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不少重要的伦理学及哲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幸福概念”及幸福本质问题。这样那样地给“幸福”下过定义。但总的说来,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所有旧哲学中,并没有建立起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的幸福观,也未能真正揭示出“幸福”问题的内在本质。不同的幸福“定义”及其相关经典命题,一般总是反映着不同的幸福本质观。因此,对哲学与伦理学界传统幸福本质观的评析.实质上也就是对西方幸福论有关经典命题及其传统幸福“定义”的评析。根据西方幸福思想发展史上关于幸福本质问题认识的逻辑发展,可以把西方幸福论诸多经典命题及其伦理学幸福“定义”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传统及流行的多数幸福定义,虽然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但都还存在着某些偏颇不当之处.有必要从幸福本质的角度对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三种类型的经典命题进行分析

  • 标签: 西方幸福论 幸福本质观 经典命题
  • 简介: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三组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分析与综合、先天与后天、偶然与必然。按照对这三组概念的一种理解(如逻辑经验主义):分析陈述=先天陈述=必然陈述。康德打破了分析性与先天性之间的联系,克里普克打破了先天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奎因打破了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上述哲学家的洞见对我们深入理解三组哲学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三十年来,一些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卡普兰打破了分析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联,策尔塔打破了必然真与逻辑真之间的关联,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性概念。通过区分两种必然性(语言必然性和事实必然性).再根据此种区分对三组概念的分分合合展开全面的梳理分析,并依据策尔塔对逻辑真的解释对分析性重新给予界定,一种薄版本的分析性概念可得以坚持:分析命题就是逻辑为真的命题,而并非必然为真的命题。

  • 标签: 分析性 先天性 必然性 逻辑真理
  • 简介:一种纯语义学的意义概念是能够得到界定的,因而除了与数学和/或逻辑有关的那些承诺,并不需要妄称其他更多东西。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可以充当一种逻辑分析法,而且这能为分析性与综合性之间的严格分界提供辩护。事实上,奎因并非驳斥而只是拒绝了对于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路,因此,分析与综合之间的区分并不过时。

  • 标签: 分析性 综合性 内涵 构造 概念 语用学
  • 简介: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的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的。康德给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的依据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的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的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弗雷格的刻画有明显的优点,克服了康德的定义带来的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也明确反对康德的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的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的。

  • 标签: 分析性 康德 弗雷格 概念分析 概念形成
  • 简介:2015年6月16日,第七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五楼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堂特别邀请了海伦·朗基诺(HelenLongino)教授做学术报告。朗基诺教授1973年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科学哲学学会前任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C.I.Lewis讲席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女性主义哲学等,

  • 标签: 哲学分析 哲学教授 上海社会科学院 前任主席 斯坦福 Helen
  • 简介: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多次嬗变,从发展客体论经济发展主体论、主—客钵相关论转向全球多极主体交往论,展开了一个复杂变化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发展观全球化转向的清晰轨迹。本文认为,二战以来国外发展理论的全球化转向在分析范式上表现为发展观的全球化转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发展理论的全球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 标签: 发展理论 全球化转向 范式 现代化理论 依附论 世界体系论
  • 简介:加拿大哲学家瑞比通过反省一些哲学咨询师的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哲学咨询的四阶段法.“自由漂浮”是哲学咨询的第一阶段,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鼓励来访者随意自在地说出任何想说的话语,使用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方式帮助来访者将问题浮现后,随即就进入到了“即刻问题解决”的第二阶段.哲学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到澄清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发展出一套哲学理性的思维能力,从而能解开困扰其自身问题的症结.当来访者对即刻问题的解决获得满意时,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都要进入哲学咨询的第三阶段,即“有意向性的教与学”.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不仅要与来访者讨论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帮助来访者将哲学推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进入哲学咨询的第四阶段,即“超越”阶段.来访者通过与哲学咨询师的多次对话后,发展出推理能力和对话技巧,学会如何超越个人目前的状况,使自己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建立起一套属于自我的价值体系.哲学咨询作为哲学践行的一种社会应用形式,其方法及其实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由漂浮 即刻问题的解决 意向性的教导行为 超越
  • 简介:陈常燊(以下简称“陈”):江老师,您好!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学术前沿。以您的硕士论文《罗素的意义理论》为发端,历经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英美与欧陆哲学比较、中西哲学比较到近几年的哲学拓扑学研究,您长达30年多年的哲学思考之旅,在哲学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历史与前沿之间不断变换论题。请问其间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能否为我们给出几个关键词将您数十年的哲学运思串联起来?

  • 标签: 分析哲学 学术前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访谈录 中西哲学比较 教授
  • 简介:国内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分析法学”、“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基本上是相同的概念,分析法学就是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想运用于法学理论的产物。但以哈特、凯尔森为代表的20世纪新分析法学却是建立在与实证主义哲学极为迥异的哲学立场之上。作为一种法哲学流派,新分析法学虽然在法学上主要继承了法律实证主义的传统,但无论是作为哈特法律理论之基础的日常语言哲学,还是作为凯尔森纯粹法学之基础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它们在哲学品格上都表现出反对实证主义哲学的特征,特别是反对实证主义哲学所具有的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倾向。因此,新分析法学实质上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法哲学,法律实证主义与哲学实证主义也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实证主义”。

  • 标签: 分析法学 实证主义 反实证主义 哲学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