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CT血管成像(CTA)在检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BP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期行改良式CTA和DSA检查的246例咯血患者,CT采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排640层螺旋CT机,所有改良式CTA图像由两名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盲式阅读。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改良式CTA诊断BPF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两者检查一致性。结果DSA检出186例阳性,60阴性;改良式CTA检出160例阳性,86例阴性。改良式CTA诊断BPF的灵敏度为85.5%(159/186),特异度为98.3%(59/60),准确度为88.6%(218/246),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高(kappa=0.73, P<0.01)。结论改良式CTA诊断BPF具有高特异性,可作为疑似BPF患者无创性筛查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中的临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已经确诊的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和12名正常成年人行头颅螺旋CT平扫、CTP(CT脑容积灌注成像)和CTA(CT血管成像)检查。以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P)等参数值,判定脑动脉狭窄所致缺血状况。结果临床64例患者,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其中8例CTP正常,另外2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脑CTP灌注延迟。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28例,为双侧脑缺血。结论脑CTP检查所显示的MTT和TP图能准确显示MCA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灌注损伤,是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狭窄 闭塞 CT灌注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CT系统可以对样本进行断层成像获取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但CT系统在安装时会存在误差,本文主要研究一种典型的二维CT系统,根据已知模板确定CT系统的探测器单元间距、旋转角度和增益系数。再利用Radon逆变换,通过反投影滤波重建算法,重建未知介质的图形并求得其实际吸收率。

  • 标签: CT系统参数 滤波反投影重建 Radon 逆变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P值均<0.05)。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梗死灶(79例,58.5%),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内马赛克征、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肺栓塞 影像学 CT肺血管造影 回顾性病例分析
  • 简介:针对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问题,要求利用已知结构模板标定系统参数,对未知介质进行探测成像,给出该未知介质相关信息,并设计新模板,建立对应的标定模型,以改进标定精度和稳定性。

  • 标签: CT系统 Radon变换 参数标定 投影定理
  • 简介:CT系统在安装时往往存在误差,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因此需要对安装好的CT系统进行参数标定,并据此对未知结构的样品进行扫描成像。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在特殊角度下接收器接收信号分布与X射线照射角度相关性的解析几何模型、模板切线与射线照射角度以及物体投影在接收器上位置分布关系的解析几何模型,并根据附件中的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影重建,确定了图像的实际位置,并用灰度矩阵确定各点吸收率。

  • 标签: 滤波反投影法 图像重建算法 衰变函数 灰度矩阵 投影图像重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25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发现,累及肺动脉干2支,累及左动脉12支,累及右动脉13支,累及肺叶动脉66支,累及段动脉98支。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成像快速、成本低等优势,患者接受能力较强,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血管造影 肺动脉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动态增强扫描在PSH的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PSH患者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观察记录患者CT征象特点,计算平扫与增强扫之间增强差值。结果CT平扫显示PSH为单发病灶,多呈类圆形、圆形的结节病灶,边界整齐清晰,未见卫星病灶,多为均匀密度实质,少见钙化灶、分叶征。增强扫描CT征象明显强化,多为不均匀或均匀强化,且延时扫描病灶呈持续强化。结论在PSH的临床诊断鉴别中,CT增强扫描能够有效鉴别诊断PSH,提高临床PSH诊断水平,在临床肺部疾病的诊疗、鉴别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肺硬化性血管瘤 CT 增强扫描 疗效价值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的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为47~77(59±3)岁。基于患者CTA构建优化三维颅内血管模型,利用流体力学方法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颅内动脉CT-FFR为0.59±0.18,有创FFR为0.60±0.22,由二者数值推测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有潜力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生理学意义的评估。

  • 标签: 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对小结节的诊疗价值。方法对47例内小结节患者进行研究。在CT引导下行穿刺针吸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分析阳性率及病理学资料,观察患者术后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结果穿刺活检病例穿刺成功45例,穿刺失败2例,其中恶性肿瘤29例,良性病变12例,异型细胞3例,交界性肿瘤1例。恶性肿瘤病例中,腺癌14例,鳞癌1例,小细胞肺癌2例,低分化癌9例,转移瘤3例,良性病变病例中,错构瘤1例,炎症8例,结核3例。失败2例是因为在穿刺过程中产生气胸,无法取得有效组织。穿刺并发症气胸4例,咳血1例,无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穿刺可以为内小结节病灶的患者提供可靠的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确诊率高,并发症少。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CT 引导 肺穿刺 肺小结节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经广范应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然而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性。将CT心肌灌注(CT-MPI)以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FFR)等功能学显像整合到CCTA工作流程中,提高CCTA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决策及对患者预后判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是这些CCTA功能学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辐射剂量,以及FFR-CT的准确性方面。因此,本文将对CT-MPI和FFR-CT等CCTA功能学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CT-MPI与FFR-CT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面临的临床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心肌灌注 血流储备
  • 简介:摘要CT系统的安装会使得旋转中心发生偏离,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因此需要借助于已知结构的样品来标定CT系统的参数,并且利用标定的参数对未知结构的样品进行图像重建。首先根据直接反投影算法和滤波反投影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中的接收信息分别进行图像重建,通过成像图像可知,滤波反投影算法更优;旋转中心可能发生偏移以及CT系统具有初始角度,依次进行旋转、平移、裁剪和残影去除操作,来校正投影图像,从而得到较高质量的图像。

  • 标签: CT成像原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滤波反投影法 图像重建 吸收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100 kVp碘流率降低至120 kVp水平60%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2年2至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因临床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205例,其中男105例,女100例,年龄23~87(60±13)岁。根据受检者体重分成5组,分别为<50 kg、50~59 kg、60~69 kg、70~79 kg、≥80 kg。所有病例均采用100 kVp管电压扫描并联合混合迭代重建技术(KARL 3D)重建,碘流率注射方案设置为120 kVp碘流率标准的60%(在指南基础上降低了10%),各组碘流率分别为0.9、1.0、1.1、1.3及1.4 gI/s。比较5组受检者CCTA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的CT值及噪声(SD值),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析以上指标的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5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CT值及SD值,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SNR和CNR,以及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间CCTA检查对比剂用量和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剂用量分别为30、34、38、43及48 ml,ED[M(Q1,Q3)]分别为2.24(1.88,2.56)、2.62(2.24,3.17)、2.70(2.48,3.20)、4.13(3.85,4.40)及4.44(4.01,5.02)mSv。结论CCTA100 kVp碘流率注射方案降低至120 kVp碘流率的60%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放射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体重 碘流率 横断面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