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支架置入联合生长抑素能否产生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AP)及高淀粉酶血症(HP)的协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实施ERCP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25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预防AP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胰管支架+生长抑素)和对照组(胰管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P、H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37例,男62例,女75例,发生AP 5例(3.65%)、HP 10例(7.30%)。对照组188例,男81例,女107例,发生AP 7例(3.72%)、HP 19例(10.11%)。观察组术后AP及HP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01,P=0.972;χ²=0.768,P=0.381)。结论胰管支架置入联合生长抑素不会产生预防ERCP术后AP及HP的协同作用。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急性胰腺炎 高淀粉酶血症 胰管支架 生长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通道超声造影(DCUS)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检查的11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男60例,女54例,年龄37~84(63±10)岁。所有患者术前行经静脉超声造影(CEUS),中经穿刺针及术后经外置引流管行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肝穿胆管造影(UG-PTC)和三维超声胆道造影(3D-USC),即DCUS。根据DCUS图像特征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胆道低位梗阻的性质。所有接受过DCUS的患者均接受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X线胆管造影检查。肝门部胆管癌分型以X线胆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US)、CEUS、DCUS的准确度。低位梗阻性黄疸定性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US、CEUS、DCUS的诊断效能,同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MRI+MRCP与DCUS对胆道低位梗阻性质的判断效能。结果US、CEUS、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与X线胆管造影的符合率分别为:75.6%(34/45)、82.2%(37/45)、93.3%(42/45),US、CEUS、DCUS对低位胆道梗阻性质的判断与手术病理的符合率分别为:56.5%(39/69)、82.6%(57/69)、85.5%(59/69)。与US相比,CE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ROC曲线分析提示MRI+MRCP分级和DCUS分级诊断低位胆道梗阻的良恶性的临界值均为2.5级,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和0.906(均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93.1%和87.5%、82.8%。结论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和低位胆系梗阻的定性诊断性能与X线胆管造影、MRCP相当,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胆管肿瘤 双通道 超声造影 梗阻性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支气管封堵(SBO)对胆管支气管瘘(BBF)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例无胆道梗阻的胆管支气管瘘患者纳入研究,SBO治疗首次封堵分别以支气管硅胶塞(6例)和自体血+凝血酶(2例)作为封堵材料,行后续封堵治疗的7例患者中,5例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封堵,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子弹头覆膜支架”和“支气管硅胶塞+支气管单向活瓣”封堵各1例。收集患者SBO治疗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分析SBO对胆管支气管瘘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对象BBF 发病年龄为(58±9)岁,其中男性6例。首次SBO治疗采用支气管硅胶塞作为封堵材料的6例患者中,成功封堵1例,封堵后症状不缓解2例,术后即咳出封堵装置2例,出现新发瘘口1例;采用自体血+凝血酶作为封堵材料的2例患者封堵均失败。接受后续封堵治疗的7例患者中,采用“支气管硅胶塞+子弹头覆膜支架”(1例)和“支气管硅胶塞+支气管单向活瓣”(1例)封堵均获成功;采用支气管硅胶塞(5例)封堵2~6次后,封堵成功3例,咳胆汁样痰频率及痰量均减少50%及以上2例。术后并发症以发热和咳嗽(咳痰)等症状为主,分别为7和6例。随访期2例失访,其余6例随访时间为2~31个月,随访期内封堵治疗效果基本稳定,无死亡病例。结论SBO疗法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的BBF姑息治疗方式。

  • 标签: 胆瘘 支气管瘘 治疗结果 选择性支气管封堵术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联合荧光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夹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动脉瘤夹闭中使用神经内镜联合吲哚菁绿荧光造影,以了解动脉瘤形态, 观察瘤颈具体位置、与载瘤动脉关系,夹闭动脉瘤后载瘤动脉有无狭窄、夹闭不全以及动脉瘤后壁下隐藏的穿通支血管有无误夹。结果15例动脉瘤夹闭全部成功(15/15),3例动脉瘤夹闭后使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后,发现动脉瘤颈残留,给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或补加动脉瘤夹,有1例脉络膜前动脉瘤夹闭后发现误夹脉络膜前动脉,给予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使用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脉络膜前动脉通畅,有1例A1段动脉瘤夹闭后,使用ICGA及神经内镜观察发现有穿支血管被误夹,给予调整动脉瘤夹后血管通畅,本组患者无手术相关致死、致残病例,也无植物生存状态病例。结论在开颅动脉瘤夹闭中,使用神经内镜观察穿支血管有无误夹及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较不使用神经内镜和(或)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减少中脑血管痉挛,减少穿支血管误夹率,避免动脉瘤瘤颈残留,避免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动脉瘤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钡餐肠道造影和碘液胃肠道造影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对肠梗阻患者进行钡餐肠道造影和进行碘液胃肠道造影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两种肠道造影检查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各不相同。结论只要将钡餐肠道造影和碘液胃肠道造影运用得当,肠梗阻就不难做出诊断。

  • 标签: 钡餐肠道造影 碘液胃肠道造影 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GPRI)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根治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HBV相关ICC行根治切除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60.8%),女31例(39.2%);年龄(56.9±11.2)岁。采用X-Tile统计软件确定NLR和GPRI的最佳截断值。采用χ²检验分析术前NLR和GPR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Cox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结果X-Tile软件确定NLR和GPR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3和1.31,以最佳截断值为界,将79例患者分为NLR≤3.13组(45例)和>3.13组(34例)以及GPRI≤1.31组(54例)和>1.31组(25例)。与术前NLR≤3.13组患者比较,术前NLR>3.13组患者中肝脏硬化萎缩、病理为低分化、肿瘤直径>5 cm以及分期晚的比例明显增高(均P<0.05);与术前GPRI≤1.31组患者比较,术前GPRI>1.31组患者中肝脏硬化萎缩的比例明显增高(P=0.025)。79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12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和3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水平、GPRI水平、肝脏硬化萎缩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影响HBV相关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0.05)。基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50,预测效果接近患者实际生存结果。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和GPRI可用于HBV相关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预测。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肝内胆管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来我院治疗21例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21例病人,死亡3例,死亡率14%。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2例。9例中毒性休克患者经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后,7例得到缓解。结论①对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一经确诊排除病人情况极差,都应在短时间内尽早手术,解除胆道梗阻。②合并休克的患者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的保护病人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急性重症 休克 手术时机 糖皮质激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