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以往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狭义的,以公共安全为目标的应急管理则是广义的。以公共安全治理为目标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的超越,既是应急管理实践突破瓶颈的内在需求,也是面向风险社会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狭义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三角模型”,强调对象上的全灾害管理、过程上的全过程管理、结构上的多主体参与。广义应急管理即公共安全治理理论基础则是“三棱锥模型”,它在“三角模型”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公共安全作为结果的实现程度。为此,要将公共安全作为优先的政策目标,通过多元参与和过程互动来推动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和危机治理的协同发展,达致公共安全治理目标、手段和结果的有机统一,以应对新兴风险、极端灾害和跨界危机的挑战。相应的案例分析显示,在中国的制度情境中,“三棱锥模型”具有适用性。以公共安全治理实现应急管理由狭义向广义的超越,这是一次整体性改革,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规划。

  • 标签: 狭义应急管理 广义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治理 风险治理 危机治理
  • 简介:物理学场理论提出至今,已经在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场理论同样对环境风险领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针对环境风险的主要特点,借鉴物理学场理论,探索环境风险场的理论研究.在对环境风险场概念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环境风险场的四个基本特征维度,进而从环境风险场研究、环境风险场相关问题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环境风险场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环境风险场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系统整合传统环境风险领域内的重要概念,如概率、损失、脆弱性、感知风险等,构建内涵明确的概念模型,从而确立风险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同时也为解决脆弱性等热点问题的量化与表征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风险场 环境风险 范式 脆弱性 感知场
  • 简介:为明晰心理安全契约的相关基本问题,从而为建构、履行和强化心理安全契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针对组织中客观存在的心理安全契约现象,立足于组织层面,以契约与心理契约的定义为基础,提出安全契约与心理安全契约的定义,并对其内涵进行扼要解析。基于此,界定心理安全契约的相关概念,阐释心理安全契约的特征与功能,并划分心理安全契约的类型。研究发现,心理安全契约是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文化学等安全社会科学分支学科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概念,心理安全契约可显著影响组织成员的安全态度和行为。

  • 标签: 心理契约 心理安全契约 破坏 违背 缺失
  • 简介:在社会科学领域,"认同"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概念。同理,促进人的安全认同作为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理应重点关注"安全认同"这一重要概念。本文针对目前人的安全认同缺失的不良现象,立足于理论思辨层面,基于大安全视角,以认同的定义为基础,提出安全认同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扼要解释。在此基础上,阐释安全认同的功能与特征,并深入剖析安全认同的动机、路径及其惰性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安全认同是安全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概念,促进人的安全认同需从增强人的安全认同动机、综合运用各类安全认同路径,以及减弱至消除人的安全认同惰性三方面着手。此外,安全认同理论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安全管理学原理,该研究可为促进人的安全认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 标签: 安全社会科学 安全认同 内涵 动机 路径 惰性
  • 简介:我国近年雾霾灾害爆发日益频繁,而灾害治理方式中多以政府单方面领导为主,治理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提出以"公私协力"为核心的新型治霾机制。"公私协力"将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看作一种平等互惠的伙伴关系,通过这一框架分析国外雾霾治理实践表明,这一治理模式具有很好的现实可行性。本研究强调,"公私协力"一方面,可以弥补雾霾灾害发生时政府反应滞后、监管不到位等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发展社会力量,形成全民治霾理念,做到治理与防护并存。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结合公私部门的治理优势,立足于中国国情,正确处理"公部门"与"私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摒弃原有"上传下达"低效治理方式,形成"协议—合作"治理方式,是未来雾霾灾害治理的有效途径与发展趋势。

  • 标签: “公私协力” 雾霾治理 环境污染
  • 简介:校园欺凌的诱因复杂多变,交互多元。本文运用特拉维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以自我控制能力为中介变量,基于3777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控制因素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控制要素、自我控制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直接影响;自我控制在社会控制要素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良行为的参与是校园欺凌行为的首要诱因。

  • 标签: 校园欺凌 社会控制 自我控制 致因分析
  • 简介:本文对《周易》文本进行分析,将卦爻辞进行分类,并初步分析其分布,认为《周易》反映了先民治理危机的全过程思想,这对于当今危机治理理论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周易 阴阳 卦爻辞 全过程思想
  • 简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政府的主动推动和公民参与行动的良好合作,目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基于对社区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项目的实证分析,分别从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意愿、方式和社区自组织发挥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项目开展过程中表现出公民参与率较高、公民的参与动机与利益诉求相关和个体参与为主的特点,最后本文提出加强社区公民参与治理的政策建议。

  • 标签: 社区治理 公民参与 社区风险评估与管理
  • 简介:"法外私了"是医患冲突治理中常见的现象,从经验上判断,医患双方都试图规避法律准绳。从行动者主观因素的角度观察,身份特质与规则偏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不准确的身份认知与两种规则的选择性取舍,决定着冲突双方博弈的结果。在行动过程中,医患双方在策略尝试、冲突"互动"和妥协等不同环节,均无法形成法治共识。因此,准确的身份认知、回归正式规则,才是未来依法治理医患冲突的关键。

  • 标签: 医患冲突 身份认知 规则偏好 法治缺席
  • 简介: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类型,这种类型的冲突是指政府以公共利益推进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以致政府建设的项目常常受到阻碍,甚至成为诸多冲突发生的根源。因此,如何治理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但从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不多。故而,本论文以一个公益拆迁事件引发的冲突治理事件为例,试图探讨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的治理机制。论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信任机制是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的恰当的治理机制。这是因为权威机制遇到了信任危机,市场机制又缺乏应有的环境,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信任机制具有传统和社会的基础,是当前的可行的治理机制。但是源于中国的体制和制度的特殊性,信任机制需要辅之以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信任机制主导的合作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冲突治理的作用。本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有冲突治理理论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政府冲突治理的实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我国大量的类似的冲突治理案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该类冲突的治理机制的共性特点,以期形成更具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研究理论

  • 标签: 拆迁 权威机制 市场机制 信任机制 合作治理模式
  • 简介:本文基于转基因食品事件的微博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结合PADM理论、启发式-系统式理论与应对行为理论,探究转基因食品事件中消费者应对行为的特征、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事件的认知受伤害属性、信息源、事件响应的影响;处于防卫动机、从众心理强的消费者采用启发式信息处理路径,在未仔细评估的情况下直接形成决策和应对行为选择;处于准确性动机、了解转基因知识的消费者会采用系统式信息处理路径,基于对转基因食品事件情境的认知形成感知和判断,包括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感知和行为感知;继而通过决策制定选择相应的应对行为。研究结论对于提高转基因食品事件的风险沟通效果、引导消费者形成合理的应对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转基因事件 PADM理论 启发式-系统式理论 应对行为 扎根理论
  • 简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全国各类自然灾害事件产生的危害正在不断增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地理空间而言,我国行政体系的最边缘地带是距离中心城市最远的乡(镇)一级政府,它也是我国政权组织的最末端.论文通过对鲁甸、芦山地震灾区的调研和比较,发现两地末端应急管理普遍存在事发突然性与事前准备不充分;事件复杂性与事中处置能力弱;事后亟待稳定与自我恢复速度慢等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末端脆弱性,具体可归结为暴露性高、敏感性强、适应性弱三方面.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动态性,增强我国基层组织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课题组提出正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末端脆弱性问题,加强全国应急管理末端治理,采取“一主多元力量、三级整体应对、四块保障平台、三种能力模块”措施的具体建议.

  • 标签: 应急管理 脆弱性 末端治理 公共风险
  • 简介: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是创新行政监察方式、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的有益探索。但是,其自身亦可能存在内生风险。由此,应当通过完善相关基础制度,有效诊断和研判其内生风险点,提升廉政风险科技防控系统运行的信度和效度。

  • 标签: 内生风险 廉政风险 科技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