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以无水FeCl,和双硫腙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得到分散均匀棒状含铁前驱体,将该前驱体在400℃煅烧3h后制成管状氧化铁。X射线衍射仪(XRD)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研究结果表明:所得管状氧化铁为六方相(α-Fe2O3,1一维微米管,其平均直径约为2岬、长度约为10~20μ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所测数据表明,该产物氧化铁表面吸附有部分SO42-离子;而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数据分析发现,其紫外最大吸收k。;约为489nm,带宽吸收约在566.2nm处,间接禁带宽度和直接禁带宽度分别为1.97eV和2.189eV,与文献报道值接近。

  • 标签: α-Fe2O3微米管 溶剂热 一维材料 紫外性质
  • 简介:采用离散元分析软件PFC-2D对纯钼粉末材料单道次等径角挤压过程从细观角度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变形过程中载荷、颗粒和孔隙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等径角挤压对粉末材料具有强烈致密化作用,且整个变形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颗粒重排、初始变形、过渡变形和稳定变形。分析认为,冲头压力首先使颗粒重排减少大孔隙,之后,由于压力增大使小孔隙闭合,剪切作用使颗粒和孔隙发生变形,结合强大静水压力使材料致密。在400℃条件下纯钼粉末黄铜包套单道次挤压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验证了所建离散元模型可靠性。

  • 标签: 离散元数值模拟 钼粉材料 等径角挤压 颗粒和孔隙变形
  • 简介:以硝酸铟为原料,用氨水做沉淀剂,采用水解沉淀-水热法制备In2O3前驱体In(OH)3,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及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物结构、形貌和粒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解沉淀产物为立方相In(OH)3,呈短棒状团聚体。水热处理过程中,产物晶型、形貌和粒度受Ostwald熟化机制和相转化机制影响。当水热温度低于280℃时,首先发生Ostwald熟化机制,In(OH)3颗粒形貌由短棒状转变为长方体,而物相不发生变化。当水热温度高于280℃时,除发生Ostwald熟化机制外,还存在相转化机制,产物形貌先由棒状转变为长方体,接着转变为多面体,且物相由立方相In(OH),转变为斜方相InOOH。

  • 标签: 氢氧化铟 水热法 物相转化 熟化
  • 简介:以六水合氯化钴(CoCl2·6H2O)和水合三氯化钌(RuCl3·3H2O)为前驱体,采用胶体法制备超级电容器用(RuO2/Co3O4)·nH2O复合薄膜电极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以及CHl660C电化学工作站对该复合薄膜物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COCl2'6H20和RuCl3·3H2O物质量比n(Co):n(Ru)为2:1时,于350℃下热处理2.5h制备复合薄膜电极具有优良性能,在浓度为0.5mol/LH2S04电解液中其比电容达到512F/g,5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电容量保持在充放电循环前96.1%;充放电电流为0.01A时,内阻为1.2Ω。

  • 标签: 超级电容器 胶体法 薄膜电极 比电容
  • 简介: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分别在单晶硅(100)和不锈钢基底上沉积不同W含量Zr1-xWxN(x=0.17,0.28,0.36,0.44,0.49)复合膜,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该复合薄膜微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性能,并探讨ZrWN复合膜摩擦机理。结果表明:当x≤0.28时,复合膜呈fcc(Zr,W)N结构;当x为0.36~0.44时,复合膜呈fcc(Zr,W)N和fccW2N结构;当x=0.49时复合膜为fcc(Zr,W)N、fccW2N结构和β-W单质。Zr1-xWxN复合膜硬度随x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x=0.44时达到最大值,为36.0GPa。随x增加,Zr1-xWxN复合膜室温摩擦因数先减小后增大,摩擦表面生成氧化物WO3对于降低摩擦因数起重要作用。

  • 标签: ZrWN复合膜 微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性能
  • 简介:采用阴极弧蒸发技术在A120,、低合金钢和硬质合金刀片上沉积Ti与Al原子比相近Al-Ti-N和Al-Ti-Ni.N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纳米压痕、划痕实验和氧化实验,研究Si掺杂对Al-Ti-N涂层结构、力学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Al-Ti-N涂层为以立方为主立方和六方两相结构,Si掺杂可降低TiN中Al固溶度,使涂层转化为以六方为主六方和立方两相结构;Si加入导致涂层硬度由34.5GPa降到28.7GPa;Si掺杂引起涂层应力增加,从而导致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降低;Al-Ti-N涂层抗氧化性能随si加入而显著改善,抗氧化温度提高到1000℃以上。

  • 标签: Al-Ti-N Al-Ti-Si-N 硬度 抗氧化性 涂层
  • 简介:采用化学镀法对TiH2粉末表面镀Ni,制备Ni/TiH2复合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及差热分析(DSC/TG)对Ni/TiH2复合粉末进行表征,探索Ni镀层生长及作用机理,建立镀层在粉末表面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施镀温度为85℃时Ni/TiH2复合粉末表面Ni层包覆完整,镀层均匀致密,Ni层厚度约为1.0~2.0μm;施镀温度低于65℃时施镀几乎无法进行,而施镀温度高于95℃时,镀层很不均匀,且容易脱落;镀层生长机制遵循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ripening)机制;与包覆前TiH2粉末相比,Ni/TiH2复合粉末释氢反应开始温度由450℃上升至540℃。包覆层可降低TiH2粉末和熔融铝温度梯度,从而推迟开始释氢时间。

  • 标签: 化学镀 NI TiH2复合粉末 形核长大机制 释氢性能
  • 简介:通过压制、预烧和熔渗,制备1种液压零件用粉末冶金渗铜钢。用UMT~3型摩擦磨损实验机评价该材料在边界润滑条件下耐磨性,研究基体密度对渗铜钢摩擦磨损性能影响,并与目前常用耐磨合金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渗铜量相同,基体材料密度分别为6.40、6.60、6.80g/cm2粉末冶金渗铜钢摩擦副摩擦因数相差不大,4h质量磨损量分别为1.70、1.50和3.10mg;而传统耐磨合金中硬度较低HMn58—2铜合金磨损量为24.10mg,磨损较快。

  • 标签: 粉末冶金 渗铜钢 边界润滑 摩擦磨损性能
  • 简介:采用靶磁控溅射技术,制备TiCN、VCN单层膜及一系列调制比为1不同调制周期TiCN/VCN多层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高温摩擦磨损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各种薄膜微结构、力学性能及室温和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表明:不同调制刷期TiCN/VCN多层膜硬度围绕混合法则计算硬度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致硬现象。TiCN和VCN单层薄膜室温下摩擦因数很低,TiCN/VCN多层膜调制周期较小时摩擦因数较高,调制周期大于10nm时摩擦因数逐渐接近TiCN和VCN单层膜。700℃下,TiCN/VCN多层膜摩擦因数主要取决于表面生成TiO2和v205共同作用,与TiCN相比,TiCN/VCN多层膜高温摩擦因数较小。

  • 标签: TICN VCN 磁控溅射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 简介:采用电子束和真空白耗电弧熔炼法制备Nb-Ti-Al(质量分数,%)合金,利用料浆熔烧法在合金表面制备Si—Cr-Ti涂层,研究在1400℃下合金与涂层氧化行为。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及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研究基体与涂层氧化前后组织形貌变化及成分分布。结果表明:Nb.40Ti-7A1合金在1400℃氧化1~11h后,氧化产物均主要为TiNb2O7、TiO2、Al2O3;氧化前,涂层丰要由(Nb,Ti,Cr,A1)Si2主体层与(Ti,Nb,Al)5Si3过渡层组成,高温氧化后涂层表面形成含有A1203、Ti02Si02阻挡层;合金与涂层氧化行为均遵循抛物线规律,合金在1400℃氧化11h单何面积质量增量为161.98mg/cm2,而涂覆涂层后单位面积质量增量降至9.56mg/cm2,表明Si-Cr-Ti涂层具备良好高温抗氧化性能。

  • 标签: Nb-Ti-Al合金 硅化物涂层 Si-Cr-Ti 高温氧化
  • 简介:高体积分数金刚石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由于硬度高导致其难以加工成形。采用粉末注射成形制备多孔金刚石预成形坯和Cu熔渗相结合工艺可以实现金刚石/Cu近净成形。本文对经过表面镀铬再镀铜金刚石粉末注射成形涉及关键工艺,包括粘结剂选择、注射成形工艺过程、烧结工艺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成分为70%石蜡+25%高密度聚乙烯+5%硬脂酸粘结剂作为金刚石粉末注射成形载体时,喂料具备优异综合流变性能,同时可以获得较高固相体积分数。采用上述配方粘结剂,最佳注射温度为165-175℃,注射压力为80~90MPa。脱脂金刚石预制坯最佳烧结条件为:烧结温度1050℃,保温时间25min,此时坯体强度达到10MPa,孔隙基本全部为开孔隙。

  • 标签: 注射成形 金刚石坯体 强度 开孔率
  • 简介:以大通量、大孔径FeAl金属问化合物多孔材料作支撑体,在其上制备1层小孔径同质FeAI多孔膜,得到均质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膜材料。采用SEM和孔结构测试,研究膜层厚度对FeAl多孔膜材料最终孔结构参数影响,并对FeAl膜材料高温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FeAl多孔膜材料表面平整,无裂纹等缺陷;随膜层厚度增加,FeAl多孔膜材料最大孔径、透气度均降低,相对十支撑体,膜厚为120pm时最大孔径从11.7pm减小至9.3pm,透气度减小幅度为45.2%。FeAl多孔膜材料具有优异高温抗氧化性能,经550℃循环氧化40h后,膜厚分别为120、180和260pm试样质量变化仅分别为1.87%、1.25%和0.25%。

  • 标签: FEAL 多孔材料 透气度
  • 简介:以硝酸银为原料,用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作还原剂,聚酰胺酸(polyamicacid,Phi)为稳定剂,制备金属银纳米粒子。利用红外光谱分析银纳米粒子形成对PAA结构影响;用X射线衍射确定银/PAA复合粉末中银粒子结晶状态;用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实时检测不同PAA质量浓度溶液中纳米粒子等离子体共振吸收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银纳米粒子形状和大小。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生成对PAA分子结构几乎没有影响;银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结晶度;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出现明显不对称双峰;银纳米粒子长大是奥斯特瓦尔成熟过程,制备银纳米粒子具有较好形貌,呈软团聚多晶态。

  • 标签: 银纳米粒子 聚酰胺酸 不对称双峰 质量浓度
  • 简介:采用电弧驻点烧蚀试验研究纤维分布对C/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影响,表征非均匀编织体结构C/C复合材料中不同大小结构单元、不同方向材料烧蚀性能。结果表明,细化预制体结构单元,可以提高C/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垂直燃气流方向纤维与平行燃气流方向纤维相比,纤维含量提高有利于材料抗烧蚀性能提高。该结果可用于烧蚀C/C复合材料预制体结构设计中。

  • 标签: C C复合材料 烧蚀性能 碳纤维分布
  • 简介:以炭纤维针刺整体毡为增强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制备出不同密度炭/炭(C/C)多孔体,利用气压浸渍法将Cu合金渗入到C/C多孔体中制备C/C-Cu复合材料。在简支梁摆锤式冲击试验机上测试C/C-Cu复合材料冲击性能,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微观结构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铜合金在C/C多孔体中分布均匀;C/C-Cu复合材料垂直方向冲击韧性优于平行方向冲击韧性;随C/C多孔体密度增加,材料冲击韧性先增加后降低。C/C多孔体密度适中(1.44g/cm3)时,C/C-Cu复合材料内炭纤维、热解炭、铜合金等组分协同作用,在平行和垂直2个方向冲击韧性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8J/cm2和4.45J/cm2,具有假塑性断裂行为特征。

  • 标签: C C-Cu复合材料 C C多孔体 微观结构 冲击性能
  • 简介:采用喷射成形方法制备2124铝合金坯,探索其热轧致密化工艺,并研究热轧变形量和变形温度对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材料最佳热轧温度为450℃,在该温度下热轧可以保持喷射成形工艺制备2124铝合金获得细小晶粒组织优势,且轧件可以获得较佳力学性能。热轧过程中,当总变形量小丁30%时,材料致密化速度较快;当总变形量达到40%时,材料基本完成致密化。当热轧温度为450℃,变形量为80%时,喷射成形+轧制后材料拉伸性能高于铸造+轧制材料。对喷射成形+热轧材料进行T6处理,材料强度可较大提高,抗拉强度达到502.2MPa,伸长为12.23%。

  • 标签: 喷射成形2124铝合金 热轧工艺 致密化 组织 力学性能
  • 简介:以AgNO3为原料,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采用快速加料方式制备高分散性超细银粉,用扫描电镜、ζ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等对银粉进行表征,研究硝酸银溶液性质如硝酸银溶液浓度c(AgNO3)、初始pH值,以及表面活性剂加入对超细银粉形貌与粒径影响。结果表明,当c(AgNO3)>0.30mol/L时,银粉表面粗糙、形貌变得不规则且分散性变差。银粉粒度随硝酸银溶液pH值增大而减小,但pH增大到7.0时银粉团聚现象较严重。抗坏血酸分子在还原过程中具有自分散作用,在c(AgNO3)为0.2mol/L、初始pH=5.0条件下,不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即可获得分散性好、表面光滑、形貌规则球形银粉。在AgNO3溶液中加入分散剂PVP可适当减小银粉粒径,而加入丁二酸、吐温80、PEG、PAA和明胶等分散剂对银粉形貌改善不大。

  • 标签: 硝酸银浓度 初始PH值 表面活性剂 超细银粉 抗坏血酸
  • 简介:采用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工艺制备名义成分为Ti-47Al-2Cr-2Nb-0.2W(原子分数,%)预合金粉末,并经热等静压致密化得到TiAl基合金坯料。对热等静压坯体进行包套锻造,始锻温度为1150~1200℃,并控制应变速率为0.1~0.01s-1,研究包套锻造后TiAl基合金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包套锻造后组织得到了一定程度细化和均匀化,从而使合金高温力学性能得到提高,但由于显微组织中有少量微裂纹存在,导致包套锻造TiAl基合金仍呈现较低伸长。TiAl基合金在进行高温拉伸时,首先在试样内部形成微裂纹或微孔,随拉伸过程进行微裂纹或微孔扩展、连通,最终使试样断裂。

  • 标签: TIAL基合金 热等静压 包套锻造 高温力学性能
  • 简介:采用氧化锆做绝缘阴模材料,设计研制能对压制中粉末施加冲击电流模具。研究电容组在不同充电电压下,对处于不同压制压力下汽车带轮用粉末瞬时放电,当电能以冲击电流形式通过后,可引起压坯密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施加冲击电流后,压坯密度增加,充电电压越高或粉末压坯初始密度越低,冲击电流对压坯密度增长贡献越大。冲击电流作用后压坯温度升高,直径发牛收缩,说明压坯密度增加是冲击电流热效应与电磁效应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粉末冶金 冲击电流 汽车零件 致密化
  • 简介:在经过碱热处理纯钛表面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提拉涂覆法制备含氟羟基磷灰石(FHA).锶取代羟基磷灰石(SrHA)~相生物陶瓷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检测涂层相组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涂层形貌,采用划痕法测定涂层与基体结合力。结果表明:所制备涂层是均匀和致密FHA—SrHA双相涂层;与单相FHA和SrHA涂层相比,FHA.SrHA双相涂层与钛基体结合力明显优于SrHA涂层,略低于FHA涂层;TRIS溶液中溶解性实验结果显示3种涂层均发生溶解和钙磷酸盐重沉积过程,表现出良好生物活性,但FHA.SrHA双相涂层溶解速率远远低于单相FHA及SrHA涂层,这表明可以通过双相涂层设计来提高生物陶瓷涂层材料植入寿命和稳定一陛。

  • 标签: 溶胶-凝胶 含氟羟基磷灰石(FHA) 锶取代羟基磷灰石(SrHA) 双相涂层 溶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