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选取福建省三明市米槠次生林内4种植物,即米槠(CAC),木荷(SCS),山杜英(ELS),芒萁(DID)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进行了室内淋溶处理,并分析了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pH值,芳香性指标(AI)荧光效率指数(Fef)等,以揭示其淋溶液中可溶性有机质(DOM)数量质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植物叶片DOM含量总体随淋溶次数增加逐渐减小,其中首次淋溶后淋溶液中DOCDON含量最大,分别占总淋溶量平均值为67.90%44.51%;淋溶液中前3次DOCDON淋溶量总和分别占10次淋溶总量87.40%~94.77%68.46%~72.49%;且前3次淋溶次数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后差异性不显著。DOMpH值光谱指标随着淋溶次数增加逐渐上升.总体上乔木树种DOM数量质量比林下植被要高,这是由于乔木树种DOM含有更多养分芳香类腐殖化高分子量化合物,而林下植被DOM含有较多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易分解组分。

  • 标签: 叶片 乔木树种 林下植被 淋溶次数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特征
  • 简介:基于国家林业局网站谷歌地球网站等,获取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等相关数据,从地理学区域、空间等维度进行湿地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区域分布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主要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东部季风区,尤其主要在长江、黄河流域周边分布;从中国特殊三大经济带发展来看,湿地自然保护区因自然条件按中、西、东顺序依次减少,呈"山"字型地域分布结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因位于城市而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2在空间结构上,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在全国及各省市区域内都呈凝聚型分布,其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以及湘鄂交界处、山东中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

  • 标签: 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 空间结构 中国
  • 简介:黑碳(Blackcarbon,BC)土壤惰性碳库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黑氮(Blacknitrogen,BN)同样对碳封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化学氧化法研究2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炼山保留采伐剩余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10cm)BCBN含量及储量影响。结果表明,5次采样年份,炼山保留采伐剩余物BC平均含量分别为2.99~3.70g/kg3.52~4.36g/kg,储量分别为3.24t/hm^23.87t/hm^2;炼山保留采伐剩余物BN平均含量均为0.12g/kg,储量分别为0.12t/hm20.11t/hm^2。方差分析表明,2种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下土壤BCBN含量以及储量年际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土壤BCBN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 标签: 黑碳 黑氮 杉木人工林 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
  • 简介:为了探讨泥炭沼泽多年生植物种子萌发阻碍因素,研究了浸水冷冻处理对7种沼泽植物种子萌发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下,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种子都保持相对高萌发率,小白花地榆(Sanguisorbaparviflora)次之,而鳞苞针蔺(Trichophorumalpinum)种子却都未萌发;在浸水处理下,小星穗薹草(Carexangustior)、臌囊薹草(Carexschmidtii)山梗菜(Lobeliasessilifolia)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都显著提高,说明浸水处理能促进沼泽植物种子萌发。在浸水处理下,细花薹草(Carextenuiflora)种子萌发率最高,其次为小星穗薹草,臌囊薹草种子萌发率最低。浸水冷冻处理浸提液冷冻处理都显著降低了沼泽植物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并显著延长了种子初次萌发时间。种子在浸水后遭遇冷冻环境可能北方泥炭沼泽植物种子天然更新阻碍因素之一。

  • 标签: 种子休眠 萌发率 萌发速率 初次萌发时间 植物 泥炭沼泽
  • 简介:选取湘东丘陵4种典型母质发育林地土壤,挖掘土壤剖面并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至母质层/母岩,研究深层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数量分布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分析深层土壤DOC宏观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含量(2.33~185.26mg·kg^-1)在板岩红壤酸性紫色土剖面上某些深层土层出现升高现象。DOC/SOC除第四纪红土红壤在浅层表土最高(1.5%)外,其他3种土壤均在60~80cm深层土层达到最高峰值(1.0%~2.5%)。SOC数量控制不同母质土壤DOC数量重要因素。但光谱分析显示,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DOC宏观化学组成、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稳定性升高。尽管一些深层土层中DOC/SOC升高,但其DOC化学结构更为复杂,评价深层土壤SOCDOC稳定性还应考虑其化学结构特性。

  • 标签: 深层土壤层次 土壤碳化学稳定性 紫外-可见光谱 土壤发生层 土壤剖面
  • 简介:通过在亚热带杉木林内设置不同隔离降雨强度试验:完全隔离降雨、隔离60%降雨、隔离20%降雨对照(自然降雨),研究隔离降雨对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影响,结果表明:0~10cm10~20cm土层,除完全隔离降雨处理土壤DOC峰值出现在春季外,其他处理均出现在秋季。0~10cm土层中完全隔离降雨隔离60%降雨处理土壤MBC峰值出现在春季,而隔离20%降雨对照则出现在夏季,10~20cm土层各处理对应MBC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夏季、夏季秋季。随着土层加深,4种处理土壤DOC、MBC含量均显著降低。0~10cm土层,完全隔离降雨处理土壤DOC、隔离60%降雨土壤MBC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杉木林土壤DOCMBC对降水变化响应具有明显季节性。

  • 标签: 隔离降雨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杉木林
  • 简介:在区域尺度下,探索提取不同林分结构滩涂裸露状况下红树林空间分布遥感信息适用方法。选择ALOSPRISM/AVNIR-2为数据源,以广西北部湾两个红树林典型分布区作为实验区,第一个实验区红树林茂密、滩涂裸露区域,第二个实验区红树林稀疏、低矮滩涂不完全裸露区域,分别采用了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个实验区,用RVI、NDVI、SAVI、DVI、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5.3%、94.3%、92.3%、93.3%、96.0%、97.0%94.0%,说明这几种方法都可以较精确地提取红树林信息,其中非监督分类结果相对较好;在第二个实验区,植被指数不能精确提取红树林信息,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2.7%、85.7%89.3%,以监督分类结果最好。因此,监测区域尺度红树林,必须根据具体海湾或地段红树林林分结构特点、成像时刻潮位高度、红树林在遥感图像上表征,选用适合方法,才能确保红树林信息提取精度。在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红树林动态监测中,综合运用植被指数、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图像解译方法,可以准确提取红树林信息。此外,对于斑块破碎、林木低矮且相当部分稀疏广西北部湾乃至南中国海红树林遥感信息提取,适用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应小于5m,以小于3m更适宜。

  • 标签: 红树林 空间分布 遥感 信息提取
  • 简介:泥炭地全球重要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已有的对全球各大洲泥炭地面积和泥炭储量估算结果基础上,结合有机碳含量数据,估算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得到如下结果:世界泥炭地有机碳储量为2381.34×10^8t。各大洲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布不均,北美洲最为丰富,储量为1098.64×10^8t,占总储量46.14%;其次欧洲亚洲,分别占总储量27.41%22.89%。由于各国对泥炭地界定不一致,缺乏泥炭层厚度、泥炭容重等重要指标的基础数据,或者由于这些指标统计核算口径不同,导致很难对泥炭地有机碳储量进行准确估算。最后分析了影响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泥炭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泥炭地碳储存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泥炭 泥炭地 有机碳储量 世界 影响因素
  • 简介:景观连通度指景观有利于或者妨碍生物在资源斑块间运动程度。景观连通度缺乏栖息地斑块隔离会干扰授粉、种子传播、基因流、野生动物迁移繁殖及其他生态过程,因此景观连通度研究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关键技术,开展此类研究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1、2006、2010年东圳水库流域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其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人类土地利用逐步增强流域长期景观连通度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中,设置物种迁移距离阈值和在迁移距离内到达目标斑块概率均一致,该流域景观连通度从2001-2010年有递减趋势,表明了斑块破碎化加大,景观连接度逐年递减;随着距离阈值增大,物种迁移距离越大,斑块之间连接越好,景观连接度增大,对景观连通度产生影响重要斑块数量减少。从不同年份中提取重要斑块土地覆盖类型来看,林地、果园、耕地、水体都对景观连通度产生较大影响,对景观产生重要作用斑块面积占总景观面积比例逐年递减,而建设用地裸地对景观连通度贡献均很少。研究认为,应保持流域景观高连通度,进而确保区域各种物种传播基因流动,以减缓生物多样性下降。

  • 标签: 土地利用 景观连通度 栖息地可利用指标
  • 简介:以纳帕海湿地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0~40cm深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在(18.02±0.24)(258.44±3.37)g/kg之间变动;三者10-40cm深土壤各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在不断减小,且差异显著60〈0.05);其土壤表层(0~10cm)平均微生物量碳含量都较高,分别为(446.23±98.72)mg/kg(沼泽化草甸)、(204.23±44.90)mg/kg(天然沼泽)058.64±65.24)mg/kg(草甸);三者0~40cm深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明显,沼泽化草甸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为940.00mg/kg,天然沼泽次之,为472.23mg/kg,草甸最低,为359.78mg/kg:在垂直分布上,三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致规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都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影响,而人为疏干排水导致土壤水分下降诱因。

  • 标签: 高原湿地 纳帕海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诱因
  • 简介:在地质因子、气候因子人为干扰因子等共同作用下,三江平原形成大量孤立湿地。新构造运动沉降或隆起间接地影响到孤立湿地形成发育,质地黏重第四纪沉积物为孤立湿地形成创造了有利环境条件,古冰丘融化古河道变迁直接导致孤立湿地形成。气候变化(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水文条件改变(水位降低)造成湿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退化,湿地退化后以“孤立湿地”形式残存下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三江平原开展了几次大规模农业开发活动,导致大面积连片湿地破碎化,在农田中地势较低处残留下来沼泽,形成大量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形成发育地貌部位,将孤立湿地划分为阶地碟型洼地型、古河道型、河漫滩型、湖滨型山前倾斜平原型孤立湿地。其中,分布在河流阶地地貌中孤立湿地数量最多;按孤立湿地形态可以分为碟型、线型不规则型孤立湿地;按孤立湿地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关系可划分为自然湿地中孤立湿地、林地中孤立湿地、居民用地中孤立湿地、水田中孤立湿地旱田中孤立湿地,其中,旱田中孤立湿地数量最多。孤立湿地结构功能多样,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应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规划。

  • 标签: 孤立湿地 类型 成因 三江平原
  • 简介: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临界状态判别是湿地风险评价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有效管理与保护重要前提。以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天然内陆湿地——卧龙湖为例,在综合考虑湿地退化指标的基础上,选择水质、蓄水量、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等典型参数指标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状态判别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表明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突变理论基本特征相符,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卧龙湖湿地退化状态。通过对卧龙湖湿地1994-2009年数据模拟,结果表明:1994-2001年间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状态,而2002年判别结果显示卧龙湖湿地处于退化突变状态,即湿地退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相当程度损害。研究还表明,卧龙湖湿地生态水量减少水环境质量降低导致湿地退化重要因素。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防止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发生,应在科学配置区域水资源同时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

  • 标签: 突变理论 尖点模型 退化 卧龙湖湿地
  • 简介:准确预报无资料地区产流产沙,对土壤侵蚀治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为了研究南方红壤侵蚀区无观测资料流域产流产沙情况,以福建省长汀县朱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其次一级流域游屋圳子流域高陂塅子流域分别为参证流域无观测资料流域。采用相对误差(Re)、决定系数(R2)以及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评价了SWAT模型在游屋圳子流域产流产沙模拟适用性,基于地形指数判定了两子流域水文相似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游屋圳子流域产流产沙模拟;游屋圳子流域与高陂塅子流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说明两子流域间可以进行模型参数移植;经模型参数移植,模拟得2010年高陂塅子流域年径流量为1.32×107m3,年产沙量为2200t。模拟结果不仅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其他无资料流域产流产沙模拟提供方法借鉴。

  • 标签: SWAT模型 无资料小流域 地形指数 产流产沙模拟
  • 简介: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通过湖泊变化能够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状况。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支持下,基于多源、多时相数字遥感影像、地形图DEM数据,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对乌兰乌拉湖37a来湖泊面积变化及其与自然要素(气温、降水量等)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湖泊补给构成角度分析了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76--2012年期间,乌兰乌拉湖范围总体上有所扩张,期间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过程。1976年乌兰乌拉湖面积为555.97km2,1994年其面积为496.50km2,这期间湖泊在逐年萎缩,递减幅度为3.12km2/a;从1998年开始,湖泊面积开始迅速扩大,1998年湖泊面积为499.83km2,到2012年湖泊面积达655.25km2,扩张速率为10.36km2/a。乌兰乌拉湖水域面积变化主要集中在湖南部河流入湖口处。1976--2012年期间,乌兰乌拉湖流域年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1998年以来,乌兰乌拉湖水域面积扩张原因有二:年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冻融水量增加。在湖泊主要年补给水量构成中,湖面年降水量、流域年降水径流量、冻融水年补给量分别约占23.3%、43.7%33.0%。

  • 标签: 乌兰乌拉湖 面积变化 气候变化 湖水补给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 简介:为了量化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分别于2010年10月2011年4月对湄州湾7个断面高、中、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以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为主,优势种类包括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variegata)小头虫(Capitellacapitata)等。2010年10月,湄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物种丰富度为r8.21±2.04)种,丰度生物量分别为(914-80)ind./m2(73.9±78.8)g/m2;2011年4月,平均物种丰富度为(6.76±2.90)种,丰度生物量分别为(195±220)ind./m2(45.8±58.0)g/m2。4月10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明显不同;大型底栖动物4月多样性、生物量等通常低于10月,但丰度更高。此外,湄州湾潮问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和丰度在各采样断面的高、中、低潮区变化规律不一致。

  • 标签: 湄洲湾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潮间带 滨海湿地
  • 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周边湿地经常因城市扩展而被占用,造成了局部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技术,研究福州市浦下洲湿地开发引起热环境变化。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反演了浦下洲湿地2006年(开发前)2010年(开发后)建筑指数、植被覆盖度、土壤植被湿度、地表温度等主要地表信息参数,分析湿地开发前后这些参数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与2006年相比,该湿地被部分开发后,2010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减少了10.00%,湿度平均降低了25.64%,建筑指数平均增大了13.85%,地表温度平均升高了48.39%。浦下洲湿地部分被开发为建设用地后,地表温度显著提高,热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 标签: 城市建设 湿地开发 热环境 遥感 福州
  • 简介:研究了2008年5~10月对废水中氮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对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NO3^-N含量与其去除率相关性以及COD/NIL4^+—N、COD/NO3^—N对降解系数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NH4+-NNO3--N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46.2%~77.2%之间;(2)Monod模型对人工湿地中NH4+—_NNO3-—N去除率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NO3--N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含量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COD/NH4+-N与凤Ht^+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与/(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NO3-—N含量限制,氮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NO3-—N浓度增加而增大。有机物NH4+—N在人工湿地中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限制因素。

  • 标签: 复合人工湿地 深度处理 Monod模型
  • 简介: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1-6.4℃。大量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生态过程,有关全球变暖对地上部分影响在过去十几年已有许多报道,而到目前为止地下部分,包括根系、土壤等了解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根植物吸收水分养分,土壤碳输入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关键环节,对调控生态系统碳平衡以及对全球变化响应发挥着重作用。

  • 标签: 土壤微生物活性 形态特征 杉木幼苗 细根 增温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选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拥挤感知为游客心理容量衡量指标,通过建立游客拥挤感知程度与游客不同接受程度回归方程构建游客拥挤规范两种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以回归方程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729人、6个旅游团;以构建拥挤规范方式测算,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500-800人、6-10个旅游团;基于拥挤感知两种方法测量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测量瞬时心理容量落于拥挤规范数值区段;游客心理容量取决于游客数量、游客之间相互影响、园区休息设施设置其他方面的负面评价。

  • 标签: 游客心理容量 拥挤感知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 简介:运用树木年代学基本原理方法,研究三明地区马尾松(Pinusmassiniana)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结果表明:夏季温度限制着马尾松径向生长,年轮宽度与上一年当年7-8月平均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马尾松径向生长受到降水湿度影响较大,与上一年1-3月降水量2-3月平均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6-11月平均降水量7-8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宽度年表与上一年2-3月太阳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P<0.01);另外,宽度年表与6-11月PDSI显著正相关(P<0.05),生长季干旱胁迫抑制了马尾松生长。研究说明本地区限制马尾松树木生长因素较多,1年中不同时期限制马尾松径向生长气候因子不同。

  • 标签: 三明 马尾松 树轮宽度 气候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