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再力花(Thaliadealbata)是近年来在湿地造景中应用较广泛外来水生植物。为探究该种植物是否其他植物生长产生影响,采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再力花不同部位浸提液3种敏感植物萝卜(Raphanussativus)、白菜(Brassicachinensis)黄瓜(Cucumissativus)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再力花各个部位浸提液3种植物种子萌发率、根长、芽长、鲜质量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尤其是高浓度(50mg/mL)浸提液,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再力花叶片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萝卜、黄瓜白菜种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39.51%、10.53%85.19%;根状茎浸提液浓度为50mg/mL时,萝卜、黄瓜白菜幼根长度抑制率分别为87.4%、71.23%91.7%,幼芽长度抑制率分别为51.21%、45.71%69.66%。再力花各个部位都有化感物质分布,根状茎浸提液化感作用最强,其他部位依次为根、叶柄叶片。

  • 标签: 再力花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率 幼苗生长
  • 简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型产业业态模式,是文化产业化必然结果.在闽台合作不断深入背景下,扩大并加深闽台两岸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茶文化作为切入点,适合闽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新型方式做出相关思考.

  • 标签: 文化创意产业 茶文化 闽台合作
  • 简介:随着旅游业发展,古村落在旅游外力作用下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对于这些影响,本研究尝试以空间概念为观察视角,理解认识古村落内部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类型.通过西递案例研究发现,旅游发展前后其空间构成发生了5种类型转化: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公共空间、私人空间转化为半公共-私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转化为私人空间、社区公共空间转化为半公共-私密空间、社区公共空间转化为游客公共空间;而这些转化背后实际上体现了空间权属与空间功能之间对应转换关系.

  • 标签: 古村落 空间转化 类型 旅游发展
  • 简介:2003年创刊《湿地科学》,历经9年连续出版,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等定量评价指标不断提高。至2011年,《湿地科学》已经被中国国内所有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收录为核心源期刊。这些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分别为: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标签: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湿地科学 期刊评价 自然科学 国内 定量评价指标
  • 简介:极端气候事件是在一定时间尺度上发生不同于气候系统平均状态气候突变.早第三纪最热事件(PETM),第四纪中国黄土高原古土壤S4、S5记录暖湿事件,砂黄土L9、L15记录干冷事件等都是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发生极端气候事件.末次冰消期YD冷事件、全新世9次冷事件是在千—百年尺度上发生极端气候事件.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出现于地球气候系统不同冷暖背景下,它们成因机制表现形式有很多不确定性.20世纪以来发生干旱、洪水、飓风、雪灾、沙尘暴等极端气候事件,无法用持续增加温室气体变化来解释.关于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随"全球变暖"而增加结论也存在一定程度不确定性.因此,简单地将现代极端气候事件统统归因于"气候变暖"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深入研究各个时间尺度上发生极端气候事件波动性、周期性不确定性特征,有助于科学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展趋势.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变暖 时间尺度 周期性 不确定性
  • 简介: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了铅(Pb)镉(Cd)及其复合胁迫黄菖蒲(Irispseudacorus)幼苗生长及生理响应。将黄菖蒲幼苗培养于250mL培养瓶中,以1/2Hoagland营养液预培养7d后,然后进行500mg/LPb、25mg/LCd500mg/LPb+25mg/LCd复合胁迫处理,28d后测定幼苗各项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500mg/LPb25mg/LCd+500mg/LPb胁迫下,黄菖蒲幼苗地上部地下部干重与对照相比都显著下降,所有处理地下部干重与对照处理相比都显著下降;在所有处理下,幼苗叶绿素a含量都下降;在500mg/LPb25mg/LCd+500mg/LPb处理下,幼苗叶绿素b胡萝卜素含量下降都不显著;在500mg/LPb25mg/LCd+500mg/LPb处理下,幼苗根叶中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增加,但是在25mg/LCd处理下,幼苗根叶中POD活性叶中MDA含量都显著减少。PbCd可以有效诱导黄菖蒲幼苗Pro合成,能提高黄菖蒲幼苗抗性。

  • 标签: 黄菖蒲 淡水湿地 胁迫 生理反应
  • 简介:针对北京市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难度大状况,在北京市杨镇一中,建立了经济且简便易行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该人工湿地由地埋式一体化预处理、多级复合式人工湿地系统、景观湿地系统三部分组成。通过单元实验,人工湿地填料结构、植物选择、布水设计、水位调节、湿地防堵系统设计、预处理系统设计进行了创新,研究了1d、2d3d水力停留时间污水中有机物处理效应影响,并开展了人工湿地基质堵塞实验、冬季保温措施研究以及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比较而言,1d3d水力停留时间不利于有机物去除,2d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有机物去除;人工湿地0~10m水平距离内,0~5cm、30~35cm、60~65cm深度基质堵塞差异显著(n=10,p〈0.05),从水平上看,在0m、2m、4m处基质堵塞最为明显,因此,在更换人工湿地基质时,只需更换0~4m内基质;棚膜+蒲席覆盖系统去除污水中总氮效果要优于结冰盖系统,更适宜于北方使用;预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景观湿地系统三部分共同处理污水,优势互补,能使处理出水符合北京市水污染排放标准一级B限值。

  • 标签: 农村生活污水 地埋式预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 景观湿地 污水处理效应
  • 简介:2010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潮滩湿地两种典型生态系统[碱蓬(Suaedasalsa)盐沼光滩]表层土壤样品,进行了7d室内厌氧培养,并测定分析CH4产生潜力及其有机物氮输入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周期内,碱蓬盐沼光滩表层土壤CH4产生潜力都在培养第7天后达到最大,平均值分别为0.0357μg/(g·d)0.0013μg/(g·d),前者表层土壤CH4产生潜力高于后者;有机物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CH4产生潜力,且其碱蓬盐沼CH4产生潜力较光滩具有更大促进作用。尽管葡萄糖对于潮滩湿地CH4产生潜力促进程度高于乙酸钠,但二者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氮输入潮滩湿地土壤CH4产生潜力影响与氮输入形态土壤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NH4+添加促进了碱蓬盐沼光滩土壤CH4产生潜力增加,尽管其对于碱蓬盐沼促进程度要高于光滩,但二者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NO3-添加对碱蓬盐沼土壤CH4产生潜力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光滩土壤CH4产生潜力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当前外源有机物氮(NH4+—N为主)为黄河入海主要污染物情况下,黄河口潮滩湿地土壤作为CH4源,在估算潮间带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时应给予特别关注。

  • 标签: 土壤 甲烷产生潜力 潮滩湿地 有机物 黄河口
  • 简介:森林火灾能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发现林区火源并进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系统数据主要包括1∶1万地形图、1∶1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扑火队分布数据、瞭望台站数据、扑火物资储备数据、林业局管理机构分布数据、研究区2010年landsatTM遥感影像图等;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处理管理、森林火灾监测、最佳扑火路径分析、防火扑火预案制定决策、森林火险等级评价、林火趋势模拟预测、灾害损失评估、相关图表报告制作等.系统采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5(C#)作为开发语言,基于ArcEngine9.3组件进行二次开发,三维地图显示采用skylineTerraExplorer开发平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利用ArcSDE9.3空间数据库引擎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

  • 标签: 3S 森林防火 GIS二次开发 指挥决策 视频监控
  • 简介:底层土壤有机碳库占土壤总碳库50%以上,但其控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酶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杉木林表层(0~10cm)底层(40—60cm)土壤微生物生长对策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表层土壤,底层土壤易利用碳含量更高,表层土壤微生物更趋向于K对策,而底层土壤微生物则更趋向于r对策.

  • 标签: 杉木林 有机碳分解 土壤微生物 生长对策 土壤易利用碳
  • 简介:植物排放甲烷(CH4)来源尚存很大争议,而光照紫外辐射胁迫可能是植物排放CH4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见树种米槠、木荷、浙江桂、罗浮栲、杉木、马尾松柑橘7种树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实验研究了光照增强紫外辐射树木叶片CH4排放影响.结果表明:7种树木叶片平均CH4排放速率在光照条件下(21.176ng·CH4·g^-1DW·h^-1)是在黑暗条件下(9.699ng·CH4·g^-1DW·h^-1)2.2倍,光照不同树木叶片CH4排放速率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在高UV-B辐射强度处理下,除浙江桂柑橘外,其他5种树木CH4排放速率均显著高于低UV—B辐射强度处理CH4排放速率;树种及其与光照或UV辐射交互作用树木叶片CH4排放速率都具有显著影响,光照或增强UV辐射强度排放速率较低树木种类排放CH4促进作用更强.

  • 标签: 光照 紫外辐射 叶片 CH4排放速率 树木种类 亚热带
  • 简介:锌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须微量元素,对植物光合作用代谢起到重要影响;锌元素还与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合成息息相关,锰元素则能够调节植物体内氧化还原状况,是盐生植物适应环境不可缺少元素。于2008年5~11月,在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不同生境下,翅碱蓬(Suaedasalsa)锌含量与累积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潮滩翅碱蓬低潮滩翅碱蓬锌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中潮滩翅碱蓬不同器官锌含量都大于低潮滩翅碱蓬,而低潮滩翅碱蓬除了根锰含量小于中潮滩翅碱蓬外,其他器官锰含量都大于中潮滩翅碱蓬;二者不同器官锌含量都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其变化模式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上都表现为生长初期锰锌含量较低,之后波动增加;二者枯落物锰含量变化较为一致,但锌含量差异显著(p〈0.05);尽管中潮滩翅碱蓬与低潮滩翅碱蓬不同部位锌含量间相关性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不同表现型植被间差异较大,原因可能与其生理生态结构以及锌元素吸收与利用程度差异有关。中潮滩翅碱蓬、低潮滩翅碱蓬不同部位锌储量亦具有明显季节变化,且其变化模式大多符合Gauss曲线;在翅碱蓬生长阶段,根为中潮滩翅碱蓬锰锌元素主要储库,其含量分别为(26.23±5.43)%(2.84±1.06)%;根也为低潮滩翅碱蓬锌元素主要储库,其含量为(19.58±10.95)%;而茎为低潮滩翅碱蓬锰元素主要储库,其含量为(42.09±4.08)%。二者枯落物中锰锌储量,特别是锌储量,所占比例很高,这可能与翅碱蓬生长末期,其地上不同器官中残存大量锰锌元素,在其死亡前因移动性较差而无法大量转移有关。研究发现,中潮滩翅碱蓬、低潮滩翅碱蓬不同部位锰锌含量储量变化及差异主要与其生

  • 标签: 潮滩 翅碱蓬 新生湿地 黄河口
  • 简介:为了完善松嫩平原西部油田区盐碱化湿地中微生物生态学状况生态功能研究,松嫩平原西部6个油田区湿草甸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pH、含水量、电导率以及土壤微生物平板计数微生物群落BiologEcoplate代谢活性进行测定,揭示油田区湿草甸非生物因子土壤微生物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石油污染下湿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代谢活性随石油烃含量增加而增大,当石油烃含量为5603mg/kg时,二者都达到了峰值;石油烃促进了油田区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增强,提高了微生物底物碳源利用能力;土壤其他非生物因子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代谢强度影响各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多样性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含量呈负相关。

  • 标签: 湿草甸土壤 石油烃 石油污染 微生物数量 Biolog测定 松嫩平原西部
  • 简介:近年来随着实时化测绘需求增加,无人机航空摄影发展迅速.无人机航摄具有运行成本低、执行任务灵活性高等优点,是遥感数据获取重要手段.本研究论述了利用无人机厦门市翔安区滩涂进行航空摄影制作1∶2000正射影像方法,其成果用于滩涂养殖信息调查.

  • 标签: 无人机 航拍 滩涂 正射影像
  • 简介:运用ArcGIS软件解译大伙房水库汇水区卫星影像数据,结合行政区划图确定汇水区3条主要河流两岸1000m为农村生活污染负荷评估范围,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农村生活污染负荷。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生活污染负荷为8420.28t/a,其中,生活污水污染负荷占总量99.40%。农村生活污染对流域水质贡献率为27.84%,所排放污染物河流贡献率大小依次是氨氮(34.95%)、总磷(27.81%)、化学需氧量(25.53%)总氮(23.08%),农村生活污染已成为大伙房水库汇水区水体污染重要源。

  • 标签: 大伙房水库汇水区 农村生活 污染负荷 “3S”技术 排污系数法
  • 简介:2009年4~5月,北部湾北部滨海湿地水体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水体中营养盐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滨海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表层沉积物污染状况。研究区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ssolvedinorganicnitrogen,DIN)、活性磷酸盐PO43--P化学需氧量(CODMn)平均含量分别为(211.84±37.44)μg/L、(11.01±12.11)μg/L(0.92±0.32)mg/L;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平均含量分别为(373±355)μg/g、(232.28±157.34)μg/g(0.45±0.46)%。北部湾北部滨海湿地水体中DIN含量PO43--P含量在茅尾海廉州湾东部西场海区都很高,且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大规模海水养殖可能是造成该现象主要原因。研究区水体中CODMn含量空间分布呈近岸高、远岸低特征。研究区铁山港顶部、南流江口、大风江口、钦江茅岭江口较细表层沉积物中TN、TPTOC含量较高。研究区表层沉积物TOC/TN值分布表明,钦江口、钦州港区、防城港、企沙港区珍珠湾东北部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受到了强烈陆源影响。根据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除了钦州湾顶部龙门港区、大风江口中部铁山港顶部西北角一小部分区域表层沉积物中TOC、TNTP含量分别略高于1%、550μg/g600μg/g,已被明显污染,而处于最低级别或严重危害级别,会对部分底栖生物产生影响外,其他绝大部分区域都属安全级别,为清洁或部分已被轻微污染。

  • 标签: 海水营养盐 营养元素 水体 沉积物 滨海湿地 北部湾北部
  • 简介:由于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地理位置独特,城市边缘区是中国目前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关注热点区域,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科学制定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典型亚热带城市边缘区——福州市仓山区为研究对象,引入Tietenberg资源分配模型改进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CLUE-S土地利用动态模拟模型非空间需求模块,在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基础上,选择合适参数回溯了研究区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模拟了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拟合精度良好(Kappa指数为0.72).研究结果表明:以Tietenberg资源配置模型作为CLUE—S模型非空间需求计算方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同时,模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城市边缘区以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主用地矛盾.在此基础上,该区域发展合理用地空间布局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该方法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边缘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管理政策参考依据.

  • 标签: 城市边缘区 CLUE—S模型 Tietenberg模型 仓山区
  • 简介:在GIS技术支持下,以福州市鼓楼区铜盘河沿岸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社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污染源等相关信息,同时结合遥感影像,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空间信息矢量化,建立起社区级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4个模块:地图显示、数据输入、信息查询专题图制作.本研究在建立数据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该数据库对于社区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参考价值.

  • 标签: 环境信息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库
  • 简介: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已经成为决定西南地区环境、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其中植被生态恢复无疑是极为基础重要环节之一,物种选择又是重中之重.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献阅读野外实地考察,针对喀斯特分布极广且石漠化最为严重贵州省,本研究调查分析了喀斯特山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所选择物种分布现状,其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希望能对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恢复,尤其是即将全面铺开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建议.结果表明:在贵州省78个岩溶县(市、区)328个地点,共调查收集到用于植被恢复物种87种,其中生态林物种26种(主要是松、杉、柏、香椿、杨树车桑子等),经济林物种47种,包括26种药用植物(太子参、天麻等)其他21种经济林物种(茶、油茶、梨、桃、李、板栗等),另外有牧草14种(白花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这些物种聚集或零散种植在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区:A区(黔西高原山地)、B区(黔中丘原山地)、C区(黔东低山丘陵)D区(无石漠化).就恢复效果而言,油茶、茶、中药材、花卉栽培及草地畜牧业均显示出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良好势头,板栗、核桃、花椒、桃、梨等经济林物种也在其生长适宜地取得了良好生态经济效益.然而,植被生态恢复中所营造的人工林,均存在树种单一、物种配置简单、经营粗放等问题,林分整体功能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亟待进行改造;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也需要采取不同物种配置措施.

  • 标签: 喀斯特 石漠化 植被恢复 评价 物种配置
  • 简介: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维持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湿地健康,实现流域内"人-水-湿地"和谐是新时期流域水资源管理目标。在流域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背景下,提出了基于水循环模拟流域湿地水资源合理配置概念,并进行了全面阐述;剖析了流域湿地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了流域湿地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方法研究内容,提出流域湿地水资源合理配置,以流域湿地水文模型为重要技术手段,以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为总原则,重点考虑湿地生态需水变化过程,将湿地作为优先用水单元,其优先级仅次于生活用水,通过生态配水确保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思路,初步构建了基于水循环模拟流域湿地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框架;有关流域湿地水资源合理配置未来重点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流域 湿地 水资源合理配置 水循环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