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黄南州1988年-2008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水关系进行分析。说明降水天气对地质灾害的外力作用,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一些对策措施,以减少由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 标签: 地质灾害 降水 防治 对策
  • 简介:应用中尺度分析、中尺度数值模拟对诱发江西2002年3次重大地质灾害的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分析,提出了1个用日综合雨量预测地质灾害的概念模型.认为降水是诱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外部强迫因素.而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只停留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内在的作用过程还需进一步研究;暴雨是由中尺度系统产生的,如何在实际业务中及时准确地分析和预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和发展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MM5能模拟出突发性强降水的一些中尺度特征,但与实况相比仍有偏差,需进一步加强模式调整、参数修改等工作.

  • 标签: 地质灾害 暴雨 中尺度 数值模拟 日综合雨量
  • 简介:利用甘肃省近40a地质灾害相关资料,介绍了甘肃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地理分布特征和发生地质灾害的特点,阐明暴雨等气象因素是诱导甘肃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研究了甘肃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初步模式,并利用甘肃省2003年地质灾害实况进行效果检验,发现准确率达到73.3%以上,证明其预报模式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 标签: 地质灾害 气象等级预报 气象因素 甘肃
  • 简介:利用1974-2003年凤城、宽甸地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资料和同期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丹东北部山区地质构造特点及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的一般规律,讨论了强降雨尤其是暴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取了相关因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丹东地区地质灾害预报方程和丹东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通过2004年汛期的初步试用,证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标签: 地质灾害 降水 气象预警系统
  • 简介:1宁强县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宁强县地处秦巴山地,湿润多雨,夏季多暴雨,为陕西省暴雨中心之一。最多年降雨量达2022.9mm,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县境内北边为秦岭山系,南部为巴山(米仓山)山系,受秦岭纬向构造和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影响,境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点多面广,特别是在汛期,

  • 标签: 地质灾害 气象预报预警 宁强县 秦巴山地 暴雨中心 年降雨量
  • 简介:本项目主要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人员承担。在过去两年中,对中国沙区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呼伦贝尔沙地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和采样,并完成了对这些样品的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以及磁化率和粒度分析。根据对这些样品的分析结果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适宜期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分布状况。

  • 标签: 生态脆弱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互作用 东亚季风 地质时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利用陕西黄土高原47a地质灾害和相对应的降雨资料,在陕西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基础上,采用面平均雨量确定各易发区的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降雨量,各易发区的临界雨量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滑坡和崩塌的临界雨量明显不同,一般滑坡临界雨量均高于崩塌;高易发区的临界雨量并不一定低于中易发区和易发区。利用相关统计分析和日综合雨量方法,确定诱发地质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诱发滑坡的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25、35、65mm,诱发崩塌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15、30、50mm。

  • 标签: 陕西黄土高原 地质灾害 日综合雨量 降雨临界值
  • 简介:1引言南安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境内由山区、半山区丘陵和沿海组成,主要为松散砂土型地质,加上近年来开路、建房、矿山开采,人为地影响了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因而造成了地质灾害经常发生,仅2000年6—9月份,全市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74处,其中8月份就发生38处,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标签: 地质灾害 预警报系统 气象条件 南安市 东南沿海 山区丘陵
  • 简介:以浙江省近2年发生的5个地质灾害典型案例为基础,通过面向地质灾害发生地的社会公众、基层工作人员、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国土部门专家等4类人群进行2轮问卷调查,评估分析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效益。评估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0%以上)被调查者能接收到气象部门发送的预警短信、对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表示满意;气象服务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效益为35.68%,在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贡献率为59.18%。

  • 标签: 地质灾害 防治 气象服务 效益评估
  • 简介:通过构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和降雨强度指数,最终建立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模型,将全省按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区域。借助ArcGis平台,用栅格数据模型(Raster)来表现评价因子的地理分布,进行深入的空间分析和处理。

  • 标签: 地质灾害 降雨 易发性程度分区 评价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介绍了杭州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临近预警系统设计思路和功能特点。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普查基础上,应用足够密度、实时传输的雨量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各隐患点地质稳定状况、前期有效降雨量、临近降雨强度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影响,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临近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资料细网格插值、阀值自动判别、预警实时发布等技术,构建了全自动化运行的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临近预警系统,将地质灾害预警精细到村、信息实时发布到责任人。该系统运行稳定,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应用效果良好,在防灾避灾和提高防治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地质灾害 精细化 临近预警系统
  • 简介:针对目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CO2地质封存进行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极少结合研究区域实际计算低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对适宜性评价结果又缺少进一步的分析,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通过计算指标组成权重和适宜性得分对盆地开展了CO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并以适宜区杏子川油田长4+5盖层为例,开展了盖层封闭性评价实验研究。同时,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咸水层和油藏的CO2地质封存潜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在三叠系开展CO2地质封存的适宜性最好,石炭-二叠系和奥陶系则次之;杏子川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盖层对区域开展CO2地质封存具备良好的封闭性;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咸水层和油藏的CO2有效封存量分别为1.33×10^10t和1.91×10^9t,且在延长石油吴起、靖边及杏子川油田共有56个CO2地质封存适宜区,其CO2有效封存量可达1.77×10^8t.

  • 标签: CO2地质封存 鄂尔多斯盆地 盖层封闭性 层次分析法 封存潜力
  • 简介:统计整理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国家基准气候站1992~1998年标准雨量对比观测资料,并结合降水形态和降水时段的风速,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雨量器观测降水量较现行地面气象定时观测雨量器所测降水量平均偏多13.39%,其中降雨量平均偏多11.98%,降雪量平均偏多36.52%.并且随着降水时段风速的增大,标准雨量器观测降水偏多率也随之增大.

  • 标签: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1992-1998年 标准雨量对比观测资料 降水形态 降水时段
  • 简介:6月初—7月初是长江流域梅雨期,也是江西主讯期,其间降水差异甚大,有的年份降水特多,常形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却又降水稀少,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旱.本文根据江西省35个台站降水资料,对1952—86年(35年)江西汛期降水量大小进行排名(排名表略),然后从中选取较典型的前5名多雨年(1954、1962、1969、1977、1982年)

  • 标签: 汛期降水 梅雨期 南亚高压 副高控制 脊线 环流指数
  • 简介: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hPa有利的副高位置和低层低压系统的活动和维持是形成这一地区显著秋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副高的位置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分析发现Nifi03.4的海温指数对该区域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10月Nino3.4指数和同期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能够达到-0.47,超前3个月(即5~7月)的Nino3.4指数与8~10月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相关亦能达到-0.43。从跨季度气候预测的角度来考虑,5~7月的Nifi03.4指数可以作为预测8~10月南海秋雨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南海秋雨 降水 季节变化
  • 简介:通过对1998年1月22—23日暴雪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这些物理量场与暴雪的对应关系,从预报角度提出预报大到暴雪的着眼点。

  • 标签: 暴雪 形势 物理量场 分析
  • 简介:九十年代以来,各种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凉夏的反常现象逐渐增多起来。盛夏温度偏低,阴雨寡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不良影响,推迟水稻生育期,影响晚季生产:人们对这一现象颇为关注,在开展有偿服务的工作中,许多商家对这一现象的长期预报尤感兴趣。为此,本文就龙岩的凉夏进行一些气候统计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规律,对今后这方面的长期预报有所帮助。

  • 标签: 气候分析 凉夏 农作物生产 长期预报 水稻生育期 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