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回顾了2004年浙江省主要气候事件.2004年浙江气候特点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气象灾害发生种类多,灾害损失重.尤其是台风、高温、干旱、强对流、大雪及气候持续偏暖等气候事件,给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 标签: 气候 热带气旋 干旱 大雪 雷暴
  • 简介:2006年1月中旬欧洲东部地区经历10年来的最低温天气;2月,非洲南部地区遭遇20年以来的最强降水;2006年上半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经历111年来最干旱的时期;7月,欧美地区经历破纪录的高温炎热天气;菲律宾、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国家遭受暴雨洪灾。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遭受18次沙尘天气的侵袭;夏季重庆等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受到多次强台风袭击;波及全国31个省(市、区)的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2006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6个高温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并没有缓和的迹象;我国又经历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

  • 标签: 极端天气 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变化 2006年
  • 简介:2009/2010年冬季,英国等欧洲国家经历自1981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寒流;2010年2月27日,罕见强风暴"辛加(Xynthia)"袭击欧洲多国;季风季节,巴基斯坦遭遇80年来最严重的暴雨洪涝;7~8月中旬,俄罗斯的极端高温干旱引发多起森林火灾;7~9月,亚马逊部分地区经历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10月中旬,超强台风"鲇鱼(Megi)"给菲律宾北部及我国台湾和福建等地造成严重损失。2010年1月上中旬,我国新疆出现近60年来最严重雪灾;西南地区经历长达半年的特大干旱;6月,东北地区经历40°C极端高温天气;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10月,海南出现近50年同期罕见强降雨。2010年全球又经历一个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的年份。

  • 标签: 2010年 极端天气和气候 全球变化
  • 简介:这是晚全新世比较强的1次冷事件。各种海洋资料反映的时间比较集中,气候影响的时间也大多集中在2.8~2.6kaBP。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正相当于中国西周晚期,那时已有了第一批时间较为确定的史料。这些史料均表明当时气候干旱,而且得到了古环境资料的证实。

  • 标签: 冷事件 时间比 晚全新世 海洋资料 气候影响 气候干旱
  • 简介:4.2kaBP事件大约是全新世中期,即大约5kaBP以来最强的一次气候突变,或快速气候变化。其特点是中纬度(45°N)以南到热带(15°N)包括北美洲、北非、地中海到中亚及东亚干旱。干旱期可能持续100~200年,降水量可能减少20%~30%。由于8.2kaBP事件是早全新世最强的一次事件,因此,

  • 标签: 事件 快速气候变化 全新世中期 气候突变 早全新世 干旱期
  • 简介:(1)科研成果用于业务、汛期预报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冷暖趋势转变进程研究在年度预测中的应用。我院汛期服务专家组利用1911~2001年的全国及主要区域的气温等级资料,使用小波变换及其方差分析手段,对气温序列各种时间尺度所占的方差贡献及近百年来冷暖趋势转变进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气温趋势预测模型,做出的预测与实况完全相符。

  • 标签: 2002年 汛期预报 气候趋势预测 旱涝趋势预测 雷达观测 业务整合
  • 简介:简要介绍了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的基本方法,概述了东亚和中国地区关于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研究的进展。针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如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高时空分辨率的网格化观测资料,除温室效应外的土地利用和气溶胶的作用,使用合理方法进行多模式结果的集合,以及统计降尺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 极端事件 预估 中国地区
  • 简介:冰期中并非总是稳定的寒冷气候,而是有相当强烈的气候振荡。这是近20年来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1990年代初,对格陵兰冰盖钻探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接近冰盖顶峰钻取了两个冰芯,一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GRIP(GreenlandIce-CoreProject)[1],

  • 标签: 格陵兰冰盖 事件 循环 寒冷气候 气候振荡 欧洲国家
  • 简介:从梅雨的划分、梅雨的降水分型、梅雨与季风的关系及梅雨的影响因子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最后,提出梅雨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1)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至今仍没有一个客观统一划定标准;(2)南海季风、印度季风等季风子系统对梅雨的影响大小及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讨论;(3)应针对梅雨季节内江淮流域不同的降水分布型,寻找其前期预兆信号进行深入研究;(4)应特别注意特定海温分布型对梅雨的影响,并从中找出影响梅雨的关键区域和影响的关键时段;(5)积冰和雪盖与梅雨异常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求证,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梅雨划分 梅雨与季风 影响因子
  • 简介:根据多年干旱减灾研究的经验结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公报的最新动向,讲述了干旱灾害的性质,干旱减灾问题的历史回顾和干旱减灾对策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对干旱减灾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讨论。

  • 标签: 干旱 干旱减灾 回顾
  • 简介:1988年初,我站在市局的具体安排和指导下,经过认真讨论和充分酝酿,初步制定了本站业务改革方案。按照“减少层次、理顺关系,加强服务”的原则,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服务体制的加强和完善上。首先,从组织机构上,将原测报、预报、

  • 标签: 改革情况 业务技术 服务体制 组织机构 预报服务 改革方案
  • 简介:GPS气象学(GPS/MET)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大气遥感技术。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GPS/MET技术正逐步从科研走向业务应用。介绍了地基GPS/MET遥感大气水汽含量的基本原理,简单回顾了地基GPS/MET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其发展现状,对地基GPS/MET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地基GPS/MET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加强中尺度站网建设、发展和完善斜路径基础上的层析技术,以及资料产品在天气预报(尤其是临近预报)、气候监测和评估、中尺度数值模式等方面的应用。

  • 标签: GPS/MET 水汽探测 延迟 层析技术
  • 简介:在IPCC特别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系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评估内容之一,其评估结果为:极端影响可能缘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也可能并非极端事件的后果.暴露度和脆弱性是灾害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极端和非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事件的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人居模式、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已经影响观测到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的变化趋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沿海人居环境均暴露于极端事件,并受其影响,如小岛屿国家和亚洲大三角洲地区;脆弱人口还包括难民、国内流离失所的人和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极端事件将极大地影响与气候联系密切的部门,如水、农业、食物安全、健康和旅游业.

  • 标签: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人类系统 暴露 脆弱性 影响
  • 简介:自1950年以来的观测证据表明,有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尺度上,人为影响可能已经导致极端日最低和最高温度升高;由于平均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可能已对沿海极端高水位事件的增加产生了影响;具有中等信度的是,人为影响已导致全球强降水增加;由于热带气旋历史记录的不确定性、缺乏对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关联的物理机制的完整认识及热带气旋自然变率的程度,将可检测到的热带气旋活动变化归因于人为影响仅具有低信度.将单一的极端事件变化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具有挑战性.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的信度取决于事件的类型、区域和季节、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基本物理过程的认知水平及模式对其模拟的可靠性.

  • 标签: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 归因
  • 简介:回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结合全球变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指出:最近50多年,我国降水强度普遍趋于增加,降水日数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与总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很密切,西北西部、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频繁,华北地区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连阴雨产生的年降水量在华北、东北东部和西南东部地区明显减小,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则增加。降水日数和微量降水日数减少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化趋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 标签: 气候变化 极端降水事件 观测
  • 简介: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9.9℃,较常年偏高1.1℃,是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与此同时,全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重庆、四川遭受特大高温伏旱。2006年,中国气候异常多变,气象灾害频发,其中台风和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年内有6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且强度强、灾情重,是近10a来登陆台风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 标签: 中国 气候 2006年
  • 简介: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规律比较复杂,降水的多寡与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密切相关,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国夏季降水的特征、降水与季风的关系以及影响因子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标签: 夏季降水 季风 影响因子
  • 简介:1基层党支部建设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海东地区气象部门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时期基层党的建设总目标,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战斗力的意见》,抓基层,打基础,使基层党支部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促进了中心任务和气象业务工作的完成,基层党组织建设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 标签: 党支部建设 回顾思考 基层党支部
  • 简介:2006年夏季(6-8月),中国降水主要分布型态为南方多雨。北方少雨,华南大部地区是主要多雨区。长江流域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特别是川东盆地遭遇了严重的高温热浪和伏旱袭击,而华南、江南等地又受到强台风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旱、涝灾害。通过分析2006年夏季降水趋势预测成败的原因,提出了目前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标签: 降水预测 青藏高原 东亚季风 台风 问题
  • 简介: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 标签: 极端气候/气候极值 逐日气象资料 非均一性 城市化偏差 气候变化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