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华中五省(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位于东亚季风区,干湿、冷暖的季节变化显著,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半年,特别是5—8月.每年入春后,随着冬季风的衰退夏季风的增强,多雨区开始出现在南岭附近,5—6月间一般在华南至江南之间摆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北移至长江流域并徘徊在江淮域一带,即所谓梅雨期.7月中旬再继续北移,7—8月我国北方进入多

  • 标签: 主汛期 旱涝 夏季风 冬季风 降水场 东亚季风区
  • 简介:本文考虑到近几年省地台采用的“硬接口”方法空报漏报较多,当西风带系统与副高共同影响时,省台的概率预报方法很难把本地区的局部地方暴雨概括进去,提出了一种“软接口”方法,既用好省台的指导预报,同时利用地区小天气图对省台预报进行消空,在高空图上选用一些关键区,组合几种状态,对本地区进行分片预报。

  • 标签: 暴雨预报 接口 方法
  • 简介:利用NCAR/NCEP再分析日资料计算了影响山西省区域的季风强度指数,并以山西省1960~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46年来山西省汛期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考虑到季风在山西建立和撤退的多年平均日期,山西省的汛期定为7月上旬到8月中旬更为恰当;山西省大部分地区汛期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日降水大于30mm和50mm降水量却有所增加,尤以中部地区增多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山西省汛期小雨日数明显减少;进入21世纪后,山西省汛期降水虽然在减少,但极端强降水的次数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中部地区大于30mm、大于50mm降水的日数和强度均有增加或增强的趋势。在多暴雨年份,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场上在乌拉尔山附近地区易产生稳定的、强大的高压形势或阻塞形势,贝加尔湖至巴尔咯什湖一带有强低压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且北抬西伸,山西处于强低压槽的东南侧与副高西北侧的交汇带,且850hPa风场异常显示华北地区被一致的偏南气流控制,且与蒙古异常气旋南部的异常西风相遇,极有利于山西产生极端强降水。

  • 标签: 山西省 主汛期 极端强降水 夏季风指数
  • 简介:第五讲9210工程中网络站魏玉飞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中,网络站和国家级信息控制中心NICC设在一起,其基本原理框图如附图。网络站包括天线、射频设备、中频分配器,数据通信和话音通信分别运行,数据通信部分在其中频子系统后还有网络基带设备和系统基...

  • 标签: 9210工程 中频子系统 入向载波 信道分配 基带设备 网络
  • 简介:对天气现象飑的记录,观测员反映不好掌握,普遍感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标准”难确定,有的分不清和一些天气过程的区别。笔者在下站的过程中曾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测站风速猛增,风向突变,雷电交加,大雨骤至,气压踊升,气温陡降,持续时间又短促,应该说是明显的飑。可常常听到观测员们的议论声:“这是锋面过境,雷暴单体过境,还是飑线过境?能不能记

  • 标签: 飑线 天气过程 雷暴单体 地面气象观测 锋面过境 值班日记
  • 简介:利用和开发SURFER软件的制图分析功能,对气象要素场主分量的分析结果进行图形显示,并且用SCRIPTER对整个制图分析过程编制程序,使整个分析和制图过程成为一个可控制的自动化流程.实例试运行的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在SURFER环境下运行的气象要素场主分量分析程序具有分析结果准确,操作简便,效率高的特点,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标签: 主分量分析 SURFER 自动化流程 SURFER软件 主分量分析 气象要素场
  • 简介:利用1960~2000年共41a资料,对我省汛期(5月30日~汛期结束)连续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做好我省汛期连续暴雨的预报服务提供了较好的气候背景信息.

  • 标签: 主汛期 连续暴雨 气候分析
  • 简介:龙海市位于九龙江下游三角洲,既是气候资源优越之区,又是气象灾害频繁而又严重之地,每年突发性灾害天气时有发生,如暴雨、大风、大雾、飑线、冰雹、雷暴等,我们观测员如何在灾害性天气突发时更加准确、客观地观测记载各种天气现象,下面就关于飑线记载谈点体会。

  • 标签: 飑线 点滴 灾害性天气 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 灾害天气
  • 简介:从飑线形成的环流背景、飑线形成的源地与变化、飑线的发展条件、飑线的移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横扫浙江大部地区的雷雨大风、短时暴雨、局部冰雹等强对流的成因,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相似于浙江历史上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类型与移动路径,其主要区别在于这次副热带高压不强,暖湿气流层次较低等。分析了飑线预警征兆,认为从环境场、数值预报资料等方面可以寻找有利于飑线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应用卫星云图进行实时监测,并在雷达回波中予以核实。

  • 标签: 飑线 发展与移动 预警 征兆
  • 简介:由于近几十年来华北干旱频繁发生,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寻找影响华北夏季(6~8月)降水的预报因子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提出气候场的分量回归预测模型,对1951-2001年华北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拟合并预报。研究发现,所选取的70个预报因子分别为高度场、海温场和海平面气压场不同区的前2个分量,所建立的回归预报方程反映出在夏季来临的前2个月,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对华北夏季降水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海平面气压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ENSO的信号。研究结果也指明ENSO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20世纪70-80年代之间的反相关件聿芷强.

  • 标签: 华北 夏季降水 主分量 逐步回归预报模型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中国西北东部156站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该地区汛期(5—9月)降水特征的变化,构造综合相似指数,将历年汛期降水量场划分为全区一致偏多型、一致偏少型、南多北少型、南少北多型共4类降水类型,其中以全区一致偏少型所占比例最多。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区降水虽仍以一致偏少型为主,但其比例明显减小,而全区一致偏多型比例明显增加。全区一致偏多(少)的降水异常敏感区的中心位置随时间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南多(少)北少(多)型的降水异常敏感区中心位置则随时间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两个模态所反映的降水异常敏感区的范围和强度在各年代均有较大差异。夏季西部型南亚高压、乌拉尔山脊显著增强,蒙古气旋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南海、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深入到中国西北东部地区,是西北东部降水一致偏多的主要大气环流特征。

  • 标签: 中国西北东部 汛期降水 大气环流
  • 简介:分析了2005年5月5日下午福建中南部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和地面锋面过境前,福建处于中低空西南急流中。大气层结不稳定、上干下湿配置、逆温层以及地面上的高温、低压系统、露点锋是有利飑线天气发生的条件。飑线下游地区的负变压加大了变压梯度,使风速增大。较强的螺旋度、中尺度扰动低涡系统为飑线过程的动力触发机制。

  • 标签: 飑线 露点锋 变压风尺度分离
  • 简介:从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1年4月28日出现在江西境内、沿浙赣铁路线一带的大风、陆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指出这是1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地面弱冷空气的入侵是本次过程的触发因素;高空低槽、低空急流的存在以及各层次温湿场的分布差异为这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露点锋附近对流绕扰动的发展与地形作用关系密切;高空槽尾端云系与暖区对流单体结合形成的弧形云带是本次过程的飑线云系.

  • 标签: 飑线 天气 分析
  • 简介:应用高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FNL格点资料、FY-2C卫星监测以及西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实测资料,对2005—05-30发生在陕西省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蒙古冷涡旋转,从后部甩下冷空气与西风槽前暖湿气流汇合,形成了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进而发展形成飚线造成的;动力结构上,陕西飚线较美国Ogura研究的中纬度飚线的人流和出流速度偏小,飑线后部形成的最大上升和下沉运动的速度偏小,高度偏低;雷达观测资料上,强的基本发射率与速度的大值区长时间相伴,并有“逆风区”的存在和发展。

  • 标签: 强对流 MpCSs 飑线 逆风区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型监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3—14日华北飑线过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等特征。结果表明:(1)"0613"飑线过程发生在"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环境条件下;在蒙古冷涡影响背景下,河套地区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前倾结构700hPa与850hPa冷式切变线之间发展合并,形成有组织的飑线系统。(2)在强盛阶段,飑线具有明显的弱回波通道,飑线西段为偏西风与偏东风形成的气旋式切变,东段为强的反气旋式切变;弓形回波顶点处风向、风速辐合显著,飑线内部后侧倾斜向下的入流急流将中层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加强了对流风暴的下沉运动,并与后侧倾斜向下的冷空气入流共同作用加强了飑线前侧的气压梯度,是地面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3)飑线前部低压暖区生成的对流云泡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其后侧中高层入流将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促使地面出流及风暴前沿辐合抬升运动增强,使得超级单体风暴生命维持较长,是山西长治大冰雹持续近4h的主要原因。(4)同一飑线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垂直结构、移速及带来的强天气有明显差异。(5)自动站极大风速切变线的生成较雷暴大风带的出现提前30~40min,这对飑线大风预警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冰雹大风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系统
  • 简介:1引言2005年5月5日下午,福建自西向东在短时间内遭受飑线袭击,先后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局部地区瞬间最大风速达12级,农作物及果树受灾损失严重,并造成多人伤亡。其影响速度之快、风力之强、受灾损失之严重,均为近十年来所少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多普勒气象雷达探测等资料,对本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揭示本次飑线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动力条件、及其加强阶段回波的空间结构特点。总结本次飑线过程预报体会,指出飑线短时预报的关健时段及提高可预报时间的有效方法,为飑线天气的定时、定量、定点预报服务提供一些有益依据。

  • 标签: 飑线过程 短时预报 自动气象站 可预报时间 强对流天气 雷雨大风
  • 简介:基于2016年2月和8月江西宜春风廓线雷达探测水平风场数据,分别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发现,相比原始观测风场,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均能有效过滤风廓线雷达原始风场的高频脉动。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对于空间尺度的瞬时扰动,EOF分析重构法质控效果优于高斯滤波法;对于时间尺度的瞬时扰动,高斯滤波法质控效果优于EOF方法。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质量控制 水平风场 EOF分析 高斯滤波
  • 简介:等值线分析是气象数据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该功能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气象要素的总体特征与变化规律。按照插值、网格化和等值线追踪的思路,利用ESRI提供的ArcObjects组件实现等值线生成的功能;借助ATL技术将等值线生成功能封装成COM组件。以天津市200多个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为例,对组件功能进行测试。实践表明:客户端程序可以成功调用该组件,并生成符合要求的等值线。该组件不受客户端程序语言和版本的限制,可适合基于WebGIS的气象相关系统应用。

  • 标签: ARCOBJECTS 组件 气象等值线 自动生成技术
  • 简介:以visualbasic为基础,对核心控件contour4.2进行二次开发,建立起等值线绘制模块,其功能是调入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txt文件后能够生成其等值线图形文件,即*.shp文件。对mapobject2.3进行了二次开发,目的是建立一个地图演示模块,用于展示、编辑、打印等值线绘制系统生成的*.shp文件。最终将以上两模块嵌入短期气候预测平台,作为其绘图模块。

  • 标签: 等值线 二次开发 短期气候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