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仿真、计算及优化对比等方式,分析光学组件中关键参数变化对氢原子流产生的影响,主要涉及氢原子钟电离泡温度、准直器流散射角、选态器长度、选态器内孔尺寸、磁钢充磁强度、氢原子自由出射距离及泡口尺寸等七个参数。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光学组件设计中,应降低电离泡的温度波动,有效控制散射角及截获角,精密检测选态器尺寸及充磁强度,优化选择氢原子自由出射距离与泡口尺寸等。研究结果对氢原子钟光学组件工程设计及实际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氢原子钟 束光学组件 选态器
  • 简介:本文描述了上海天文台长铯管束光学系统的改进情况,得出了选态磁头的长度、磁场强度、磁场梯度和选态磁头到铯炉及检测器间的距离,以及从选态磁头至中央狭缝间距离的参数值。

  • 标签: 铯束频标 光学系统 技术改进 磁头 磁场强度 检测器
  • 简介:本文收集了43个视超光速源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改进Irene和Reme的统计方法,在同步加速自康普顿散射的构架上,从射电和X射丝的观测结果导出源的多普勒因子δ,并利用相对论性射模型的运动学公式,导出洛仓兹因子υ和喷流与视线的夹角θ。将为些参数以及观测参数代入相对论性射模型的有关公式,计算理论模型预言的光度和亮温度,并与它们的观测值比较,通过它们的相关性来检验理论模型。通过比较观测亮温度和理论亮温度,舅图1,它们有很强的相关,Tth=38.5Tob^0.09,相关系数r=0.92,源数目为43,相关检验表明在99.9%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这个结果对相对论性射速模型是一个支持,亮温度主要分布在10^11-10^12K的范围内。把相对论性射模型预言的理论光度与它们的观测单色光度比较,发现它们没有明显的相关,但去掉8个不大可信δ值和υ值(δ<1和υ>>1)的源后,得到28个源观测光度和理论光度有一定的相产,如图2所示,Lth=4.0×10^27K=Lob^0.39,相关系数r=0.60,源数目n=28,相关检验表明在99.9%的水平上相关,但相关性不旭亮温度的相关性好。这有可能是Lth的误差来源比Tth多,特别是Tth与υ、β无关,而Lth与υ、β有关。观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关性不是偶然的,而是AGN内禀性质的反映,说明理论模型的预言是正确的,这种相关性对相对论性射模型是一个支持。

  • 标签: 河外射电源 光度 亮温度 相对论性射速模型 视超光速源
  • 简介:~~

  • 标签: HZ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上海天文台实验室型铯频标的改进工作,主要有:采用单根波构成的低Q的U型微波腔取代原来九段波导组合的腔结构;把能态选举器由电磁铁改为永久磁铁;新研制了铯炉准直器和检测器;改善了导轨的支撑结构;调整了C场结构;改善了管的真空状况;改进了装调和测试方法;研制了脉冲测速装置。同时,文章也给出了改进后铯频标的初步测试结果,小时稳定度由6×10^-13提高到3×10^-13,准确度由2×10^-12提高到6.5×10^-13。其他指标也都相应有所改善。

  • 标签: 铯束频标 上海天文台 设计 技术改进 微波谐振腔 能态选举器
  • 简介:2007年6月15日德国成功发射了TerraSAR—X卫星,即将提供高达1m分辨率的多模式、多极化的星载SAR数据,其设计寿命为5年。该文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一现代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的有关情况,主要涉及它的科学目标、结构和设计参数,处理算法和基本产品类型,以及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冀期以此为我国井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天体测量 综述 TERRASAR-X SAR数据处理 SAR产品 地球科学
  • 简介:由日方提议,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CSAO)和日本国邮政省通讯综合研究所(CRL)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日卫星双向时刻比对已被批准为中日政府级的国际合作项目,将于今年10月起进行常规观测,每周三次。开始计划进行24小时连续观测,用于研究某些可能的系统性效应。

  • 标签: 时刻比对 卫星 国际合作项目 天文台 综合研究 常规观测
  • 简介:上海天文台在利用全球激光测距资料估算ERP中引入了二级复弧。本文详细介绍了估算ERP中的二级复弧。该方法即提高了ERP的精度,又节省了计算机物CPU时间,在估算ERP中,二级复弧使解得的ERP序列变化平滑;由于类阻力参数,光压系数与ERP一起求解,所以节省了解类阻力参数及光压系数的时间,复弧是一个可以在卫星动力测地研究中推广的方法,上海天文台利用二级弧估算了地球自转参数ERP(SHA)87L01和EOP(SHA)88L01。

  • 标签: 复弧法 激光测距资料 地球自转参数序列 ERP序列 光压系数 类阻力参数
  • 简介:着重介绍了利用耦合谐振环测量微带基片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的技术,并通过软件仿真及实物测量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及测量精确度。在1~12GHz频率范围内,介电常数测量不确定度为±3%,损耗角正切测量不确定度为±30%。该方法的测量电路易于制备,对测量环境要求较低,可用于普通的实验室测试。

  • 标签: 耦合谐振环 介电常数 损耗角正切 微带基片
  • 简介:对共视和综合法的GPS时间比对得到的两地协调世界时的时间同步精度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都有实用价值。严格共视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5~10ns,不严格共视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10~20ns,综合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6~12ns。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GPS) 时间比对 时间同步
  • 简介:对于有限温度下复Φ^6场严格证明了不同温度下其超势在超空间中的等势线可以相交(4个或2个交点),也可以不相交。

  • 标签: 量子宇宙学 等势线 微超空间 相交性
  • 简介:目前,卫星激光测距中普遍采用CPF格式的卫星星历作为预报轨道。选用了GPS、Lageos和Envisat等不同高度的5颗卫星对CPF星历的精度进行评估,其中,CODE提供的GPS36卫星在5d内的预报轨道精度可达到2m,Lageos-1和Ajisai卫星5d内的预报轨道精度在2m以内,非球形的Envisat和Jason-1卫星1d预报精度一般在10m以内。

  • 标签: 预报轨道 精度分析 CPF格式 SLR
  • 简介:本文对瞬时极的移动速度用自回归谱估计的Marple算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极的移动速度可能存在着2386.天(6.5天)、1168.9天(3.2年)、321.3天、163.7天、130.1天及92.7天等6个周期,同时计算了极移的振幅和周期,发现极移的速度与极移的振幅正相关,与极移的周期负相关,并且发现厄尔尼诺现象都出现在地极移动周期较短的年份。

  • 标签: 极移 频谱分析 周期 瞬时极 厄尔尼诺事件 自回归谱分析
  • 简介:该文详细地介绍了相位校准单元的电路和数学原理以及测试结果。在电路原理部分主要介绍相位校准单元的工作原理、各个关键点的波形以及用隧道二极管产生梳状谱的典型电路。数学原理主要阐述了测量梳状谱的数学依据。最后给出了该相位校准单元的测试要求和测试结果。

  • 标签: 相位校准单元 隧道二极管 梳状谱 傅里叶变换
  • 简介:利用傅里叶谱分析、数字滤波器、小波变换分析对重新处理的1899.7至1992.0年相对于H37参老系的最新均匀极坐标序列Pole37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Chandler摆动的谱结构在不同的历元处是不同的,在1930年前后的时段确实存在“双峰”结构。在1930年以后Chandler摆动为稳定的单峰,其振幅是随时间变化的。从“双峰”到单峰是一个平衡的“演化”过程。(2)极移的财年振荡的周期、振幅是较稳定的;(3)从资料是到极移的Markowitz项不像一个随机运动,而是一个周期为近30年、振幅为25mas左右的天平动。(4)极移的线性漂移速率在Y分量上比较明显。其X分量为1.6mas/a,Y分量为.4mas/a,速度方向为西经64°.8,速度大小为3.75mas/a。

  • 标签: 钱德勒摆动 资料处理 频谱分析 傅利叶分析 小波变换分析
  • 简介:根据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和国内外一些实验室(USNO,CRL,TAO,CSAO,SO)的时间公报上公布的GPS时间比对数据,我们用三种方法(单站、飞越、共视)对GPS时间比对的时间测量精度和频度测量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如上一些结果。1、最近三年(1989-1991)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平均值(数据取样时间为1天,按月单星计算结果后再多星结果平均,然后每年12个月平均)从40-60ns提高到20-30ns。2、在实验室设备(接收机和钟)性能优良的条件下,1991年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结果是很好的:(1)单站法的结果为12.6-44.0ns,平均值为21.6ns;(2)飞越的结果为14.4-33.8ns,平均值为18.5ns。(3)共视的结果为7.7-25.4ns,平均值为13.5ns。3、取样时间为1天和10天的GPS时间比对的频率测量精度分别为1-3×10^-13和3-8×10^-14。在频率稳定度模型中,取样时间为1-4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白噪声,取样时间为5-10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闪变噪声。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 时间比对 GPS系统 噪声 频率 测量精度
  • 简介:针对高度在250-350km的三颗低轨道卫星,根据我国现有的卫星跟踪网和跟踪技术(雷达测距和多普勒测速)等观测条件,利用模拟方法估计和分析了各种误差源对定轨精度的影响,并对能达到的定轨精度进行了恰如其分的估计。

  • 标签: 人造卫星 轨道理论 低轨道卫星 误差 定轨精度 定轨原理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GPS台站保持算法。将GPS卫星高度和方位角预报值与实际跟踪值比较,进行了精度分析,预报1个月,仰角预报偏差约0.4度,方位角预报偏差约0.6度。预报1年,爷角预报偏差约2度左右,方位角预报偏差约5度左右。

  • 标签: GPS台站 全球定位系统 精度 卫星高度 方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