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最新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发表的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速度场,建立一个完全基于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实测结果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板块的总角动量|L|=0.127sr/M·a^-1。即ITRF2000不满足无整体旋转的要求,与协议地球参考架CTRF定义不符,存在整体性旋转。

  • 标签: ITRF2000 全球板块运动模型 地球参考架 整体旋转性 欧拉矢量
  • 简介:建立了3种板块的绝对运动模型。即假定太平洋海岭相对固定于下地幔而得到的PRF-ITRF2000的板块绝对运动模型;根据热点资料推得的HS2-ITRF2000板块绝对运动模型和由ITRF2000得到的NNR-ITRF2000无整体旋转的板块绝对运动模型。比较了这3种板块绝对运动模型的利弊,综合起来看PRF-ITRF2000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基于空间数据的绝对参考架。

  • 标签: 无整体旋转 热点参考架 岩石圈 漂移速度 板块运动模型
  • 简介:本文利用七参数转换公式对美国Texas大学Austin空间中心、美国Goddard航天中心及上海天文台获得的全球SLR参考坐标系之间作了比较,得到结果如下:在考虑了板块运动的影响之后,两两坐标之间的差异大大缩小,其中主要的SLR站的偏差小于5cm。

  • 标签: 地球动力学 地球坐标系 板块运动 地球参考系 七参数转换公式
  • 简介:基于作者此前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测地学机制的讨论,进一步根据McCloskey等人应用的INDI板块与AUST板块之间大致呈SW(≈S5)-NE(≈N2)走向的板块边界划分模型,利用GPS站速度资料,估计了沿整个苏门答腊-尼科巴岛地壳破裂带INDI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之间的板块聚敛率,并与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的分布所估计的AUST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问聚敛率结果作了比较;根据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对该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分布条件下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讨论和2004年主震由AUST板块运动触发的结论可能更符合2004年地壳破裂事件的观测结论。目前的Burma微板块的欧拉旋转参数可能不适合用于对该次地壳破裂事件的测地学估计和机制的讨论;INDI、AUST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是这两者板块间造山带的主要动力源。

  • 标签: GPS 地壳破裂 板块边界分布 板块间聚敛率 缅甸微板块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
  • 简介:在SL-9彗星撞击木星期间,用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的1.56m望远镜和CCD照相机,观测木星卫星在接击期间的亮度变化,由此测定了块碎片的撞击时间。

  • 标签: 木星 SL-9彗星 光学望远镜 碎片 撞击时间
  • 简介:本工作对我国架经典仪器1986-1991年的时纬观测进行分析,得到它们相对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系统的“O-C”序列;由“O-C”序列研究它们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点并用它们的剩余误差研究了“异常”变化与台站附近发生的地震之间的可能关系。

  • 标签: 时纬观测 异常变化 地震 地球自转 剩余误差 纬度观测序列
  • 简介:应用在IBM4341计算机上建立的Hansen摄动计算方法的软件,快速自动出了Flora群里五颗其周日平均运动n-997″小行星:(261)Prymno,(587)Hypsipyle,(753)Tifis,(783)Nora,(1598)Paloque和一颗n-975″小行星(855)Newcombia所受木星摄动的三角级数解,与过云用Bolin群法计算所得近似解作比较,因现在计及了(3E-10θ)长周期项和精化了(E-3θ)等主要周期项的系数,使得这些小行星普遍摄动计算的结果有了明显的改进。

  • 标签: 小行星 坐标摄动 三角级数解 Hansen方法 计算机 技术改进
  • 简介:多流体介质中引力和弥散力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此效应乃是尺度结构稳定性的真正驱动力。“黏附引力成团”构想的提出,是为了将尺度结构形成的已经被很好地理解了的时期同维里化的起始联结起来,该维里化的产物是和作为其存在之环境的尺度结构处于动力学平衡之中的。经典的“黏附模型”同一组根据动力学理论中黏附力的物理起源而提出的更加一般的模型是不相容的。

  • 标签: 引力理论 宇宙模型 宇宙大尺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