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重要世界性病害之一,为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危害大且防治困难。本文将该病害分布与危害、症状、6种病原形态学及其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病原检测技术和病害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合概述,可为该病害相关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马铃薯 黄萎病 病原菌 检测技术 防控措施
  • 简介:作为防治或根除重大害虫最为有效手段之一,害虫遗传防治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综述了不育昆虫技术、雌性致死系统和昆虫显性致死技术等经典害虫遗传防治策略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近年来,许多新分子生物手段被不断提出并整合到害虫遗传防治策略中,包括归巢核酸内切酶基因、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CRISPR/Cas9系统、Medea元件、Killer.Rescue系统、Wolbachia.细胞质不亲和性系统等。基于这些新工具手段,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启动了下一代害虫遗传防治项目。而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进一步加强害虫遗传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从而实现本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和外来人侵生物有效狙击.确保我国未来粮食和生态安全。

  • 标签: 不育昆虫技术 大规模饲养 染色体移位 遗传定性品系 转座子
  • 简介: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实现作物性状定向改造,在解决粮食增产、环境污染、节水增效,以及改进农产品质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同时,转基因技术具有潜在风险,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状况,包括法规制度体系、安全评价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旨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知识。

  • 标签: 农业转基因生物 安全管理 安全评价 安全监管
  • 简介:苹果蠹蛾是果园最重要害虫之一,1987年入侵甘肃敦煌,2005年苹果蠹蛾在河西地区严重发生。各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防控与监测工作,并对苹果蠹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甘肃苹果蠹蛾发生历史、为害与防控现状及其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全国苹果蠹蛾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苹果蠹蛾 扩散 为害 生物学 生态学 防治
  • 简介:【目的】近年来,美国高粱开始大量进入我国,其携带杂草种子状况尚未有相关研究.通过对进境美国高粱携带杂草种子现状进行分析,可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疫监管和后续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4-2016年进境美国高粱截获杂草种子研究,了解其携带杂草种子状况.【结果】黄埔检验检疫局和南沙检验检疫局从进境美国高粱中截获杂草种子种类共涉及19个科106种.主要包括禾本科27种、菊科14种、大戟科3种、茄科2种、苋科15种、豆科10种、寥科7种、锦葵科4种、旋花科7种、十字花科4种、藜科4种等,其中检疫性杂草共涉及5科25种,检出率高.【结论】美国高粱携带杂草种子数量大,种类丰富,检疫性杂草含量大,应予以高度重视.

  • 标签: 美国高粱 杂草种子 检疫 监管
  • 简介: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绿洲是其农林业发展主要载体。由于特殊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新疆成为我国遭受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为严重区域之一。研究表明,近66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多达95种。近些年,生物入侵呈现间隔期越来越短、突发性疫情频率越来越高特点;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呈暴发式增长态势,这一时期传入该地区农林外来入侵生物有75种,占农林外来入侵生物总量78.95%,新入侵生物种类年平均2.88种。农林外来生物入侵不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而且对新疆农业和林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对新疆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地理生态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分析,结合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提出新疆乃至我国西北荒漠绿洲生态区未来农林外来生物研究主要方向和目标,以期为有效遏制农林外来生物入侵和危害,以及保障新疆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提供服务。

  • 标签: 新疆 西北荒漠绿洲 一带一路 外来入侵生物 潜在风险 综合防控
  • 简介:【背景】广西地理环境独特,与越南水陆相连,气候、作物等条件相似,边境贸易往来频繁,致使其成为我国遭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最严重地区之一.【方法】通过本底调查,分析总结了广西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结果】广西主要入侵动物26种,入侵微生物18种,入侵植物21种,高风险入侵物种包括辣椒实蝇、木薯绵粉蚧、扶桑绵粉蚧、稻水象甲、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等;来自越南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共38种.【结论与意义】广西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加剧,并有进一步扩散蔓延趋势.提出应对入侵生物综合防控对策,为广西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外来有害生物 入侵现状 防控对策 越南 潜在有害生物
  • 简介:本文是1998年6月作者在广州召开国际有害生物学术讨论会上大会发言稿。撰写本文主旨就在于促进有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思想探索与评议。当今在世界各国,甚至在一国之内,对IPM看法和认识颇不一致。本文内容首先评论这些看法和认识。接着,对IPM实施得好而有成绩地方,探索它们具有哪些共同性。最后,对理想IPM所展示能发挥最佳作用内容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农民参予IPM研究和怎样把IPM技术交到农民手中。这是未来IPM在很多地区和在很多作物能成功要素,特别对农业户更有意义。

  • 标签: 发展英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发展
  • 简介:自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1958年撰写《动植物入侵生态学》出版至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生物入侵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开端。这期间生物入侵研究经历了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和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概念、假说、方法和技术被提出和整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由此催生了一门生态学领域新兴学科——入侵生物学。本文在对近50年来生物入侵专著和论文统计分析基础上,介绍了国际生物入侵研究发展脉络和现状。同时综述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着重阐述了主要科学问题("入侵潜力与成功入侵关系"、"入侵种种群扩张与扩散"、"入侵种生态适应性与进化"及"本地生态系统对入侵响应及可入侵性")和预防与控制技术体系(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检测与监测、狙击与灭除、生物防治、生态修复与干扰调控),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构建和框架,提出入侵生物学是研究外来物种入侵性与生态系统可入侵性,以及外来物种预防与控制科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最后展望和讨论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发展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 标签: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学科构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学问题
  • 简介:【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人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占20.00%,云南省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粵西地区相对次之,粵北和粵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广东省 外来入侵昆虫 地理分布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 简介:【目的】枣疯病是枣树生产中毁灭性病害。研究南疆枣疯病发生危害现状及主导因子,可为该病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4年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枣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分子检测,并分析了种植模式与管理水平、枣树品种与种植年限、传播方式等因素对枣疯病发生影响。【结果】目前,新疆南疆红枣产区枣疯病尚属零星、团簇状分布。嫁接育苗是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主要原因,酸枣实生苗也是不可忽视病害侵染来源。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田间抗性表现出一定差异。利用巢氏PCR检测及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田间样品检测结果显示,病园内存在着比例不等无症带菌植株。【结论】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播是导致南疆地区枣疯病发生和流行主导因素。

  • 标签: 枣疯病 植原体 危害现状 传播方式
  • 简介:烟粉虱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20多年,烟粉虱一些遗传群入侵世界各地,严重危害作物生产。烟粉虱遗传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早已被关注,但其分类地位,尤其是烟粉虱到底是一个包含多个生物型种还是一个包含许多隐种物种复合体,一直颇受争议。近几年,有关烟粉虱种系发生和系统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有证据推论其是一个包含至少31个隐种物种复合体,但生殖隔离证据仍显不足,种系发生分析结果也因仅依据COI一个基因而受到质疑。因此,在大多数从事烟粉虱研究同行接受其为一个物种复合体概念同时,仍有同行沿用生物型概念。在我国境内已先后报道了包括13个本地种和2个全球入侵种在内15个烟粉虱隐种。本地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及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东南沿海地区,隐种多样性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入侵种“中东一小亚细亚1”隐种(MEAMl)(即“B型”)和“地中海”隐种(MED)(即“Q型”)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003年前后入侵我国,并在许多地区迅速取代了本地种而占据优势地位。全国范围内调查数据显示,这2个入侵种可在大部分区域共同存在,但自2005年以来,MED在许多地区陆续取代MEAMl,这很可能与MED对大量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有较强抗性有关。本文还讨论了烟粉虱隐种复合体分类所面临命名等难题以及大范围抽样调查数据偏差问题。

  • 标签: 烟粉虱 隐种复合体 种系发生 分布
  • 简介:尽管geneflow源于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但已成为环境生物安全文献中常见科学术语。花粉介导geneflow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物种和群体进化有着特殊重要意义。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转基因随geneflow发生逃逸及其可能带来潜在生态进化影响已经成为环境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重要内容,备受全球广泛关注,geneflow这个术语在我国也被频繁引用。但是,geneflow中文术语在我国各种文献资料中存在着十多种翻译版本,这些不同翻译版本形式不同且内容略有差异,容易给环境生物安全问题理解和研究造成不必要混乱。本文对geneflow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回顾,并对不同形式geneflow术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使用历史溯源进行了阐述。笔者建议使用“基因流”作为geneflow在中文应用中统一术语,这也最接近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相关著作中geneflow原意。基于此,对基因流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相关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以及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基因流 生物安全 环境 群体遗传 进化生物学
  • 简介:[背景]自入侵中国之后,红火蚁已给农林业、健康卫生、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危害。红火蚁在中国入侵、扩散路径及方式等仍然是待解决问题。[方法]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国内14个地区和国外1个地区共15个红火蚁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7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15个红火蚁种群在各微卫星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种群平均表观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Ⅰ、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0.2848、0.2708、0.3174、0.2629和43.63%,研究结果表明这15个红火蚁种群具有比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4258,说明有42.58%变异来源于种群间,表明红火蚁各种群之间有较高程度分化,且遗传分化可能是由地理隔离和基因流障碍(Nem=0.7442)共同引起。遗传距离D显示,河源种群与其他种群间遗传距离均相对高于其他各种群间遗传距离,表明河源种群与其他地理种群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可能是较为原始类型。[结论与意义]短距离种群主要通过自然扩散方式传播,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有一定相关性;长距离种群主要依靠人为传播,因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成正比。对于长距离入侵事件,监控与检疫是关键预防措施。

  • 标签: 红火蚁 种群 遗传结构 微卫星
  • 简介:行为特征可在外来动物建立种群和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正确理解动物入侵,常常需要仔细研究其行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入侵规模在世界各地迅速加剧,有关其行为机制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入侵动物种内攻击和觅食等行为具有可塑性,因此它们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环境条件,这对于种群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入侵动物与土著物种发生行为互作时,往往占据优势,从而取代土著物种,并有助于其地域扩张;入侵动物长距离扩散可以提高其地域扩张速度,许多行为可与扩散行为结合进一步促进扩张。今后需要加强对入侵动物行为分析,使之全面地融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预警和治理能力,而且为探索动物行为奥秘以及动物间行为互作在物种进化中意义提供了独特机会。

  • 标签: 动物入侵 行为 可塑性 攻击 交配 扩散
  • 简介:【目的】蛋白样品制备是获得良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前提,建立合理西花蓟马蛋白双向电泳体系,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图谱,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实验以西花蓟马成虫为实验材料,对比了饱和酚法、TCA/丙酮法和直接裂解法3种蛋白提取方法,从中选出最适宜双向电泳分析一种蛋白提取方法.【结果】3种方法蛋白提取率差异显著,直接裂解法蛋白提取率最高,饱和酚法蛋白提取率最低;3种方法SDS-PAGE条带数差异不明显;TCA/丙酮法双向凝胶图谱效果最好,蛋白点最多.【结论】TCA/丙酮法能够有效去除西花蓟马蛋白中干扰物质,是最适合西花蓟马双向凝胶电泳蛋白提取方法,为后续西花蓟马在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 蛋白提取
  • 简介:瓜实蝇BactroceracucurbitaeCoquillett是世界上重要检疫性害虫,通过在14、18、22、26、30、34℃温度下孵化和饲养实验,测定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8.0982℃、4.5245℃、4.5245℃、7.4751℃、10.0019℃和28.8506、162.7462、145.7249、166.5126、503.8343日度。根据该虫致死温度和有效积温模型,运用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预测了瓜实蝇在中国适生区和年发生代数,结果表明:该虫可在中国48.96%地区发生(气象站点所代表地区),1年发生2-12代,以4~6代为主。

  • 标签: 瓜实蝇 有效积温 适生性 年发生代数
  • 简介:【背景】白花鬼针草为农区恶性杂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其在全球和中国适生区域及适生等级还不明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白花鬼针草在全球以及中国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白花鬼针草在全球分布更多受到温度因素影响.白花鬼针草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南半球15°-30°之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北美南部、南美中南部、非洲南部、东南亚北部以及大洋洲中南部沿海地区为白花鬼针草中、高度适生区.白花鬼针草在中国适生区主要位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到2070年,白花鬼针草在全球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似,但在中国适生区有所增大.【结论】白花鬼针草在我国有进一步扩张风险.

  • 标签: MAXENT 白花鬼针草 潜在分布区 预测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本文以中季稻区稻田主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捕食天敌蜘蛛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害虫—天敌—农药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害虫管理系统工程原理,处理害虫、捕食天敌与农药三者之间关系。建立了稻纵叶螟—蜘蛛—甲胺磷和稻飞虱—蜘蛛—甲胺磷两系统优化管理模型,绘制了它们优化反馈控制策略图,利用微机对系统进行最优监控。使用时输入当前田间害虫与天敌数量,就可对系统作出即时预测和最优决策。该策略确立控制害虫最优性能指标,是使害虫对农作物为害所造成损失与防治费用之和最小,并且使害虫和天敌数量处于系统平衡状态。文中比较分析了该策略与基于经济阈值常规害虫管理策略,指出了新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对天敌数量进行控制和管理作用及其意义。

  • 标签: 中季稻 优化管理 农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