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报道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患者女,16岁。1岁开始发病,持续存在口腔、皮肤、甲板损害,真菌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白念珠,皮损组织病理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伊曲康唑
  • 简介: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氟康唑
  • 简介:儿童皮肤念珠常累及光滑皮肤相互摩擦的部位,如口角、颈周、腋窝、肛周、腹股沟等,又称为念珠性间擦疹^[1],为皮肤科门诊常见和多发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实践中将本误诊为婴儿湿疹、尿布皮炎、痱子者却非罕见,常因治疗不当而掩盖症状或使病情加重。本文主要根据患者发病年龄、部位、季节、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对临床实践有所借鉴。

  • 标签: 皮肤念珠菌病 儿童 临床分析
  • 简介:黏膜念珠主要包括口咽念珠、外阴阴道念珠念珠性包皮龟头炎。上述3种病症各自有不同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特点。

  • 标签: 念珠菌病 黏膜 治疗
  • 简介:念珠性甲真菌是由念珠引起的一类特殊类型甲真菌,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有些国家或地区其发病率甚至占主要地位。念珠性甲真菌在发病机理、流行学、诊断、临床形态及治疗等方面与皮肤性甲真菌有诸多差异。

  • 标签: 念珠菌 甲真菌病
  • 简介:目的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疗程、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复发情况。方法对有典型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阳性的30例患儿给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1周,第2-3周改为每晚搽药1次。如患部潮湿或糜烂者,先用生理盐水湿敷1-3d,患部清洁、干燥后使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结果用药后第1周随诊,30例中21例痊愈,综合痊愈率70.0%,7例显效,综合显效率23.3%,综合有效率93.3%。用药后第2周随诊,30例中28例治愈,综合痊愈率93.3%,2例显效,综合显效率6.7%,综合有效率100%。用药后第3周随诊,30例均治愈,综合痊愈率100%。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痊愈者停药2周随诊未见复发。结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是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较较理想的外用药。

  • 标签: 萘替芬 酮康唑 皮肤念珠菌病 婴幼儿
  • 简介:念珠是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在皮肤、黏膜等部位与宿主共存.当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或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时,易侵入体液及器官,引起念珠.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最新的流行学调查结果[1]显示,美国念珠医院感染率为0.28‰~0.96‰,欧洲为0.2‰~0.38‰.拉丁美洲念珠院感率为1.2‰~5.5‰,若伴长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发热,医院感染率可升至7%[1].

  • 标签: 念珠菌病 抗原 抗体 检测
  • 简介: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念珠作为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其感染的早期诊断目前存在很多难点。随着人们对念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诊断方法的不断进步,深部念珠感染的早期诊断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就深部念珠感染的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深部念珠菌病 诊断 进展
  • 简介:目的用一种新制备的单克隆抗体MAb03.2Cl-C2鉴别生物学形态相近的白念珠和都柏林念珠。方法用小鼠体内诱导法制备抗白念珠芽管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MAb03.2Cl-C2。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L—DMEM、H—DMEM、完全1640液、小牛血清诱导白念珠和都柏林念珠芽管及菌丝形成,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都柏林念珠芽管或菌丝表面有无可与该单抗相结合的成分。收集临床口腔念珠标本涂片,直接做IIF试验。结果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37℃,6h可同时最高效率地诱导白念珠和都柏林念珠芽管或菌丝形成。单抗MAb03.2Cl-C2仅与白念珠芽管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都柏林念珠的孢子和菌丝不能结合。结论单抗MAh03.2Cl-C2可用于白念珠和都柏林念珠实验室的速鉴别。

  • 标签: 白念珠菌 都柏林念珠菌 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
  • 简介:目的观察近平滑念珠在不同培养基的形态转换现象,以及温度对其形态转换的影响。方法收集近平滑念珠正常人皮肤携带株及临床致病株和标准株,接种于改良Lee培养基和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观察其不同形态转换,以及温度变化对光滑(W)与皱褶(O)形态转换的影响。结果近平滑念珠在Lee培养基和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上,均可以出现多种形态以及一定频率W-O转换现象。在观察W向O形态转换过程中发现,与25℃培养温度相比,37℃条件下光滑菌落形态占更多的比例。结论近平滑念珠体外培养时存在形态转换及W-O转换现象,且于37℃时更易保持光滑形态。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也可以用于基本的W-O形态转换观察。

  • 标签: 念珠菌 近平滑 形态转换 光滑 皱褶
  • 简介:念珠对宿主的黏附是白念珠感染过程的关键的第一步,因此阐明白念珠对宿主的黏附机制对探索新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白念珠感染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白念珠的表面结构、黏附素以及黏附相关基因等方面对白念珠与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就白念珠对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黏附机制 黏附素 黏附基因
  • 简介:近年来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其已日益成为一些重要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中,白念珠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有多种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其耐药现象愈来愈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来有关白念珠耐药机制的研究有了较新的进展.该文就新发现的白念珠的耐药机制,作一概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机制 进展
  •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生殖道念珠病原真菌构成及其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患者1164份生殖道标本的致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药敏情况。结果共分离9种295株念珠,其中自念珠为85.76%,近平滑念珠为7.46%,光滑念珠为3.39%,其他念珠为3.39%。295株念珠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分别为99.66%、97.29%、89.83%、72.22%、46.44%和36.61%。结论本地区生殖道念珠病患者致病菌分布以白念珠为主,体外药敏显示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较好的敏感性。

  • 标签: 生殖道念珠菌病 病原真菌 药敏试验
  • 简介:近年来,研究者已经评价的大量具有潜在诊断价值标志物,尤其是应用念珠特异性抗原的血清抗体早期诊断侵袭性念珠有了长足进展。如HWP1、ENO1等IgG抗体的单个或多个组合快速准确地诊断早期念珠,不仅适用于免疫正常患者,而且适用于免疫受损患者,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侵袭性念珠菌病 抗体 IGG 早期诊断 HWP1抗体
  • 简介:目的分析粪便中检出念珠孢子或假菌丝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8年4月住院患者送检的粪便标本,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念珠菌种,并记录患者粪便常规及临床资料。结果其间共检测1011份粪便,有86份(8.51%)有真菌生长;其中念珠阳性76份(7.52%)。60岁以上老年人阳性者33份(占43.42%)。基础疾病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三者为著(占31.58%)。有21例患者(27.63%)粪便性状有异常,以糊状便为主。结论粪便中检出芽生孢子和(或)假菌丝对诊断念珠性胃肠道感染有重要价值,尤其要关注抗生素应用患者。

  • 标签: 粪便 念珠菌 孢子 芽生孢子 假菌丝
  • 简介:念珠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链)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质功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白念珠中主要有4条MAPK途径:Mkcl途径、Cekl途径、Cek2途径和HOG途径。其中HOG途径在白念珠MAPK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白念珠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的了解,可以为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治疗念珠提供帮助。

  • 标签: 白念珠菌 MAPK信号通路 Hog途径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的鉴定都柏林念珠基因型的方法。方法临床念珠分离自临床生殖器念珠病患者,45℃温度试验时几乎不生长,且其他表型实验结果也符合都柏林念珠特征。对41例临床念珠和1例白念珠标准株、1例都柏林念珠标准株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的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pyF10Ⅵ酶切后观察PAGE图谱。结果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后,39例临床�

  • 标签: 念珠菌鉴定 都柏林念珠菌
  • 简介:目的探讨硼酸对白念珠临床分离株菌株的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加入0%、0.1%、0.15%硼酸(w/v)的Lee’sglucose培养基于25℃和37℃分别培养8株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观察各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状况。结果25℃培养条件下,0.1%的硼酸明显抑制白念珠生长,其中对HJ065的抑制效果最明显,0.15%的硼酸进一步抑制白念珠生长,并且SC5314、HJ058菌株的菌丝生长能力随硼酸浓度增高而减弱。37℃培养条件下,硼酸对白念珠生长状态和菌丝生长能力的抑制效果较25℃更明显。相同培养条件下,硼酸对不同CAI重复数的白念珠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结论硼酸对白念珠临床分离菌株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菌株的差异性。其抑制作用与培养温度有关:表现为生理温度下抑制作用更明显。硼酸对8株白念珠抑制作用与CAI的重复数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硼酸 耐受性 CAI
  •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RVVC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5例RVVC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悬滴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法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氟康唑(对氟康唑耐药改用伊曲康唑)口服联合两性霉素B阴道用药强化治疗3个月,再用克霉唑阴道片巩固治疗6个月,停药后定期随访1a,记录研究对象主诉,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悬滴法和培养法检查是否存在念珠。结果45例研究对象的阴道分泌物中,白念珠39例(86.67%),光滑念珠4例(8.89%),克柔念珠1例(2.22%),热带念珠1例(2.22%)。念珠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28.89%、22.22%、17.78%、8.89%和0.00%。随访1a中共有4例复发,治疗的有效率为91.11%,无效率为8.89%。结论RVVC的主要致病菌是白念珠念珠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高、耐药性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联合两性霉素B阴道局部用药作强化治疗加克霉唑阴道片巩固治疗,有较高RVVC治疗的有效率。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真菌培养 药敏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 简介:目的检测白念珠体外抗氧化及调节转录的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了解白念珠抗氧化机制在体外生长状态下的作用。方法选取白念珠标准株sc5314、3株临床分离保存株及7例临床念珠性阴道炎分泌物分离株(白念珠),接种培养鉴定为白念珠后,分别将体外SDB振荡培养2h、6h、24h、72h、120d的菌液(含未培养0h),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外各时间点抗氧化基因及抗氧化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运用Ct值比较法进行表达量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与0h相比,体外6hSOD2表达增加7.47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P值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基因2h及6h分别与0h相比P值均〉0.01,其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培养1d后各基因表达明显增加,CaHog1、CAP1、CAT及SOD5在第3天达最高,分别为24.23、3.34、33.64及14.72倍;SOD2在第1天达最高为68.95倍;CaSkn7在第5天达最高为7.21倍。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显示SOD5第1天P值为0.013,其余基因表达P均〈0.0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外界营养逐渐耗竭时,白念珠会动态加强抗氧化基因的表达,以抵抗机体内、外产生的氧化压力,其中SOD2可能是最早增加表达的抗氧化基因,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的转录调节基因均有增加表达,提示3条抗氧化感受通路在适应体外营养限制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白念珠菌 氧化压力反应 体外 基因表达 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