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在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11 月诊治的 100例重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把参与研究的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数量为 50例, 其中治疗组给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进行疾病症状评估 ,对照组给予传统 预警评分进行疾病症状评估 。对比不同早期预警评分干预下 的两组患者病情诊断率 、临床 满意度等结果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者不论是在病情诊断率 结果上,还是临床治疗满意度的结果均显示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存在显著差距,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给予重症患者抢救中 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病情进行评估 ,能快速诊断病情,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有效救治干预,明显提升了患者的临床存活率, 明显提高了 临床治疗安全性和准确 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急危重症患者 抢救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护理学应用型课程改革对专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 90名专科护生进行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 45名护生通过传统方式教学,研究组 45名通过急危重症护理学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学,对照分析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结果:课程改革实施后,研究组在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计划与实施、人际沟通四个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分均比对照组高, P<0.05。结论:对专科护生来说,重症护理学应用型课程改革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帮助。

  • 标签: 急危重症护理学 应用型课程 改革 专科护生 自主学习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 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 2017 年 3月~ 2019年 3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急诊护理干预),每组患者 36例。对比护理后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率以及急诊观察 时间( 48H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 抢救成功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儿科重症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方法:本次实验数据来自于 20 18年 3月份至 20 19年 2月份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抢救的危重患儿共 150 例。通过对这些患儿在护理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和改进措施做好护理工作。 结果:通过对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加强护理质量和科室护理建设等方面的改进和实施 , 对患儿安排合理的护理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整体的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儿的健康安全,增加了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对重症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护理进行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对患儿的健康有一定的保障,有利于降低医患矛盾,提高满意度,值得在儿科重症护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儿科重症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 方法:本次实验数据来自于 20 18年 3月份至 20 19年 2月份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抢救的危重患儿共 150 例。通过对这些患儿在护理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法和改进措施做好护理工作。 结果:通过对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加强护理质量和科室护理建设等方面的改进和实施 , 对患儿安排合理的护理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整体的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儿的健康安全,增加了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 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对重症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护理进行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对患儿的健康有一定的保障,有利于降低医患矛盾,提高满意度,值得在儿科重症护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 2014年 1月至 2017年 1月 选取所在科室70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研究对象为 35例,参照组开展常规治疗,研究组开展支气管镜灌洗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APACHEⅡ评分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相对于研究组,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PACHEⅡ评分及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更好, P<0.05。结论 开展支气管镜灌洗治疗重症肺炎患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血气指标改善情况较好, APACHEⅡ评分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支气管镜灌洗 重症肺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适合我院重症专业护士的培训方案。方法 在专家座谈和回顾文献的基础上设计重症专业护士培训方案,通过预试验修改形成了的第1轮咨询问卷,向 24名专家进行咨询;结合第一轮问卷反馈结果和查询文献形成了第二轮咨询。结果 两轮问卷的应答率均为 100% ( 24 / 24 ),专家建议率依次为 70.8% ( 17/ 24 )、 66.7% ( 16/ 24)。专家熟悉系数、判断系数和权威系数分别为 0.895 、 0.82和 0.83 。在培训对象、培训师资、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实践跟学课、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和程结业考核 8个方面的 69个条目中,专家达成一致性意见。结论 本研究的培训方案可靠性和现实指导性较强,有利于规范我院重症专业护士培训,保证重症专科护理人才建设和服务质量。

  • 标签: [ ]重症专业护士 继续教育 培养方案 德尔菲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整体护理干预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 2018年 3月本院重症肺炎患者 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45例。研究组采用全面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CP<0.05)。结论:重症肺炎中实施全面整体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疗程,预防相关并发症,改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患者 全面整体护理干预 机械通气时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循证护理在脑梗死伴发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7.9-2018.9月 1年内收治的 10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循证护理干预)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的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中有明显的效果和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2月 -2019年 3月收纳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68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 34例给予常规肠外营养,研究组 34例给予早期场内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 ICU入住时间及营养状况。结果:研究组 ICU入住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 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在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转铁蛋白含量方面与对照组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后可提高营养状况,促进身体康复,减少 ICU入住时间。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神经外科 重症患者
  • 简介:【 摘要 】:目的:分析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中的实践护理效果以及相关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 在本院治疗的心脏术后重症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 30 例术后 24h ~ 72h 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实验组为 30 例术后 24h 内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对两组患者在入重症监护室前与入重症监护室后 6d 、 10d 、 14d 各营养指标状况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患者 Alb 、 PAB 、 Hb 、 TF 、 TG 、 IL-6 、 PCT 、 BNP 值在入重症监护室前无明显差异,在入重症监护室后 6d 、 10d 、 14d 实验组 Alb 、 PAB 、 Hb 值相较于对照组较高,而 IL-6 、 PCT 、 BNP 值相较于对照组较低, P < 0.05 。结论:在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临床实践中应用早期营养支持 效果 较 好, 可以提高患者身体营养状况 ,从而促进 患者 的治疗 效果以及预后康复 。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心脏术后重症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诊抢救结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重症哮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 92例重症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 46例。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抢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小剂量肾上腺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生理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等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急诊抢救结合小剂量肾上腺素可有效治疗重症哮喘,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肺功能,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抢救 小剂量肾上腺素 重症哮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重症手术治疗肺癌患者术后呼吸道实施精细化护理要点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17年 1月 -2019年 2月我院收治的 50例接受重症手术的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 25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精细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数。结果 观察组呼吸功能指数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结论 临床上对接受重症手术的肺癌患者给予精细化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重症手术 呼吸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 ICU于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收集的 58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均为 29例,护理方式分别为常规护理(对照组)与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APACHEII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 3.4%、 17.2%,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 ]重症监护病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综合护理 病死率 APACHEII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集束化护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 ICU 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收治的 ICU 综合征患者 80 例 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 4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取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评分。 结果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 ICU 综合征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效果更佳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急诊重症监护室 ICU 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 60例急诊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的 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 30例)与观察组( 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诊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更为明显,利于促进患者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乌司他丁 联合 生长抑素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  摘要  目的:比较普通固定压力(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 CPAP )、双水平气道正压(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 Bi PAP ),又叫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 OSAHS )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7 年 4 月至 2018 年 2 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伴 OSAHS 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其中对照组固定正压通气,双水平正压通气。结果:观察组术前通气时间、术后通气时间与二氧化碳潴留、不良事件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重症 OSAHS 患者围手术期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获益更好。    关键词  围手术期 ; 持续正压通气 ; 重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组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value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 PAP), or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 PAP),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OSAH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Fixed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and bi-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were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preoperative ventil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ventilation time, carbon dioxide retention and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Bi-level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s better for severe OSAHS patient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