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不同音区不同方位最小可辨音差量变化规律的计算求证钱仁平目的相对于任一个参照音来说,只有当另一个音(本文以下称求证音)的音分值参照音的音分值的差不小于"一定的量"时,这两个音才可以被人辨别开来。这个"一定的量"就是最小可辨音差量。不同的音区、不同的...

  • 标签: 计算机 变化规律 参照音 辨音 音分值 差量
  • 简介:《第四交响曲》既是肖斯塔科维奇“狂飙”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狂飙”性格达到最高潮的一部作品,它在雪藏了25年之后才得以首演,但对今仍舆论界和理论办公室性为失败客,本文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的音乐分析,揭示了肖斯塔科维奇运用“述衍互融”,“同构异态”等极富个性的材料处理手法,对奏鸣曲工的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造,并促成各个乐章密切关联,进而使《第四交响曲》成为一部既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佳作的做法,

  • 标签: 肖斯塔科维奇 第四交响曲 音乐分析 评价
  • 简介: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创作的突破口着眼点主要集中在音高、节奏、音色等方面,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刘健的《风的回声》则另辟蹊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复杂的音高逻辑,繁复的节奏组织,斑斓的音色调配基础,主要是在16支大竹笛所构成的同一音色基调上,通过“常规”、“颤音”、“气声”以及“花舌”等四种主要演奏法所分别形成的音色“旋律线”,并以复调特别是微复调的方式所编织的不同音色“织体”,在空间中的“传递”、“渗透”、“扩散”、“分层”,来形成“声音/画面”的运动感。本文主要通过对《风的回声》各段落织体的纵向构造形态横向运动方式的考察,揭示作品各种织体形态——作为这部作品的首要结构力要素——整体上有机布局的内在逻辑,从而全面地展示作品微观宏观层面上的结构途径。

  • 标签: 刘健 《风的回声》 织体形态 织体运动 微复调 结构途径
  • 简介:本文认为,盛宗亮选择具有独特结构内涵的五声性4-23音集作为《为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四个乐章》的核心材料,并赋之予强大的生成力量,从而结构出这部熔现代气质民族风韵于一炉的佳作。文章讨论了五声性音集的结构内涵相互关联,并重点探讨了4-23音集的特点及其民歌旋律的普遍联系。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4-23音集在《为钢琴三重奏而作的四个乐章》中的运用情况。

  • 标签: 盛宗亮 钢琴三重奏 结构途径 五声性音集 4-23音集 结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