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集下肢无明显异常者膝关节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38.7±8.4)岁(范围25~5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5.3±4.0) kg/m2(范围18.75~41.8 kg/m2)。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胫骨近端和骨骺融合部位的三维模型。研究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与年龄、BMI的关系,同时分析骨骺融合部位骨皮质厚度和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出的成人骨骺融合部位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通过3-Matic Research 12.0软件获得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为(2 994.7±645.3) mm2(范围1 704.0~4 650.0 mm2)。男性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为(3 269.3±533.9) mm2,大于女性的(2 577.6±578.7)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与年龄(R2=0.02,P=0.268)和BMI(R2=0.04,P=0.125)无显著相关性。利用Mimics软件在膝关节CT的横断面获取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CT值分别为(451.059±74.953) Hu、(1 018.412±125.732) Hu、(1 414.162±107.848) Hu。测量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厚度分别为(1.814±0.090) mm、(2.511±0.089) mm及(3.189±0.185) mm。结论采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进行可视化研究。成人骨骺融合部位为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骨骺融合部位的骨皮质密度较低、厚度较薄,理论上讲在间接暴力下容易发生骨折。

  • 标签: 成年人 胫骨 成像 三维 骨骺 形态发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关节镜下评估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合并关节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216例(216膝)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7例,女性69例,年龄46.3岁(范围:18~80岁)。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将移位的骨折块闭合复位,之后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加压固定。术中行关节镜探查半月板的稳定性和交叉韧带的连续性,记录并分析患者半月板撕裂和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及比例。结果21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105例(48.6%)合并半月板损伤,37例(17.1%)合并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类型中,纵行撕裂占43.8% (46/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Ⅱ型骨折(58.7%,27/46);半月板复杂性撕裂占17.1%(18/105),最常见于Schatzker Ⅴ型骨折(9/18);交叉韧带损伤类型中,前交叉韧带损伤24例(64.9%,24/37),后交叉韧带损伤13例(35.1%,13/37)。撕脱骨折是前交叉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41.7% (13/24),且均发生在胫骨止点侧。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和交叉韧带损伤常见的损伤类型为半月板纵行撕裂和前交叉韧带损伤。

  • 标签: 胫骨骨折 半月板,胫骨 交叉韧带损伤 闭合复位内固定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基于术前CT测量的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深度(ADD)和胫骨平台增宽的宽度(TPW)对发生外侧半月板撕裂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1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8例,女51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41.5岁;右侧74例,左侧5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且骨折块复位内固定后立刻用关节镜评估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出现外侧半月板撕裂分为2组:半月板撕裂组(n=70)和非撕裂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TPW和ADD等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PW和ADD对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本组患者外侧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为53.4%(70/131)。半月板撕裂组与非撕裂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BMI和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撕裂组患者TPW和ADD显著高于非撕裂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W和ADD在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 CI:0.562~0.750,P=0.002)和0.709(95% CI:0.619~0.800,P<0.001),其对应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4.3 mm和6.1 mm。结论TPW和ADD可以作为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有效指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半月板,胫骨 预测 胫骨平台骨折 撕裂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17例(17膝)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1.3岁(范围:32~49岁)。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术中行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膝关节冠状面调整下肢力线通过Fujisawa点(胫骨平台由内向外的62.5%处),矢状面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至正常范围,然后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检查,并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年(范围:1.2~2.5年),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移植物失效、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的(28.48±2.24)%改善至术后的(57.43±1.02)%(t=46.80,P=0.00),股胫角由术前的(172.31±3.37)°改善至术后的(178.91±1.34)°(t=10.46,P=0.00);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由术前的(14.29±1.26)°改善至术后的(9.31±0.79)°(t=24.59,P=0.00);KT-1000侧-侧差值由术前的(7.95±1.19)mm改善为术后的(1.79±0.49)mm(t=18.34,P=0.00);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能有效改善下肢力线和膝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截骨术 前交叉韧带 下肢力线 胫骨高位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患者26例,采取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性18例(18膝),女性8例(8膝):年龄43~58岁,平均(49±6)岁。所有患者均为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且伴有膝内翻,均行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缓解疼痛。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末次随访时评估膝关节各间室骨关节炎进展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8年,平均为(1.6±0.5)年。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21.2±3.8)%改善至(59.5±1.7)%,股胫角由术前的(172±4)°改善至(1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57,P<0.05;t=10.572,P<0.05)。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为(7.5±2.2)°,术后为(7.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8,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HSS评分、Tegner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4,P<0.05;t=16.521,P<0.05;t=6.284,P<0.05;t=12.359,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伴膝内翻的内侧半月板退变性损伤,能够有效改善下肢力线和缓解关节疼痛,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膝内翻 胫骨高位截骨 半月板退变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