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并发滤泡淋巴瘤(FL)(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0例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评估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总结患者临床特征,评估患者近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OS和PFS的影响因素。结果50例DLBCL/FL患者中,男性23例(4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22例(44%),16例(32%)为双表达淋巴瘤(DEL),4例(8%)为双打击淋巴瘤(DHL)。一线治疗后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为68%(34/50),总有效率为78%(39/50)。中位随访23.3个月(5.1~50.9个月),2年OS率为82.1%,2年PFS率为67.1%,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靶向测序显示,KMT2D、MYD88、TP53、BTG2、DTX1、EZH2、CD70、CREBBP、DUSP2、HIST1H1C、HIST1H1E和PRDM1基因的突变频率均超过1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HR=4.264,95% CI 1.144~15.896,P=0.031)和IPI评分≥2分(HR=6.800,95% CI 1.771-37.741,P=0.007)是初诊DLBCL/F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TP53突变(HR=4.992,95% CI 1.027~24.258,P=0.046)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LBCL/FL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DHL患者较少。KMT2D、MYD88、TP53等多种基因的突变在DLBCL/FL患者中较为常见。DLBCL/FL患者整体治疗反应性较高,且预后较好。男性和IPI评分≥2分是DLBCL/F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TP53突变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淋巴瘤,滤泡性 突变 预后 双打击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康复训练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THR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7)。对照组给予THR术后常规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6次动机性访谈,干预周期为3个月。于随访第6个月,采用中文版康复自我效能感量表(SER)和中文版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中文版SER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中文版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机性访谈能够提高THR患者康复训练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动机性访谈 康复训练 自我效能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方法测量集成MRI (synthetic MRI,sy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型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纳入122例乳腺MRI检查诊断为肿块型病变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 (T2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和syMRI检查。两名医师分别采用整体勾画法放置第一个ROI,记作“tumor”;最大层面勾画法放置第二个ROI,记作“max”;在肿瘤强化最明显的区域放置第三个ROI,记作“local”。依据动态增强图像肿瘤强化位置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上测量ADC值(ADCtumor、ADCmax和ADClocal)、在T1 mapping图像上测量T1弛豫时间值(T1tumor、T1max和T1local)、在T2 mapping图像上测量T2弛豫时间值(T2tumor、T2max和T2local)、在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 mapping图像上测量质子密度值(PDtumor、PDmax和PDlocal)。其中医师1间隔一个月后重复上述测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比较乳腺良性及恶性肿块型病变间各项参数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e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syMRI、DWI及二者联合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采用不同ROI勾画方法,同一医师两次测量以及不同医师之间测量所测得的ADC值、T1值、T2值及PD值可重复性好(ICC范围0.929~0.992)。三种ROI勾画方法所得ADC值、T2值、PD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ADClocal、T2tumor、PDlocal是预测乳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0.001、0.917、1.267,P值分别为0.013、0.039、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ADClocal+T2tumor+PDlocal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最大(0.953),敏感度为95.2%、特异度84.2%、准确度为91.0%、阳性预测值为93.0%、阴性预测值为88.8%。ADClocal+T2tumor+PDlocal与ADClocal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分别为0.953、0.942,P=0.143)。结论syMRI、DWI定量参数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诊断模型效能与ADClocal诊断效能相当。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集成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感兴趣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经MYC、bcl-2和bcl-6基因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大B细胞淋巴瘤1 138例。对诊断为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结果在1 138例大B细胞淋巴瘤中,共检出45例(4.0%)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其中6例HGBL伴有MYC、bcl-2和bcl-6重排,14例伴有MYC和bcl-2重排,25例伴有MYC和bcl-6重排。45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29~83岁。依据Hans分型,伴有MYC、bcl-2和bcl-6重排的HGBL、伴有MYC和bcl-2重排的HGBL均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伴有MYC和bcl-6重排的HGBL包括GCB型(17/25,68.0%)和非GCB型(8/25,32.0%)。大部分病例显示Ki-67高增殖指数。临床表现Ann Arbor 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3~5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均占半数以上,部分患者伴有血浆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B症状、骨髓侵犯等临床特征。伴有MYC、bcl-2和bcl-6重排的HGBL和伴有MYC和bcl-6重排的HGBL,这两组的IPI和LDH临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伴有MYC、bcl-2和bcl-6重排的HGBL相比,伴有MYC和bcl-2或bcl-6重排的HGBL的骨髓侵犯发生率较低(P<0.05)。此外,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任两组之间在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HGBL是一种少见的B细胞淋巴瘤类型,其侵袭性强,预后较差。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基因重排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数据库中存档的152例肿瘤组织(包括肝细胞癌及组织形态与其相似的肿瘤)和33例不同部位肿瘤旁正常组织蜡块,制成组织芯片,使用RNAscope原位杂交法检测白蛋白mRNA的表达,观察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除肝脏外,其他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白蛋白mRNA表达。肝细胞癌无论分化程度如何,无论原发性还是转移性,均表达白蛋白mRNA(阳性率100.0%,54/54),其中90.7%(49/54)呈弥漫强阳性。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pPar-1阳性率、Arg-1阳性率及HepPar-1或Arg-1两者之一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7.0%(47/54)、85.2%(46/54)及92.6%(50/54)。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双表型肝细胞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分别为7/15及9/10,前者呈局灶或异质性表达,而后者呈弥漫强阳性表达。肝样腺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8/19,可呈弥漫或局灶性表达。1例胃低分化腺癌及1例转移性结肠腺癌局灶表达白蛋白mRNA。结论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将其与HepPar-1及Arg-1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而且根据其表达模式的不同对诊断具有不同的提示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原位杂交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检测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23~77岁)。8例(32%)首发症状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13例(45%)病变累及附件区(含卵巢、输卵管),其中9例为单侧受累。21例(70%)存在多结外受累,22例(73%)Ann Arbor分期Ⅲ~Ⅳ期,8例(2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22例(7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1例(7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30例患者中,11例(37%)采取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30例均可评估疗效,完全缓解率为83%(25/30),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9.7%,5年总生存(OS)率为79.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2分与较差的OS相关(P=0.048)。30例患者中,原发7例(23%),继发23例(77%)。继发患者中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LDH升高者比例均高于原发患者(均P<0.001),但二者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1、0.671)。16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PIM1、MYD88、KMT2D、TP53、CARD11、CCND3和GNA13突变率均>20%,其中TP53突变与患者较差的PFS和OS相关(P值分别为0.012、0.002)。结论女性生殖系统D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结外DLBCL,原发和继发患者生存预后相似,PIM1、MYD88、TP53基因高频突变可能为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女性生殖系统 临床病理学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
  • 简介:摘要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输出优秀的临床病理医师,进而提高临床医疗质量极为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秉承着“言传身教、一颗爱心、点燃激情、放飞希望”的培养理念,并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的带教方法及培养举措,包括优秀带教老师团队的建立,科内每周高效的业务学习、住院医师学习思维体系的建立及定期考核等,近几年科室培养出较多优秀的住院医师。现将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与大家交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MT)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1年9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3例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1年6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5例及2例会诊病例共10例IM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ALK基因的重排情况。结果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16~62岁,中位年龄36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尿和尿路刺激症状,3例位于膀胱顶部,左侧壁4例,右侧壁3例。肿瘤最大径1.5~8.5 cm。8例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部分区域累及肌层;2例病变主要位于肌层内,膨胀性浸润性生长,局灶侵及黏膜固有层及外膜。镜下特点,4例为结节性筋膜炎样型,3例为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型,2例为混合型,1例呈平滑肌肉瘤样。免疫组织化学示10例病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阳性,9例Calponin阳性,6例结蛋白阳性,9例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9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其中7例ALK1胞质阳性,8例ALK(5A4)胞质阳性,7例ALK(D5F3)核质阳性]。8例行FISH检测,其中5例显示ALK基因重排阳性。随访8例,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IMT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的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性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较少发生复发。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纤维母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目前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化疗是其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无论口服还是静脉等给药方式,化疗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导致药物利用率低、不良反应明显。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药物释放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靶向给药传递技术,在超声波脉冲驱动下,微泡以每秒几十到几百米的速度振荡,可以偏转到血管壁或破碎成纳米量级的颗粒。同时,在聚焦的超声束作用下数百万的微泡发生爆破,可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靶向、无创、可逆地开放血脑屏障或血肿瘤屏障,从而有利于提高化疗药物的利用率、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对超声联合微泡介导药物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微泡 肿瘤 药物治疗 造影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滋阴补肾序贯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控蛋白(StAR)及SIR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脱氢表雄酮(DHEA)创建PCOS大鼠模型。80只21日龄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6只)和PCOS组(64只)。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滋阴组、补肾组和序贯组,每组各16只。各组连续灌胃20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雌二醇、孕酮和睾酮浓度。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测定各组卵巢StAR、SIRT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血清雌二醇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4);滋阴组、补肾组和序贯组血清雌二醇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05、P=0.003、P=0.002)。生理盐水组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5);序贯组血清睾酮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滋阴组和补肾组均显著降低(P=0.002、P=0.005和P=0.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生理盐水组StAR蛋白含量高(P<0.001),而SIRT1蛋白显著减少(P<0.001);序贯组StAR蛋白及mRNA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滋阴组和补肾组均显著降低(P<0.001、P=0.008、P<0.001);序贯组SIRT1蛋白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和补肾组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生理盐水组StAR mRNA显著升高(P<0.001),而SIRT1 mRNA显著减少(P<0.001);滋阴组和序贯组SIRT1 mRNA水平较生理盐水组均有显著升高(P均<0.001),而序贯组比补肾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滋阴补肾序贯法可能通过SIRT1基因高表达调控卵巢局部StAR等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蛋白,而降低PCOS大鼠血清高雄激素血症。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滋阴补肾 序贯法 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控蛋白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三组,将接受3D腹腔镜辅助肝转移病灶切除术的35例患者纳入3D组,将受2D腹腔镜辅助肝转移病灶切除术的33例患者纳入2D组,将接受传统开腹肝转移病灶切除术的40例患者纳入开腹组。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手术相关指标以(±s)表示,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并发症、生存率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开腹组>2D组>3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4%)与2D组(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30.0%)比3D组、2D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腹腔镜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切除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且术后恢复较快,但在提高中远期生存率方面无明显优势。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存活率分析 手术后并发症 疗效比较研究 肝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MYC、bcl-2、bcl-6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CD5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5-positiv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CD5+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初治诊断为原发性CD5+DLBCL标本57例,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原发性CD5+DLBCL中C-MYC、bcl-2、bcl-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57例原发性CD5+DLBCL中,男性27例,女性30例,发病年龄35~99岁。C-MYC、bcl-2、bcl-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9%(29/57)、84.2%(48/57)、75.4%(43/57),其中C-MYC和bcl-2双表达阳性率为40.4%(23/57);其在患者性别、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B症状、骨髓侵犯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等临床特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MYC阴性患者中位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患者(P=0.010),双表达阴性患者中位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患者(P=0.008),bcl-6阳性患者中位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MYC蛋白表达可作为原发性CD5+DLBCL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4)。结论C-MYC、bcl-2、bcl-6蛋白在原发性CD5+DLBCL的预后价值中,bcl-2表达对预后无影响,bcl-6阳性组预后较好,C-MYC蛋白表达可作为预测原发性CD5+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有效指标,但对于原发性CD5+DLBCL患者中,C-MYC、bcl-2及bcl-6蛋白的表达与C-MYC、bcl-2及bcl-6基因重排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探讨。

  • 标签: 淋巴瘤 淋巴瘤,B细胞 抗原CD5 原癌基因蛋白质c-myc 基因,b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