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1937年在革命圣地延安发生了一起逼婚未遂、枪杀致死人命案,案犯为当时红军的一名高级干部黄克功。此案在当时边区政府和革命队伍及延安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 标签: 延安 “黄克功案” 刘茜 红军 毛泽东
  • 简介:阳早和寒春这对美国夫妇青年时代就来到中国,投身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在延安,他们与大家同吃小米住窑洞,饲养奶牛,转战陕北;在陕北三边,他们参加创建新中国牧场;在西安附近的草滩农场,他们同中国工人一道为畜牧机械化而奋斗;在北京,他们大力宣传延安精神,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 标签: 国际主义战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革命 国事 延安精神 青年时代
  • 简介:王安娜(安娜利泽),1907年生于德国,曾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语言,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1931年起,她参加了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为此曾两次被捕入狱。1935年,她和在德国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人王炳南结婚。1936年2月,随王炳南来到中国。

  • 标签: 外国人 中国共产党人 延安 1931年 法西斯主义 柏林大学
  • 简介:被陕甘宁边区百姓称作“马青天”的马锡五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法学教育的马锡五,却在中国法制史上创造标志性: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并成为中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司法民主审判方式。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司法民主 马锡五 中国法制史 模范 旗帜
  • 简介:贝特兰是一位在新西兰出生的英国记者。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他曾两次到陕西采访,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经过。毛泽东曾亲自接见他,他们之间的谈话还被收入到《毛泽东选集》中。贝特兰因此成为闻名中外的记者和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 标签: 外国记者 西安事变 《毛泽东选集》 中国人民 全面抗战 抗日斗争
  • 简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为解决苏区急需的药品、医疗器械及中央红军机关所需的通讯器材等问题。中共中央指示在东北军张学良身边工作的中共联络员刘鼎负责采购解决。1936年初,红军和东北军、17路军的统一战线正在秘密的形成之中,双方达成在西安建立红军秘密交通站的协议。刘鼎为交通站作了巧妙的设计:它应该是一所医院,这样大量的医药器材进出就有了方便的借口,容易瞒过特务耳目。

  • 标签: 交通站 秘密 西安 中央红军长征 博士 德国
  • 简介:贝特兰是在新西兰出生的英国记者,他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两次在陕西采访,向国内外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真相。毛泽东接见他时的谈话还被收入《毛泽东选集》,贝特兰因此成为闻名的记者和中国人民熟知的朋友。

  • 标签: 西安事变 抗日斗争 《毛泽东选集》 中共 中国人民 全面抗战
  • 简介:杜鹏程(1921~1991)。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21年3月28日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县苏村一户贫农的家庭里。由于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又因生活所迫到韩城县一家店铺当学徒。1937年抗战爆发.十六岁的杜鹏程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延安抗大、鲁迅师范学校学员。

  • 标签: 《保卫延安》 手迹 1921年 1937年 现代作家 中共党员
  • 简介: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而阳早、寒春夫妇正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

  • 标签: 国际主义战士 《纪念白求恩》 故事 感人 解放事业 共产主义
  • 简介:查档接待室是档案部门的“窗口”,查档利用接待工作是档案馆服务民生、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最直接、最具体的工作体现。笔者在档案馆保管利用部门工作十余年,在目常的接待查阅工作中,曾尝试了一些新型的方法与模式,也做了一些具体实际的调研,借鉴了同行的一些好的做法,现归纳之,以求鉴于同行。

  • 标签: 档案馆 查阅 和谐社会建设 档案部门 接待工作 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