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儿科危重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整体化模拟教学课程的效用。方法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ECMO团队建立教学课程,以团队为单位招募学员,提供模拟教学为主的课程,并对团队成员考核成绩及学员反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2018年5月开展起,共有22家儿科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儿科,共计132名学员参加本课程的培训。其中男56名(42.4%),45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生(34.1%),60名ICU护士(45.5%),23名胸外科医生(17.4%),4名麻醉科医生(3.0%)。12名学员(9.1%)曾有过ECMO治疗经历。学员对于课程设置的各个部分有着较高评价,评分均超过4分。对于理论、技能、团队合作和实施ECMO信心的自我评价均有明显提高,有80.3%的学员对课后开展ECMO技术充满信心。学员们的基线理论考核成绩为(55.2±7.6)分,经培训后再次理论考核成绩为(67.1±7.3)分(P<0.001)。以团队为单位的操作考核平均成绩为(70.2±8.2)分,合格率达86.4%。操作考核中技能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为:遗漏白蛋白和全血预充(90.9%);非技能方面包括感到紧张(84.8%)、团队合作不够流畅(74.2%)、队长的领导力不够(68.2%)。97.0%和94.7%的学员认为整体培训和模拟教学是课程的亮点。有13家(59.1%)学员单位在课程后成功开展ECMO技术,救治患儿人数达到83例,救治成功率54.2%(45/83)。课程后随访发现,2周左右即有学员单位出现技能水平下降。结论本课程作为ECMO模拟教学的全新尝试,在教学及临床双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同时本研究对于ECMO在儿科领域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儿科 模拟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患儿合并重症耐药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对ECMO期间重症感染的识别和管理。方法回顾分析1例9岁VA-ECMO合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文献复习儿童ECMO支持期间发生血流感染的治疗现状,结合病例总结ECMO治疗时血流感染的治疗经验。结果患儿,女,9岁,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历经12 h VA-ECMO转运入我院PICU。因肺出血、肺动静脉发育异常,在ECMO支持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经积极清除感染灶,调整抗菌药物,VA-ECMO支持40 d后病情好转,顺利撤离ECMO,好转出院。结论VA-ECMO支持治疗过程中合并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应积极进行病原学和炎症指标检查;根据细菌体外药敏结果联合应用敏感抗菌药治疗,同时去除所有潜在感染灶,早期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 标签: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碳青霉烯类耐药 肺炎克雷伯菌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效用。方法2019年3月至12月间,15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分入课堂教学组(G1=50)、问题导向(PBL)教学组(G2=50)和计算机教学组(G3=50)。通过3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测定授课前后、授课2个月及6个月后,学员们理论、技能的掌握和维持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50名大学生参与课题。其中男84名(56.0%),平均年龄(23.0±1.1)岁,有16名(10.7%)参加过类似的心肺复苏培训。3组学员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授课后即刻、授课后2个月和授课后6个月4个时点,G1、G2、G3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授课后,各组的成绩都有提高,且授课后即刻成绩为最高(P<0.05)。授课后2个月、6个月成绩有所下降,但这两个时间段相比,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和授课后即刻操作考核通过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后2个月、6个月两时点G2和G3组的考核通过率显著高于G1组(P<0.05),而这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授课后各组操作考核通过率较基线都显著提高,考核通过率随着随访时间推移而下降。学员对课程反馈显示,所有学员均表示能明确所接受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接受课程难度,但PBL和计算机教学接受度更高。结论PBL和计算机教学模式有着较好的学习效用和接受度,可以做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是进行巩固学习的策略。2个月可能是再培训的时间节点。

  • 标签: 教学模式 心肺复苏 问题导向教学 计算机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患儿合并重症耐药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对ECMO期间重症感染的识别和管理。方法回顾分析1例9岁VA-ECMO合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文献复习儿童ECMO支持期间发生血流感染的治疗现状,结合病例总结ECMO治疗时血流感染的治疗经验。结果患儿,女,9岁,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历经12 h VA-ECMO转运入我院PICU。因肺出血、肺动静脉发育异常,在ECMO支持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经积极清除感染灶,调整抗菌药物,VA-ECMO支持40 d后病情好转,顺利撤离ECMO,好转出院。结论VA-ECMO支持治疗过程中合并多重耐药菌血流感染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应积极进行病原学和炎症指标检查;根据细菌体外药敏结果联合应用敏感抗菌药治疗,同时去除所有潜在感染灶,早期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 标签: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碳青霉烯类耐药 肺炎克雷伯菌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效用。方法2019年3月至12月间,15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分入课堂教学组(G1=50)、问题导向(PBL)教学组(G2=50)和计算机教学组(G3=50)。通过3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测定授课前后、授课2个月及6个月后,学员们理论、技能的掌握和维持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50名大学生参与课题。其中男84名(56.0%),平均年龄(23.0±1.1)岁,有16名(10.7%)参加过类似的心肺复苏培训。3组学员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授课后即刻、授课后2个月和授课后6个月4个时点,G1、G2、G3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授课后,各组的成绩都有提高,且授课后即刻成绩为最高(P<0.05)。授课后2个月、6个月成绩有所下降,但这两个时间段相比,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和授课后即刻操作考核通过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后2个月、6个月两时点G2和G3组的考核通过率显著高于G1组(P<0.05),而这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授课后各组操作考核通过率较基线都显著提高,考核通过率随着随访时间推移而下降。学员对课程反馈显示,所有学员均表示能明确所接受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接受课程难度,但PBL和计算机教学接受度更高。结论PBL和计算机教学模式有着较好的学习效用和接受度,可以做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是进行巩固学习的策略。2个月可能是再培训的时间节点。

  • 标签: 教学模式 心肺复苏 问题导向教学 计算机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儿科危重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整体化模拟教学课程的效用。方法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ECMO团队建立教学课程,以团队为单位招募学员,提供模拟教学为主的课程,并对团队成员考核成绩及学员反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2018年5月开展起,共有22家儿科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儿科,共计132名学员参加本课程的培训。其中男56名(42.4%),45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生(34.1%),60名ICU护士(45.5%),23名胸外科医生(17.4%),4名麻醉科医生(3.0%)。12名学员(9.1%)曾有过ECMO治疗经历。学员对于课程设置的各个部分有着较高评价,评分均超过4分。对于理论、技能、团队合作和实施ECMO信心的自我评价均有明显提高,有80.3%的学员对课后开展ECMO技术充满信心。学员们的基线理论考核成绩为(55.2±7.6)分,经培训后再次理论考核成绩为(67.1±7.3)分(P<0.001)。以团队为单位的操作考核平均成绩为(70.2±8.2)分,合格率达86.4%。操作考核中技能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为:遗漏白蛋白和全血预充(90.9%);非技能方面包括感到紧张(84.8%)、团队合作不够流畅(74.2%)、队长的领导力不够(68.2%)。97.0%和94.7%的学员认为整体培训和模拟教学是课程的亮点。有13家(59.1%)学员单位在课程后成功开展ECMO技术,救治患儿人数达到83例,救治成功率54.2%(45/83)。课程后随访发现,2周左右即有学员单位出现技能水平下降。结论本课程作为ECMO模拟教学的全新尝试,在教学及临床双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同时本研究对于ECMO在儿科领域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儿科 模拟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的儿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6家ECMO中心于2012年9月至2020年2月需要ECMO支持的109例重度P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χ²检验或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实验室检查、ECMO前后临床资料及其相关支持措施,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09例接受ECMO支持的重度PARDS患儿入组本研究。死亡组54例,存活组55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在ECMO支持期间急性肾损伤(AKI)[48.1%(26/54)比21.8%(12/55),χ²=8.318,P=0.004]及凝血功能障碍[22.2%(12/54)比7.3%(4/55),χ²=4.862,P=0.027]发生率与肾替代治疗应用率[48.1%(26/54)比21.8%(12/55),χ²=9.694,P=0.008]均明显高于存活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AKI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是需要ECMO支持的重度PARDS患儿的独立死亡危险因素(HR=3.88,95%CI 1.04~14.52;HR=4.84,95%CI 1.21~19.46;均P<0.05)。结论PARDS在ECMO支持期间,发生AKI与需CRRT治疗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