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班队活动是小学教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和坚强意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定期开展班队活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学生在班队活动舞台上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为进一步提升班队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有必要将学生评价机制引入其中,鼓励学生自主改进活动模式,保证活动质量。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学生自评机制,构建小组互评机制以及将评价机制纳入班队活动组成之中等策略,以期为高效化的班队活动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可用参考。

  • 标签: 小学 班队活动 学生评价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童年创伤、同伴排斥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NSSI)行为的关系以及其对抑郁症青少年患者NSSI行为是否有预测价值。方法纳入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263例(伴NSSI组)和不伴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149例(不伴NSSI组)作为测试数据集(测试集);同时纳入伴NSSI抑郁症患者99例和不伴NSSI抑郁症患者62例作为验证数据集(验证集)。比较测试集2组儿童抑郁问卷(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童年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社会同伴排斥量表(Social Peer Rejection,SPR)评分;在测试集采用二元Logistic分层回归分析NSSI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判断诊断模型。在验证集应用诊断模型使用ROC曲线计算实际预测效果。结果伴NSSI组CDI、CTQ、SPR总分及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t=-10.04、-9.11、-5.30,均P<0.001)。CDI中低自尊因子分(OR=1.12,P=0.002)、CTQ中情感忽视因子分(OR=1.08,P=0.037)、SPR中侮辱因子分(OR=1.10,P=0.050)和躯体攻击因子分(OR=0.89,P=0.049)与NSSI行为显著相关,诊断模型良好(ROC曲线下面积=0.84,P<0.001)。在验证集模型具有显著预测效果(ROC曲线下面积=0.85,P<0.001)。结论童年情感忽视、被同伴侮辱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实施NSSI的影响因素,童年创伤与同伴排斥对诊断和预测青少年抑郁症NSSI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抑郁症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童年创伤 同伴排斥 临床预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国家规定的课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让辅导员很是头疼。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每周安排 1课时”,这个规定为少先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让少先队在学校中的存在与发展获得了课程体系和教育法规的保障。常态化的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就是能使每一位参与的少先队员受益,并且使他们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如何把少先队活动常态化,真正使每一位参与的少先队员受 益,笔者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四个可行性策略。

  • 标签: 少先队活动课 常态化 学科整合 重大事件活动
  • 简介:近年来,在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多元化格局下,已渐次形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蔚为壮观的态势。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场是对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原则的深度推进与实质性提升。其作为一种探索马克思哲学的新范式,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理论图景,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在价值观、批判对象、理论目的、真理观、哲学类型、理论与生活主体以及哲学的归宿等诸多方面所实现的一系列根本性转变,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质。

  • 标签: 马克思生活哲学 马克思哲学研究 出场 意义 回归生活世界 多元化格局
  • 简介:"总结范式"成为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学术取向,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深度自觉的前提。从方法论向度总结与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求解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原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内在环节。从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结范式"所实际承载的内容和显示的特征来看,笔者认为尚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都需要从方法论高度加以克服与超越。只有这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才能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之基础上,把握当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真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 标签: 总结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现实问题
  • 简介:马克思将哲学划分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两类,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走出了“思辨哲学”基地,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其哲学的理论视域,并以改变现实生活为价值旨归。文章首先在比较两类哲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立足点、本质内涵、价值立场以及理论逻辑路径和思维方式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扣住“现实生活”的理论特质;其次从四个层面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强调“生活”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据所在;最后强调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新形态的建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精神与价值原则,以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生活”为关键,方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 标签: 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 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