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早期方案用于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疗效。方法:本院80例就诊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脑梗塞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分成A、B两组,A组给予阿替普酶超早期治疗,B组采用常规抗治疗,对比疗效。结果:A组疗效97.50%高于B组85.00%,P<0.05;A组治疗6h、24h后,神经功能(Rankin)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治疗48h、3月后,睡眠质量量表(ESS)评分均高于B组,P<0.05;A组用药不良反应风险2.50%低于B组17.50%,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加用阿替普酶超早期治疗,可修复受损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睡眠状态,提升疗效,且用药不良反应风险低,安全高效。

  • 标签: 脑梗塞 超早期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血发生率、治疗成功效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3±5.4)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0.1±6.8)d;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为1.8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1.85%;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64.82%,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42.6%;对照组满意度为70.59%,观察组满意度为97.06%。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治疗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临床满意度。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在发电方面,风能资源因其绿色、可再生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着我国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风机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当中,塔筒与风机基础的连接方式也从原来的单一的基础环连接方式,发展到现在的预应力锚连接。同传统的基础环风机基础相比,预应力锚风机基础有不少的优势,文章通过对预应力锚风机基础的优化设计分析,希望可以为以后的风机基础设计有所帮助。

  • 标签: 预应力锚栓风机 基础优化 设计
  • 简介:摘要:在现阶段,有机水肥的使用是较为普遍,这是因为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对生态环境也不会造成破坏。对其加以使用可以使得光合作用进行增强,花、果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作物品质会明显提升,而且肥料也可得到充分利用。有机水肥的使用是非常便捷的,除了直接喷施外,还可与滴灌相结合,如此能够减少用水量,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会明显降低。本文主要从具体的案例出发,针对有机水肥的研制展开全面分析,以期使其应用价值大幅提升。

  • 标签: 有机水溶肥 环保型 研制
  • 简介:摘要脑卒中就是日常所说的“中风”和脑血管意外,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的损害。这种病症的发病较为突然,可以说是发病急,患者的病程较长,过程较为痛苦,此病症的致残率较高,并且复发性强,对患者的影响较为严重。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为糟糕,生命风险较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损害严重,并且并发症较多,为此对患者采取早期的治疗和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治疗 有效护理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护理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4.28%,对照组为7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患者的心理状态较为稳定,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措施实施,护患关系更好,对护理工作认可度较高,有利于保障护理质量,值得参考。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采用克霉唑阴道加氟康唑治疗并观察其效果。方法:观察患者为我科治疗的霉菌性阴道炎6例,起止时间为2019年6月--2021年6月,分组方法为根据患者入院号随机分成联合药物组与传统治疗组,两组治疗方法分别是克霉唑阴道加氟康唑治疗和单独采用克霉唑阴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复发率和有效率。结果:联合药物组和传统治疗组治疗复发率、有效率比较,联合药物组是7.89%、97.36%,传统治疗组是28.94%、81.57%,(x2=10.348,p=0.014),结果有差异。结论: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采用克霉唑阴道加氟康唑治疗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霉菌性阴道炎 克霉唑阴道栓 氟康唑
  • 简介:摘要我们自1998年至2009年4月间骨盆骨折患者487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护理角度进行了诸如院前处置、早期复苏、急救评估及各个时间段的护理要点等进行了阐述。我们认为,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皮肤黏膜、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及时纠正休克;同时注意观察腹部情况等;加强对患者出血情况及创口的判断;及早发现并发症,为骨盆骨折的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在急救时做到,急中求快、急而不乱,急中求稳、主次分明,先抢救患者的生命,再考虑功能恢复,根据患者情况,做好院前及院中急救,尽最大努力抢救患者生命,减少致残的发生率。

  • 标签: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早期肾功能损伤实施诊断时,采取尿微量蛋白指标与血清胱抑素C指标联合检验方案价值。方法:选取病发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共计40例,均为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依据合并疾病的不同予以分组,其中将合并高血压20例设为观察A组,合并糖尿病20例设为观察B组,同期对健康体检者20例资料予以收集,设为健康对照组,就不同组别尿微量蛋白指标、血清胱抑素C指标实施检测并对比。结果:观察A组和观察B组所抽取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肾功能损伤患者,其尿微量蛋白指标、血清胱抑素C指标检测值均无差异(P>0.05),但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早期肾功能损伤 尿微量蛋白指标 血清胱抑素C指标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集束化护理对食管癌术后吸入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后高危因素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至2017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后发生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的食管癌患者90例,术后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愿选择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集束化护理干预,利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食管癌术后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的预后高危因素,对比常规护理与早期集束化护理在食管癌术后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术后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氧合指数不足、呼吸频率快、手术方式为三切口、伴发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入住ICU的时间与使用呼吸机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根据食管癌术后吸入性肺炎合并ARDS的预后高危因素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集束化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入住ICU的时间与使用呼吸机的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常规护理 早期集束化护理 食管癌 吸入性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体感音乐干预结合早期康复运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在该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行ICU常规护理,常规组患者行单纯早期康复运动干预,联合组患者在早期康复运动干预基础上行体感音乐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肌力水平、生活能力、ICU-AW以及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结果联合组患者肌力降低程度显著轻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10d,联合组患者ICU-AW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且两组患者ICU-AW发生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体感音乐与早期康复运动联合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抑制肌力降低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同时,该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ICU-AW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促进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体感音乐 早期康复运动 机械通气 ICU获得性衰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患者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2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8例,女44例,年龄(65.77±4.23)岁,年龄范围为49~72岁。患者在治疗前均行CT检查及MRI检查,临床医师按照CT、MRI、CT联合MRI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决策,将定性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单独使用CT、单独使用MRI、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定性诊断的一致性,同时比较CT联合MRI诊断与分别单独使用CT或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874,P<0.05)。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一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568,P<0.05)。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明显高于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与CT联合MRI诊断的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明显高于CT、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联合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具有更加突出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早期诊断价值突出,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依据,可成为未来影像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 标签: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鼻咽癌 早期颅底骨侵犯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