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照射野及剂量选择,同时分析胸壁再复发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8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医科院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201例,患者术后均未行辅助放疗。胸壁复发后48例(73.6%)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55例(77.1%)患者接受放疗。无进展生存(PFS)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胸壁再复发的计算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和Gray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F&G回归法。结果复发后中位随访时间92.8个月,5年PFS率为23.2%,5年胸壁再复发率为35.7%。多因素分析显示联合手术+放疗和复发间隔时间>12个月患者有较低的胸壁再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48个月、联合局部+全身治疗及联合手术+放疗的患者有较高PFS率。155例患者ICWR后接受胸壁放疗,全胸壁照射+局部补量比全胸壁照射可以改善首次胸壁复发后的5年PFS率(34.0%∶15.4%,P=0.004)。胸壁放疗剂量(≤60 Gy∶>60 Gy)对胸壁再复发率及PFS率无明显影响(P>0.05)。53例未手术患者胸壁瘤床剂量≤60 Gy和>60 Gy的5年PFS率分别为9.1%和20.5%(P=0.061)。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局部放疗建议包括全胸壁照射+局部补量,复发灶剂量需加至60 Gy,对未行手术切除者需>60 Gy。ICWR患者仍有较高的胸壁再复发风险,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胸壁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20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92.8个月,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201例ICWR患者中,103例发生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5年sLRR率为49.1%;134例发生远处转移(DM),5年DM率为64.4%;103例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7.4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3.2%,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62.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52.1%。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HR=2.17,95% CI: 1.26~3.73)和局部治疗方式(HR=1.59, 95% CI: 1.05~2.40)是sLRR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0,95% CI: 1.03~2.48)是DM的独立影响因素,复发间隔时间(HR=1.99,95% CI: 1.30~3.04)、局部治疗方式(HR=1.99,95% CI: 1.43~2.76)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1.70,95% CI: 1.18~2.46)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9,95% CI: 1.02~2.81)、复发间隔时间(HR=1.85, 95% CI: 1.15~2.98)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2.48,95% CI: 1.56~3.96)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现代治疗背景下,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有较高的5年总生存率,但sLRR和DM风险依然较高。包含放疗、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可以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乳腺肿瘤 全乳房切除 复发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20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92.8个月,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201例ICWR患者中,103例发生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5年sLRR率为49.1%;134例发生远处转移(DM),5年DM率为64.4%;103例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7.4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3.2%,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62.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52.1%。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HR=2.17,95% CI: 1.26~3.73)和局部治疗方式(HR=1.59, 95% CI: 1.05~2.40)是sLRR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0,95% CI: 1.03~2.48)是DM的独立影响因素,复发间隔时间(HR=1.99,95% CI: 1.30~3.04)、局部治疗方式(HR=1.99,95% CI: 1.43~2.76)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1.70,95% CI: 1.18~2.46)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9,95% CI: 1.02~2.81)、复发间隔时间(HR=1.85, 95% CI: 1.15~2.98)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2.48,95% CI: 1.56~3.96)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现代治疗背景下,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有较高的5年总生存率,但sLRR和DM风险依然较高。包含放疗、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可以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乳腺肿瘤 全乳房切除 复发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全乳房切除术后单纯区域复发(RR)患者的预后,探讨放疗的价值和靶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8年间144例全乳房切除术后无辅助放疗、首次孤立性RR的乳腺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远处转移(DM)、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RR后中位随访82.5个月,全组患者5年sLRR、DM、PFS和OS分别为42.1%、71.9%、22.9%和62.6%。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是sLRR (P<0.001)和PFS (P=0.013)的独立影响因素。局部治疗时手术+放疗组的sLRR率最低(P<0.001)。手术+放疗组的5年原RR部位再次复发率最低(P<0.001)。做和不做胸壁放疗患者的5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12.1%和14.8%(P=0.873)。非锁骨上复发者,做和不做锁骨上放疗的5年锁骨上复发率分别为9.9%和23.8%(P=0.206)。非腋窝或内乳复发者,无论放疗与否,腋窝或内乳的5年复发率均<10%。结论单纯RR患者有较高的5年OS,推荐对复发部位行手术+放疗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不建议常规对所有患者行胸壁、腋窝或内乳的预防放疗。锁骨上预防性放疗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肿瘤复发,乳腺/放射疗法 再次局部区域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1-2N1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LRR)部位分布,探讨放疗的照射范围。方法1997年9月至2015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2472例改良根治术后T1-2N1女性乳腺癌患者,均未行新辅助治疗。1898例未行术后放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分析患者的局部和区域复发部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局部复发率和区域复发率计算,采用Log-Rank法对影响患者局部复发和区域复发的各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P值小于0.05的因素进行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1.3个月,164例(8.6%)患者发生局部和(或)区域复发。其中复发在锁骨上106例(65%),胸壁69例(42%),腋窝39例(24%),内乳19例(1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45岁)、肿瘤位置(其他象限/内象限)、T分期(T1/T2)、腋窝阳性淋巴结数(1个/2~3个)、激素受体(阳性/阴性)是局部复发和区域复发共同的影响因素。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1-2N1期患者的LRR部位主要是锁骨上,其次是胸壁,腋窝和内乳少见。影响局部和区域复发的高危因素基本相似,放疗患者建议照射锁骨上区和胸壁。

  • 标签: 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阳性淋巴结 局部区域复发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 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HL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同期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接受治疗的HL患者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影响HL患者无肿瘤进展生存(FFP)的因素。收集同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复发/难治HL(r/rHL)患者的治疗及生存数据,分析解救治疗的效果。结果共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764例HL患者,其中男424例,女340例,中位年龄30岁(14~83岁)。截至2022年2月26日,中位随访111个月(0.3~262.0个月),10年淋巴瘤特异性生存(LS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91.7%(95%CI:89.5%~93.9%)和87.1%(95%CI:84.5%~89.8%)。SEER数据库中HL患者10年LSS率和OS率分别为86.8%(95%CI:86.3%~87.2%)和79.0%(95%CI:78.5%~79.5%)。校正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HL患者10年LSS率及OS率均高于SEER数据库的患者(均P<0.001),校正后两组10年LSS率及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分期(早期预后不良型:HR=2.35,95%CI:1.13~4.89,P=0.023;进展期:HR=5.44,95%CI:2.62~11.30,P<0.001)和血清β2微球蛋白(HR=1.67,95%CI:1.08~2.58,P=0.021)是HL患者FFP的影响因素。116例r/rHL患者解救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37.9%(95%CI:29.6%~47.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15.0个月(95%CI:9.9~20.1个月),5年PFS率为29.9%(95%CI:20.9%~38.9%),5年OS率为62.9%(95%CI:54.1%~71.7%)。结论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HL患者预后良好,但复发或进展后治疗效果不理想。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标准治疗模式 生存 预后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前后MRI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7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具有放疗前、后MRI且接受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96例,均接受术前长程同步放化疗,放疗后6~13周接受根治性手术。对放化疗前4周内及之后4~8周的直肠MRI进行评价,并与3年无瘤生存(DFS)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全组患者T3、T4期者分别为80例(83%)、16例(17%),N0、N1-2期者分别为14例(15%)、82例(85%),直肠系膜筋膜受侵[MRF (+)]者69例(72%),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 (+)]者58例(60%)。全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中位剂量为50 Gy,均接受同步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率及N分期转阴率分别为24%和50%,MRF (+)率、EMVI (+)率分别降至37%(P<0.001)和27%(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化疗后MRI显示N分期、EMVI状态转变与患者3年DFS相关(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后MRI显示EMVI持续阳性、N1-N2期是DFS预后不良因素,提示改进治疗的必要性。

  • 标签: 直肠肿瘤/同步放化疗 磁共振成像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外转移性乳腺癌的放疗疗效,探讨全病变放疗意义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间接受放疗的85例颅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病变放疗36例,非全病变放疗49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6.7个月,2年局控(LC)、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率分别为77%、26%、77%。全病变放疗预后显著优于非全病变放疗,2年LC率分别为91%和67%(P=0.001),2年PFS率分别为47%和8%(P<0.001),2年OS率分别为84%和71%(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全病变放疗是LC、PFS、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接受放疗时是否仅有骨转移是LC的影响因素,激素受体状态是OS的影响因素。结论全病变放疗可以延长颅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仅有骨转移的患者接受放疗后LC更佳,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长期生存较差。

  • 标签: 颅外转移,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全病变 预后
  • 作者: 张晴晴 武云龙 李冬冬 申朔豪 房辉 朱玥璐 张海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青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于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41例。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分为青年组(51例)和中老年组(3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结果青年组中68.6%的患者在放疗结束后7周内接受根治性手术,高于中老年组(52.8%,P=0.047);青年组ypTNM分期为Ⅲ期患者的比例为51.0%,高于中老年组(34.1%,P=0.027);青年组ypN分期为ypN+期患者的比例为51.0%,高于中老年组(34.1%,P=0.047)。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疾病进展发生率分别为39.2%和25.1%,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5.3%和21.5%,青年组均高于中老年组(P值分别为0.049和0.044)。青年组患者疾病进展大多发生在术后前3年内,尤其在术后第2年,青年组患者的疾病进展发生率高于中老年组(分别为55.0%和26.5%,P=0.025)。青年组患者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3.7%和58.2%,中老年组患者分别为81.0%和7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青年组患者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4%和69.2%,中老年组患者分别为93.6%和8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青年组中,治疗反应分级(HR=4.804,95% CI为1.360~16.973)、清扫淋巴结总数(HR=4.336,95% CI为1.739~10.809)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清扫淋巴结总数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295,95% CI为1.076~10.091)。在中老年组中,治疗反应分级(HR=2.626, 95% CI为1.354~5.091)、ypTNM分期(Ⅲ期:HR=5.837,95% CI为2.968~11.479)、肿瘤距肛缘距离(HR=0.500,95% CI为0.308~0.812)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脉管瘤栓(HR=3.040,95% CI为1.368~6.753)、ypTNM分期(Ⅲ期:HR=16.322,95% CI为5.049~52.771)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辅助治疗后青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间隔时间更短,术后病理分期偏晚,预后更差,应加强其术后辅助治疗和随访监测。

  • 标签: 直肠肿瘤 青年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作者: 张晴晴 武云龙 李冬冬 申朔豪 房辉 朱玥璐 张海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青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后,于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41例。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分为青年组(51例)和中老年组(3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结果青年组中68.6%的患者在放疗结束后7周内接受根治性手术,高于中老年组(52.8%,P=0.047);青年组ypTNM分期为Ⅲ期患者的比例为51.0%,高于中老年组(34.1%,P=0.027);青年组ypN分期为ypN+期患者的比例为51.0%,高于中老年组(34.1%,P=0.047)。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疾病进展发生率分别为39.2%和25.1%,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5.3%和21.5%,青年组均高于中老年组(P值分别为0.049和0.044)。青年组患者疾病进展大多发生在术后前3年内,尤其在术后第2年,青年组患者的疾病进展发生率高于中老年组(分别为55.0%和26.5%,P=0.025)。青年组患者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3.7%和58.2%,中老年组患者分别为81.0%和7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青年组患者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4%和69.2%,中老年组患者分别为93.6%和8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青年组中,治疗反应分级(HR=4.804,95% CI为1.360~16.973)、清扫淋巴结总数(HR=4.336,95% CI为1.739~10.809)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清扫淋巴结总数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295,95% CI为1.076~10.091)。在中老年组中,治疗反应分级(HR=2.626, 95% CI为1.354~5.091)、ypTNM分期(Ⅲ期:HR=5.837,95% CI为2.968~11.479)、肿瘤距肛缘距离(HR=0.500,95% CI为0.308~0.812)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脉管瘤栓(HR=3.040,95% CI为1.368~6.753)、ypTNM分期(Ⅲ期:HR=16.322,95% CI为5.049~52.771)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辅助治疗后青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间隔时间更短,术后病理分期偏晚,预后更差,应加强其术后辅助治疗和随访监测。

  • 标签: 直肠肿瘤 青年 新辅助同步放化疗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辅助直肠(NAR)评分和降期深度评分(DDS)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疗效的预测。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医科院肿瘤医院初治的局部晚期(T3-T4和/或N1-N2M0期)、具有疗前MRI资料、接受术前长程同期放化疗(CRT)+TME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200例资料。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45~50Gy,同期予以卡培他滨化疗。比较DDS、NAR评分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DF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进行DFS预测能力评估。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10.6~54.0个月)。DDS≤0者3年DFS率为56.4%,>0者为83.0%(P=0.002)。NAR评分≤8者3年DFS率为90.1%,8~16者和>16者分别为73.8%和53.6%(P=0.000)。全组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83和0.756(P=0.037);yp0-Ⅰ期(72例)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62和0.569(P=0.032)。结论局部晚期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患者中高DDS或低NAR评分提示预后良好。两种评分模式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上NAR评分显著好于DDS,但在降期为yp0-Ⅰ期患者中DDS显著优于NAR评分。

  • 标签: 直肠肿瘤/同期放化疗法 直肠肿瘤/外科学 新辅助直肠评分 降期深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4期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加量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6年收治的148例T4期、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胸壁放疗加量组57例,不加量组91例。放疗采用常规+胸壁电子线、三维适形+胸壁电子线、调强放疗+胸壁电子线照射,加量组EQD2>50Gy。全组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7.2个月,5年胸壁复发(CWR)、局部区域复发(LRR)、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分别为9.9%、16.2%、58.0%、71.4%。胸壁放疗加量和不加量的5年CWR、LRR、DFS、OS率分别为14%和7%、18%和15%、57%和58%、82%和6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胸壁加量与否对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45例复发高危组患者中放疗加量组似乎有较高的OS率(P=0.058)、DFS率(P=0.084)和较低的LRR率(P=0.059)。结论T4期乳腺癌患者异质性较强,胸壁放疗加量对全组患者无明显获益。对于有脉管瘤栓阳性、pN2-N3、激素受体阴性中2~3个高危因素患者胸壁放疗加量有改善疗效趋势。

  • 标签: 乳腺肿瘤/术后放射疗法 加量放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根治术后pT1-2N1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LRR)部位及放疗对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国12家医院符合条件的5442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放疗和未放疗患者的LRR部位及不同部位放疗对复发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LRR率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全组中位随访63.8个月,395例患者出现LRR。无论辅助放疗与否和不同分子分型,胸壁和锁骨上区均为最常见的LRR部位。全组胸壁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2.5%和3.8%(P=0.003);锁骨上区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1.3%和4.1%(P<0.001);腋窝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无腋窝复发率分别为0.8%和1.5%(HR=0.31,95%CI为0.04~2.23,P=0.219);内乳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无内乳复发率分别为0.8%和1.5%(HR=0.45,95%CI为0.11~1.90,P=0.268)。结论改良根治术后pT1-2N1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LRR部位是胸壁和锁骨上区,不受辅助放疗与否和分子分型的影响。胸壁和锁骨上区放疗显著降低相应部位的复发风险,而腋窝和内乳放疗未降低相应部位的复发风险。

  • 标签: 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 乳腺肿瘤/术后放疗 局部区域复发 阳性淋巴结
  • 作者: 李冬冬 张晴晴 武云龙 申朔豪 房辉 朱玥璐 张海增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18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北京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性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病理完全缓解和近似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1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93例、女49例,年龄24~81岁,中位无病生存期53.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55.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状态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与患者无病生存期有关联;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患者总生存期有关联。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3 cm(HR=4.406,95%CI:1.619~12.006)、淋巴结转移状态阳性(HR=4.102,95%CI:1.461~11.513)以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4 cm(HR=18.171,95%CI:2.357~140.073)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短;术后瘢痕/病灶最大直径>3 cm(HR=8.573,95%CI:1.630~45.099)和淋巴结转移状态阳性(HR=4.721,95%CI:1.068~20.860)患者总生存期短。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及近似完全缓解患者总体预后较好;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淋巴结转移状态及瘢痕/病灶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 标签: 直肠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