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作者: 冀然 张泽 王文平 张琼 吕艳玲 江旭品 滕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烧伤外科 400016,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江旭品现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和小鼠表皮细胞运动性及CD9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及分离自16只1~3 d龄雌雄不拘BALB/c小鼠的原代表皮细胞进行实验。将HaCaT细胞分为200 mV/mm电场强度处理3 h的加电组和模拟处理的假电组,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细胞迁移(运动方向、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加电组样本数为46、假电组样本数为34)及排列,免疫荧光法检测CD9蛋白的分布及表达。将HaCaT细胞与小鼠表皮细胞均分为假电组(模拟处理)和进行相应电场强度处理3 h的50 mV/mm组、100 mV/mm组、200 mV/mm组、400 mV/mm组,将HaCaT细胞与小鼠表皮细胞均分为未行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和用200 mV/mm电场强度分别处理相应时间点的1 h组、3 h组、6 h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LSD检验。结果处理3 h内,加电组HaCaT细胞明显趋向负极移动,假电组HaCaT细胞围绕原点随机运动;与假电组比较,加电组HaCaT细胞方向性显著增强,位移速度、轨迹速度显著加快(Z=-3.975、-6.052、-6.299,P<0.01)。处理3 h后,加电组HaCaT细胞长轴与电场方向垂直,假电组HaCaT细胞呈任意取向排列。处理3 h后,加电组HaCaT细胞CD9蛋白(均位于细胞膜上)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假电组(t=4.527,P<0.01)。处理3 h后,假电组、50 mV/mm组、100 mV/mm组、200 mV/mm组、400 mV/mm组HaCaT细胞、小鼠表皮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32±0.021、0.283±0.032、0.254±0.020、0.231±0.041、0.212±0.031与0.565±0.021、0.453±0.022、0.389±0.020、0.338±0.021、0.233±0.011。对于2种细胞而言,与假电组比较,电场处理4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50 mV/mm组比较,另外3个电场强度处理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100 mV/mm组比较,200 mV/mm组、400 mV/mm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200 mV/mm组比较,400 mV/mm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1 h组、3 h组、6 h组HaCaT细胞、小鼠表皮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62±0.031、0.784±0.020、0.531±0.021、0.409±0.011与0.963±0.031、0.872±0.031、0.778±0.040、0.591±0.041。对于2种细胞而言,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 h组、3 h组、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1 h组比较,3 h组、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3 h组比,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使HaCaT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和排列,可下调HaCaT细胞和小鼠表皮细胞中CD9的表达,且呈电场强度与处理时间依赖性。

  • 标签: 细胞运动 生物强度电场 表皮细胞 CD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方向性迁移及微管乙酰化水平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临床创面修复提供分子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aCaT细胞,分为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3 h的模拟电场组和用强度200 mV/mm电场处理3 h的电场处理组(处理方法下同,样本数分别为54、52),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处理3 h内细胞运动的方向并计算细胞运动的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及运动方向性cosθ。取2批HaCaT细胞,分为模拟电场组和用强度200 mV/mm的电场处理相应时间的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2 h组、电场处理3 h组及模拟电场组和用相应强度的电场处理3 h的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样本数均为3)。取HaCaT细胞,分为模拟电场组和电场处理组,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及定位(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校正、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处理3 h内,与模拟电场组相比,电场处理组细胞有明显定向迁移的趋势,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均明显加快(Z值分别为-8.53、-2.05,P<0.05或P<0.01),方向性明显增强(Z=-8.65,P<0.01)。与模拟电场组(0.80±0.14)比较,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2 h组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1.50±0.08、1.89±0.06)均无明显变化(P>0.05),电场处理3 h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3.37±0.36)明显增高(Z=-3.06,P<0.05)。处理3 h,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63±0.05、2.24±0.08、2.00±0.13,均较模拟电场组的0.95±0.27明显增高(P<0.01);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均较100 mV/mm电场组明显增高(P<0.01);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较200 mV/mm电场组明显降低(P<0.05)。处理3 h,电场处理组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分布较模拟电场组更具有方向性,电场处理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量较模拟电场组明显增高(t=5.78,P<0.01)。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促进HaCaT细胞定向迁移,在200 mV/mm电场强度下处理3 h可明显促进微管乙酰化水平。

  • 标签: 皮肤 细胞运动 微管蛋白 乙酰化作用 生物强度电场 表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假性蛋白激酶毛球族同源蛋白3(TRB3)在肝癌(HCC)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TRB3的表达;体外检测肝癌细胞系HepG2和Huh7细胞中TRB3的表达,同时设计小干扰RNA靶向抑制TRB3后:CCK8、EdU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Transwell评估迁移能力;同时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迁移相关蛋白和AKT磷酸化活性的变化。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TRB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与癌旁正常肝组织相比,其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78±0.12和0.29±0.09,P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干扰RNA抑制TRB3后,CCK8、EdU检测发现HepG2和Huh7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减弱(P值均< 0.05);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HepG2和Huh7细胞的凋亡比例显著增加(P值均< 0.01);Western blot检测也发现凋亡调控蛋白BAX和Bim表达亦显著增加(P值均< 0.01);Transwell结果显示HepG2和Huh7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P值均< 0.05),迁移调控蛋白MMP4和MMP9的表达亦显著下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KT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结论TRB3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活性,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TRB3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肝癌的靶向位点。

  • 标签: 肝细胞癌 增殖 凋亡 迁移 毛球族同源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转化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SF,分为经200 mV/mm电场处理6 h的200 mV/mm电场组和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6 h的模拟电场组,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细胞形态和排列变化;记录处理0、6 h细胞数,并计算细胞数变化率;观察并计算3 h内细胞运动方向、位移速度、轨迹速度(以上实验模拟电场组样本数为34、200 mV/mm电场组样本数为30);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处理3 h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取HSF分为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3 h的模拟电场组和经相应强度电场处理3 h的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另取HSF分为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6 h的模拟电场组和经200 mV/mm电场处理相应时间的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LSD检验。结果处理6 h,与模拟电场组相比,200 mV/mm电场组细胞形态拉长,并产生局部粘连;模拟电场组细胞任意排列,200 mV/mm电场组细胞呈有规律的纵向排列;2组细胞数变化率相近(P>0.05)。处理3 h内,200 mV/mm电场组细胞有明显的向正极运动趋势,模拟电场组细胞绕原点运动;与模拟电场组比较,200 mV/mm电场组细胞位移速度和轨迹速度均明显加快(Z值分别为-5.33、-5.41,P<0.01),方向性显著增强(Z=-4.39,P<0.01)。处理3 h,200 mV/mm电场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较模拟电场组明显增加(t=-9.81,P<0.01)。处理3 h,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分别为1.195±0.057、1.606±0.041、1.616±0.039,均明显多于模拟电场组的0.649±0.028(P<0.01)。与100 mV/mm电场组比较,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分别为0.730±0.032、1.561±0.031、1.553±0.045,均明显多于模拟电场组的0.464±0.020(P<0.01);与电场处理1 h组比较,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细胞α-SMA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处理3 h,与模拟电场组比较,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100 mV/mm电场组比较,200 mV/mm电场组、400 mV/mm电场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200 mV/mm电场组比较,400 mV/mm电场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拟电场组比较,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与电场处理1 h组比较,电场处理3 h组、电场处理6 h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电场处理3 h组比较,电场处理6 h组细胞PCNA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诱导HSF迁移、促进Fb向肌Fb转化,且转化有一定的时间及电场强度依赖性。

  • 标签: 皮肤 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转化 生物强度电场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Cullin1基因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参与肿瘤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胃癌根治术12例患者离体标本癌及癌旁组织,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12例胃癌与配对癌旁组织中Cul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合成抑制内源性Cullin1表达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胃癌细胞为实验组,非特异性siRNA转染(NS-siRNA)为对照组;用噻唑蓝(MTT)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应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锌指转录因子(Snai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胃癌组织中Cull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4.19±0.50比1.19±0.28,t=-0.583,P<0.05;0.99±0.07比0.40±0.11,t=16.102,P<0.05)。MTT显示转染细胞48 h后,Cullin1-siRNA组细胞活性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0.55±0.06比1.16±0.10,t=1.061,P<0.05;0.55±0.06比1.22±0.10,t=13.963,P<0.05)。Cullin1-siRNA转染后细胞的侵袭能力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39.17±2.23比83.67±5.79,F=720.65,P<0.05;39.17±2.23比88.00±4.29,F=115.34,P<0.05);Cullin1-siRNA组细胞迁移能力低于NS-siRNA组和空白组[(0.50±0.09) mm比(0.91±0.05) mm,t=-10.064,P<0.05;(0.50±0.09) mm比(0.89±0.07) mm,t=-8.369,P<0.05]。Cullin1-siRNA转染后SGC7901细胞后EMT相关基因N-cadherin、Snail、MMP-9表达均低于空白组表达(1.04±0.05比0.55±0.04,t=10.845,P<0.05;1.05±0.07比0.44±0.04,t=10.493,P<0.05;1.04±0.05比0.37±0.03,t=15.882,P<0.05)。结论Cullin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部分EMT基因而促进了胃癌侵袭转移。

  • 标签: 胃癌 Cullin1 基因干扰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气细颗粒物(PM2.5)影响巨核细胞成熟以及分化为血小板的关键毒性组分。方法将PM2.5有机组分(O-PM2.5)、金属组分(M-PM2.5)和水溶性组分(WS-PM2.5)使用实际大气环境占比浓度和各组分相同浓度两种暴露浓度处理人巨核细胞。采用CCK-8实验检测巨核细胞存活,利用CellTiter-Blue、明场形态观察、流式细胞术、麦胚凝集素(WGA)染色等方法评价巨核细胞形态大小、DNA倍体化、分化表面因子表达和血小板生成等巨核细胞成熟及分化的关键指标。结果PM2.5金属组分和有机组分处理巨核细胞后,细胞出现生长滞后,同时伴随着细胞体积增大、DNA倍体化发生、髓系特异性分子CD33表达减少以及巨核细胞成熟相关抗原CD41a表达增加。WGA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M2.5金属组分和有机组分暴露组细胞形成的芽状突起增多。水溶性组分对巨噬细胞成熟分化过程无影响。结论PM2.5金属组分和有机组分为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分化的关键毒性组分。

  • 标签: 颗粒物 巨核细胞 血小板 细颗粒物 毒性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经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序贯外科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接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序贯外科手术的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入组79例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10例,年龄(53.0±10.9)岁。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初诊时有7例(8.9%)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b、Ⅱa、Ⅱb期因肿瘤破裂或剩余功能性肝体积不足行免疫联合靶向治疗,38例(48.1%)CNLC Ⅲa期,34例(43.0%)CNLC Ⅲb期。79例患者接受了3~20个周期(中位数5个周期)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并序贯根治性外科手术。根据改良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前后),肿瘤达到完全缓解12例(15.2%)、部分缓解50例(63.3%)、疾病稳定15例(19.0%)、疾病进展2例(2.5%)。79例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1%、83.5%、76.6%,术后1、2、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2.1%、52.9%、34.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HR=2.816,95%CI:1.232~6.432,P=0.014)、病理残留肿瘤比例高(HR=1.015,95%CI:1.004~1.026,P=0.006)的患者有更高的术后复发风险,病理残留肿瘤比例高(HR=1.028,95%CI:1.007~1.049,P=0.007)、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HR=4.099,95%CI:1.193~14.076,P=0.025)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结论免疫联合靶向序贯外科手术方案治疗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可带来远期生存获益,术前甲胎蛋白升高、病理残留肿瘤比例高是患者无复发生存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转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AATDs)治疗后行序贯外科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序贯外科手术的41例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7例,年龄(51.8±10.7)岁。分析患者临床特点、转化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预后。结果转化治疗前有5例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b期,4例CNLC-Ⅱ期,28例CNLC-Ⅲa期,4例CNLC-Ⅲb期。其中28例患者存在门静脉癌栓,4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转化治疗前所有患者肿瘤长径(9.16±4.43)cm,转化治疗后(肝切除前末次评估)肿瘤长径(6.49±4.69)cm。41例患者接受了3~15个周期(中位数5个周期)转化治疗后经改良的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5例、疾病稳定6例、疾病进展5例。21例(51.2%)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予以对症治疗或短暂停药后均有所缓解。41例患者均转化治疗成功行肝切除。术后发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9例(22.0%)。41例患者确诊后6个月、1年及2年累积生存率为100.0%、92.6%与64.7%。手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累积生存率为95.1%、74.7%与60.8%,手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8%、56.7%和48.6%。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后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靶向治疗 转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