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持续增长,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迎来崭新的综合发展局面。城市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在科研技术突飞猛进下,房屋建筑搞工程也在良好发展,使其竞争越发激烈。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质量管控是房屋工程实现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直接关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考察,侧重探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对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有了更高要求,节能环保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对于新型环保民用建筑材料进行应用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能够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保护环境,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了新型环保民用建筑特征,并探究了新型环保民用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 标签: 新型环保民用建筑材料 土木工程 施工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18只健康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D大鼠(7~8周龄,250 g左右)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I)、IL-22预处理组(IL-22+IRI)。构建70%大鼠肝脏IRI模型,IL-22+IRI组术前1 h腹腔注射重组IL-22(50 mg/kg),Sham组、IRI组术前1 h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缺血1 h再灌注6 h后取血及肝脏组织检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和IL-22+IRI组血清AST[(1 923.50±92.63)U/L、(1 004.25±65.05)U/L)]和ALT[(1 172.51±180.31)U/L、(583.50±164.75)U/L)]水平升高(AST:F=293.62;ALT:F=30.33),肝组织MDA[(1.72±0.12)μmol/mg、(0.98±0.05)μmol/mg)]水平较Sham组(0.58±0.14)μmol/mg升高(F=186.73),p-STAT3、Nrf2、HO-1表达增加,IRI组SOD水平(28.51±3.85)U/mg较Sham组(70.25±5.64)U/mg降低(F=20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RI组相比,IL-22+IRI组大鼠血清AST和ALT水平下降,肝组织SOD活性增加,MDA水平下降,p-STAT3、Nrf2、HO-1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22可减轻大鼠肝脏IRI,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TAT3以及Nrf2/HO-1信号通路和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WR)对1岁以内儿童全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岁以内首次行全肝移植140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GRWR值分为三组:低GRWR组(GRWR<2.5%,48例);中GRWR组(2.5%≤GRWR<5%,73例);高GRWR组(GRWR≥5%,19例)。比较三组儿童受者的基本情况,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0例儿童受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78例;年龄(7.34±1.81)个月;体重(6.81±1.09)kg;GRWR为3.27%(1.33%~8.12%)。三组间GRWR越高,其供者的年龄、体重、移植物重量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GRWR组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较中GRWR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GRWR组受者术后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31.3%)大于中GRWR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综合征4例,均发生在低GRWR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GRWR组儿童受者术后随访时间为(50.7±23.4)个月,移植物术后3个月、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9.6%、91.8%、100%;87.5%、87.7%、100%;87.5%、87.7%、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者术后3个月、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93.8%、91.8%、100%;91.7%、87.7%、100%;91.7%、87.7%、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儿童活体肝移植不同,GRWR≥5%并不影响儿童全肝移植术后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GRWR<2.5%会增加受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小肝综合征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移植 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 肝动脉血栓形成 小肝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肝移植术后停用免疫抑制的可行性,探究影响患儿免疫耐受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手术且术后进行免疫抑制剂撤除的14例患儿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32±4.65) kg/m2;受者移植时患儿年龄范围为0.58~0.71岁,中位年龄为0.58岁;纳入研究时患儿年龄范围为2.65~4.52岁,中位年龄为3.75岁;移植术后至纳入研究时间间隔为(3.08± 1.10)年。供者中,男6例,女8例,供者年龄为(22.84±13.93)岁。14例患儿的移植病因均为胆道闭锁,10例为活体肝移植,4例为尸体肝移植。参与撤除免疫抑制剂临床研究的患儿中,4例为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 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而撤除免疫抑制剂。所有患儿移植术后进行免疫治疗,>6岁的患儿采用激素+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 )+吗替麦考酚酯三联用药方案,≤6岁的患儿采用激素+FK506二联用药方案。14例患儿中,10例按撤除方案撤除免疫抑制剂,4例PTLD患儿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症状单独进行免疫抑制减停治疗。所有患儿定期检测肝功能,并于纳入研究时、纳入研究1年和2年时进行程序性肝活检,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并通过Banff标准和Ishak评分系统评估患儿肝脏急性排斥反应和纤维化程度。结果14例患儿中5例成功停用免疫抑制剂,实现免疫耐受;9例患儿免疫不耐受,其中3例在随访过程中肝功能正常,程序性活检时肝脏病理结果考虑为排斥反应;其余6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此6例患儿恢复免疫抑制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免疫不耐受的患儿相比,免疫耐受的患儿在移植时年龄较小,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0.58岁,范围为0.50~0.58岁,免疫不耐受的患儿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0.67岁,范围为0.58~2.0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Z=-2.51);免疫耐受的患儿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水平较免疫不耐受患儿低,免疫耐受患儿移植时的DBIL中位值为2.47 μmol/L,范围为2.23~2.53 μmol/L,免疫不耐受患儿移植时的DBIL中位值为2.63 μmol/L,范围为2.52~2.99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Z=-2.87 )。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出现免疫耐受的比例较高,患儿年龄、DBIL水平影响患儿免疫耐受。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抑制剂 免疫耐受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乔木是园林中一类典型的绿色植物,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对象。从栽植与养护两个方面,对园林景观的技术与管理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些优化设计方案,为园林绿化施工提供借鉴。

  • 标签: 园林绿化施工 乔木栽植 养护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CDC 20)的表达及临床预后价值。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肝癌转录组和临床数据,使用R和Per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整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基因CDC20的差异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方法分析基因CDC20的调控网络,探究潜在机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基因CDC20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5.25(2.19,13.59)比0.21 (0.14,0.37),Z=-11.0,P<0.01],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1);CDC20表达量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G1/G2/G3/G4分别为2.43(0.89,9.39)比4.51(1.53,10.55)比8.79(3.85,19.08)比15.12(4.42,25.10),Z=-2.69,P<0.01)、临床分期(Ⅰ+Ⅱ/Ⅲ+Ⅳ为4.70(2.16,10.57)比8.54(3.04,19.97),Z=-2.78,P<0.01)以及TNM分期中的T分期(T1/T2/T3/T4为3.95(1.57,9.13)比7.77(3.05,16.05)比8.54(1.86,20.79)比12.36(4.34,27.70),Z=-3.98,P<0.01)成正相关;GSEA分析提示,CDC20参与了细胞周期、DNA复制、肿瘤、泛素介导蛋白水解作用、Notch等信号通路;基因CDC20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子,可用于肝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结论CDC20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其可能通过p21蛋白泛素化降解和Notch信号通路在肝癌中发挥促癌作用。

  • 标签: 肝癌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 癌症基因组图谱 预后 基因集富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肝移植术后5年发生纤维化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完成儿童肝移植498例,其中94例于术后4~6年行肝穿刺活检。根据术后肝活检的结果将受者分为纤维化组和非纤维化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纤维化临床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预测值。绘制联合预测因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预测纤维化发生的准确性。结果94例儿童受者中有54例(57.5%)出现肝纤维化。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受者在冷缺血时间(Z=-2.094)、热缺血时间(Z=-2.421)、药物性肝损伤(χ2=7.389)、胆道狭窄(χ2=4.560)、肝动脉血栓、排斥反应(χ2=6.955)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冷缺血时间(OR=1.003, 95%CI:1.000~1.006)、药物性肝损伤(OR=6.493, 95%CI:1.615~26.101)、胆道狭窄(OR=6.451,95%CI:1.205~33.295)和排斥反应(OR=2.735,95%CI:1.057~7.077)是肝移植术后发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6(95%CI:0.691~0.881),临界值为0.311,灵敏度为90.70%,特异度为60.00%,且联合预测因子的诊断价值与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单独诊断的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5年肝纤维化的发生率为57.5%,冷缺血时间、胆道狭窄、排斥反应和药物性肝损伤是儿童肝移植术后5年发生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因子对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纤维化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肝纤维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临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因素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占约25%。关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多集中于斑块破裂方面,目前研究结论尚不充足,本研究就颈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主要机制——炎症反应进一步研究讨论。本研究在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斑块模型构建成功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其可充分诱导小鼠脾脏组织中的调节性T细胞分化,抑制全身及局部粥样斑块中的炎症反应,促进抗炎因子分泌以及抑制斑块中促进斑块破裂的蛋白分泌,对斑块的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们采用光电容积描记(PPG)技术和彩色超声分别对134例下肢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了术前和术后的检测,结果表明PPG在诊断下肢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疾病和评价疾病手术效果方面与彩超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PG具有无创、操作简便、费用低、可重复性高的优点,可作为下肢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初步筛查、手术疗效评估、术后复查的一种有效检查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调节的巨噬细胞极化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只6~8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n=10)和TGF-β1干预组(n=10)。高脂喂养6周后,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行串联结扎构造颈动脉易损斑块模型。继续高脂喂养5周后,两组小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TGF-β1腹腔注射,每只均注射50 μg/kg,1次/d,连续注射2周。检测两组小鼠实验前后的体重;2周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液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取右侧颈总动脉,对颈动脉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斑块的病理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斑块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露醇受体(CD206)进行染色;用免疫双荧光染色法标记斑块中的MI和M2型巨噬细胞。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后生理盐水组小鼠体重为(29.720±1.946) g,TGF-β1干预组为(30.890±1.265) g,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1,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TC含量为(27.420±6.704) mmol/L,TGF-β1干预组为(24.260±1.468)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6,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LDL含量为(2.560±0.227) mg/L,TGF-β1干预组为(2.660±0.367) mg/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2,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IL-10含量为(11.230±2.744) ng/L,TGF-β1干预组为(27.980±18.330) 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4,P<0.05);生理盐水组斑块面积占管腔面积百分比为(81.280±17.780)%,TGF-β1干预组为(50.160±26.1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8,P<0.05);生理盐水组M1型巨噬细胞数目为(46.390±15.010)个,TGF-β1干预组为(28.330±9.041)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0,P<0.05);生理盐水组M2型巨噬细胞数目为(11.060±1.913)个,TGF-β1干预组为(27.730±11.860)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2,P<0.05);生理盐水组TNF-α吸光度值为39.360±20.470,TGF-β1干预组为18.570±3.2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5);生理盐水组CD206吸光度值为5.060±2.621,TGF-β1干预组为10.900±4.5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6,P<0.05)。结论TGF-β1通过调节小鼠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对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巨噬细胞极化 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靶向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下游β-连环蛋白(β-catenin)/T细胞因子(TCF)与β-catenin/叉头框蛋白O1(FOXO1)信号的竞争抑制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CEA术后斑块组织(n=21),对斑块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对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分析;ApoE-/-小鼠(T、TI、I、N 4组,n=12)制作颈动脉狭窄模型,设T组TGF-β1(每天50 μg/kg)+生理盐水(5 mg/kg);TI组TGF-β1(50 μg/kg)+ICG-001(5 mg/kg);I组生理盐水(50 μg/kg)+ICG-001(5 mg/kg);N组生理盐水(5.05 mg/kg)并每天相应处理连续2周,取颈动脉组织,对各组织行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用IHC染色及半定量评估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组和TI组易损斑块率分别为60.00%、33.33%,均较N组的72.73%低;VE-Cadherin在T组与N组表达分别为0.156±0.007、0.19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5,P<0.05),与TI组表达(0.133±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68,P<0.05);CD31在TI组和T组表达分别为0.119±0.004、0.136±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1,P<0.05)。IHC切片可见稳定斑块中CD31、VE-Cadherin标记含量低,且TI组含量低于其他各组。结论特异性阻断TGF-β下游的β-catenin/TCF可反向增强β-catenin/FoxO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进而有利于稳定斑块。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转化生长因子-β 新生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