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渤海国的民族源流问题,拥有部分渤海故地的中国、朝鲜、俄罗斯,以及没有领土关系的韩国、日本,都主张各异。大体而言:中国方面强调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国家,其性质是唐朝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朝鲜和韩国则主张渤海国是高句丽人建立的国家,并与新罗并为"南北国"而相互对峙;日本则上述两种观点并存,以二战结束为节点,战前主要认同"靺鞨说",而战后主要认同"高句丽说";俄罗斯(包括苏联)则宣称渤海国乃是远东地区的各种族群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强调其独立性,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政权。

  • 标签: 渤海民族 民族源流 中国 韩国 朝鲜 日本
  • 简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迄今所见最为完整的高句丽王号,通过对其分析可知,至迟到广开土王时期,高句丽已经形成自身独特的王号命名方式。与中原王朝帝号大体是由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等构成相类似,高句丽王号基本是由“国家代称”+“谥号”+“王名”+“官号”四部分构成。借此可以类推出其他高句丽王号,尤其是广开土王之后的历代王号的全貌。另外,由《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可知,高句丽史上所谓“好太(大)王”者最少有四位,甚或自广开土王起皆谓“好太王”。而“国冈上”“平(阳)冈上”并非指代葬地,乃是高句丽国家的一种汉译专属代称,本意为“以都城‘国内城(平壤)’为中心的国家”。

  • 标签: 高句丽 王号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故国 冈上
  • 简介:通过考古发现,可以洞悉高句丽墓葬形制和陪葬习俗,但是对于高句丽葬俗却必须配合文献材料,方能做全面了解。在《三国史记》的记载中可以发现,高句丽人有着将死者就地安葬于死亡之处的独特习俗,尽管不能确定这种习俗是否延续于整个高句丽历史,但在其前期是的确存在的。此时,高句丽人虽有嫁娶之时"便稍作送终之衣"的"厚葬"传统,但并不代表其人在世之际便开始营建自己的墓冢。高句丽人有停丧传统,实则是在等待自己墓冢的修造,盖因其人是在死亡之地修墓安葬的缘故。

  • 标签: 高句丽 葬地 葬俗 《三国史记》
  • 简介:围绕高句丽史上“太祖大王”“次大王”“新大王”迥异于其他诸王王号的讨论,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勘合中国正史与《三国史记》可知,太祖大王在位下限当以《后汉书》所记“建光元年(121)”为准,遂成确为其子,在位时间达二十年所记不误,只是时限大体为建光二年(122)至汉安元年(142),伯固为遂成之弟,继位于汉安元年(142),直至约东汉初平二年(191)卒.据此可断,其三王寿命大体当为76岁、76岁和77岁,虽并未像《三国史记》中所载太祖大王寿119岁那般夸张,但在古代,尤其是帝王之中七十六七岁已属高寿.因此,其“太祖”“国祖”之号实为颂其寿绵之意,“次大王”“新大王”之意亦同.

  • 标签: 高句丽 太祖大王 次大王 新大王 王号
  • 简介:张芳所著《〈魏书·高句丽传〉研究》是当前学界以《魏书》为研究基础,以《高句丽传》为研究对象的上乘佳作。这种扎实的文献史学研究方法,对于推动高句丽学的发展和进步意义重大。

  • 标签: 魏书 高句丽 张芳
  • 简介:金代历史上有几个非常显赫的渤海世族,或多人身居朝廷要职,或为金皇室外戚,或为历史文化名人,代表世族便有大D家族、张浩家族、李石家族、王庭筠家族以及几位高氏家族等。这些渤海世族皆为辽初迁徙至东京道地区的渤海贵族和右姓移民的后裔,在辽末投附于金,为金朝国家和制度的建立完善贡献卓著,所以没有被迁往中原地区。这些世族基本仍居住在辽东地区内,形成了以辽阳、澄州及辰州为中心的渤海世族集团,是渤海移民后裔在金代以族群形式聚居的最后组织。与辽代皇室一样,金代中前期的皇室依然保持着与渤海移民上层的联姻传统,这种姻亲关系既有助于笼络渤海名门望族,又可以安抚渤海底层民众,有利于其统治,是辽金统治者惯用的手段。

  • 标签: 金朝 渤海人 世家
  • 简介:高句丽王位传承方式分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伯)侄相继三种方式。不同的传位方式,则代表了该时期高句丽政治的稳定情况。高句丽自初创伊始便建立了太子制度,只是该制度在早期一直未能有效执行,直至东川王始才得以贯彻。太子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样侧面反映了高句丽政局的稳定情况。

  • 标签: 高句丽 王位传承 太子制度
  • 简介:辽代的"兀惹部"实为原渤海国时期右姓乌氏之本部,历史上的定安国原本为南海府烈氏烈万华所建,在辽景宗保宁七年(975)扶余府燕颇起义的当年,已然被辽所灭,所以后来的乌氏定安国为兀惹乌玄明所续建,而"兀惹城"即为乌舍城,亦即受宋册封为"乌舍城浮渝府渤海琰府王"的燕颇所踞之地,其他零散兀惹部的统帅则是史籍中所见的乌昭度(乌昭庆)。辽代的兀惹诸部便是由这三股势力,即兀惹乌昭度、兀惹城燕颇以及乌氏定安国构成。

  • 标签: 兀惹 兀惹城 乌舍 定安国 燕颇
  • 简介:高句丽(BC37-AD668年)王系问题是高句丽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界通常认为在高句丽705年的历史中,计有28代王,但对其王系世次、血亲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认识却长期存在不同见解。中国《三国志》等正史俱有高句丽王的相关信息,但不够完整;朝鲜半岛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完整的高句丽王系,然而存在多处与中国正史记述相悖的问题。国内的高句丽研究起步较晚,且着重于族源、社会性质、文化属性、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以及对好太王碑等金石文献的相关研究,而对高句丽王系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在相关领域中个别触及了关于高句丽王系的研究,但还都仅限于个案分析,以及在考证其他历史问题时对王系的旁涉,还未有系统研究高句丽整体王系问题的著作问世,零散且篇幅有限的关于王系研究的论文尚不足以全面解析高句丽王系世次等问题。

  • 标签: 高句丽 王系 中国 日本 韩国 朝鲜
  • 简介:早期高句丽族的主源是高夷,而夫余与貊人皆是其重要族源。随着高句丽建国后的不断地扩张和发展,融入高句丽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也不在少数,其中尤其汉族的流入,不仅数量多,而且,在高句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高句丽族 汉族 玄菟郡 国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