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声像图结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诊断和鉴别大涎腺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69例大涎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21例,年龄12~78(54.3±9.6)岁。患者肿瘤术前未做任何治疗,均行常规超声及SWE检查。以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分组:良性组41例,恶性组28例;多形性腺瘤组23例,沃辛瘤组11例。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沃辛瘤组与多形性腺瘤组之间的SWE各弹性参数,即平均弹性值(Emean)、最大弹性值(Emax)以及取样框内弹性数据离散度值(Esd)的差异。分析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结合SWE图像诊断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这2种方法诊断大涎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绘制SWE各弹性参数的ROC曲线,计算AUC,比较Emean、Emax、Esd值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组的Emean、Emax以及Esd值[(89.45±49.59)、(120.58±57.59)、(15.91±11.57)kPa]均小于恶性组[(216.33±53.28)、(252.68±56.42)、(30.49±13.31)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3、9.43、4.83,P值均<0.001),沃辛瘤组的Emean、Emax以及Esd值[(37.46±21.57)、(62.35±24.64)、(8.55±5.46)kPa]也均小于多形性腺瘤组[(108.51±28.46)、(156.44±37.51)、(18.26±11.27)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7.55、3.38,P值均<0.01)。常规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45例(65.2%,45/69),其中恶性18例、良性27例;常规超声结合SWE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58例(84.1%,58/69),其中恶性23例、良性35例。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结合SWE图像诊断大涎腺肿瘤良恶性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5.9%、64.3%、65.2%和85.4%、82.1%、84.1%,AUC分别为0.651、0.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5)。Emean、Emax、Esd值鉴别大涎腺肿瘤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941、0.929、0.762,Emean、Emax优于Esd。分别以Emean=169.5 kPa、Emax=196.4 kPa、Esd=22.4 kPa为最佳临界值时,其相应特异度分别为92.7%、90.2%、80.5%,灵敏度分别为92.9%、89.3%、64.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2.5%、7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7%、86.2%、69.2%。结论SWE能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测得大涎腺肿瘤硬度,两者相结合诊断大涎腺肿瘤良恶性准确率明显提高,其中Emean及Emax诊断效能均较好,且均优于Esd。

  • 标签: 涎腺肿瘤 超声检查 剪切波弹性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胸膜下肺部病灶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胸膜下肺部疾病患者178例,其中男120例、女58例,年龄22~69(57.3±7.8)岁。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均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以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组(56例)和恶性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病变超声声像表现的差异。观察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胸膜下肺部疾病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肺部病变的超声声像表现在形态、是否有空气支气管征、血流信号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病灶侧别、边界、内部回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一次穿刺取材成功率96.07%(171/178),并发症发生率3.31%(6/178);诊断准确率93.82%(95% CI 89.21%~96.88%)、灵敏度90.98%(95% CI 84.44%~95.41%)、特异度100%(95% CI 92.32%~100%)、阳性预测值100%(95% CI 95.98%~100%)及阴性预测值83.58%(95% CI 72.77%~90.75%)。结论胸膜下肺部病变的超声表现可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信息,且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具有实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低、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对于胸膜下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胸膜下肺部疾病 活组织检查,针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萤火虫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0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结节患者100例(126个结节),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9~56岁。患者术前均行高频超声和萤火虫成像检查,术后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确诊结节的良恶性。观察指标:(1)分析高频超声与萤火虫成像技术的超声图像特点以及图像质量;(2)比较两种不同成像方式下甲状腺恶性结节内微钙化的检出率;(3)比较高频超声与高频-萤火虫联合成像方式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126个结节中,病理诊断为恶性者68个、良性者58个,高频超声图像显示恶性结节76个、良性结节50个,高频超声联合萤火虫成像显示恶性结节72个、良性结节54个。(1)甲状腺恶性结节中的微钙化在高频超声图像上多呈簇状散在分布的点状强回声;萤火虫成像模式下微钙化显示更加清晰明亮,但数量普遍少于高频超声图像上显示的微钙化数量。(2)萤火虫成像恶性结节中微钙化的检出率86.8%(59/68),高于高频超声检出率72.1%(49/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85, P<0.05)。(3)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AUC为0.755,高频-荧火虫联合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AUC为0.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37, P<0.05)。高频超声联合萤火虫成像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6%、87.9%、92.1%。结论萤火虫成像技术较高频超声的甲状腺癌微钙化检出率更高,显示效果更好,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准确度更高。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钙化 萤火虫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彩色脉搏波(UFPWV)技术在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管壁弹性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47例、女50例,年龄20~74(46.6±9.3)岁;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将观察组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A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B组)和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C组),依据下肢动脉有无斑块将C组分为下肢动脉斑块组(C1组)、下肢动脉无斑块组(C2组)。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血糖及颈动脉IMT正常的健康体检者64人为对照组,其中男25人、女39人,年龄20~74(44.3±12.0)岁。运用UFPWV采集脉搏波速度(PWV),计算颈动脉收缩早期PWV(PWV-BS)及收缩晚期PWV(PWV-ES),分析各项参数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中,A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9.51±1.25)m/s、(10.79±1.64)m/s,B组分别为(8.47±0.91)m/s、(9.81±1.05)m/s,C组分别为(7.97±0.77)m/s、(9.07±0.74)m/s,对照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6.10±1.00)m/s、(7.40±1.20)m/s,A组、B组、C组及对照组间颈动脉PWV-BS、PWV-ES测量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中,C1组颈动脉PWV-BS、PWV-ES分别为(7.83±0.85)m/s、(8.82±0.59)m/s,C2组分别为(8.14±0.64)m/s、(9.34±0.79)m/s, C1组PWV-ES显著高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P<0.01),而两组间PWV-B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FPWV技术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变化,并可通过PWV-ES的改变评估颈动脉形态学正常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糖尿病,2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彩色脉搏波 脉搏波传导速度 颈动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