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化损伤在黄芩素改善高脂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方法将体质量18~20 g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10%脂肪供能)、高脂组(H,60%脂肪供能)、高脂+黄芩素组(H+B,黄芩素:400 mg/kg体质量)、黄芩素对照组(B,黄芩素:400 mg/kg体质量)。12周后处死小鼠并收集组织样本,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超微病理检查线粒体形态,采用试剂盒测定肝脏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MMP)改变,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estrin2及蛋白质羰基化(PCOs)水平,小干扰RNA(siRNA)干扰技术敲低HepG2细胞内Sestrin2蛋白表达,荧光染料BODIPY493/503测定HepG2细胞内脂质改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LSD两两比较检验统计学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喂养导致小鼠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及GSH、SOD水平降低(P值均< 0.05),MDA及蛋白质羰基化水平升高,Sestrin2表达增高(P值均< 0.05);线粒体形状改变、肿胀、缺少嵴,MMP下降33.3%(t = 13.456,P < 0.001);黄芩素干预有效的抑制高脂喂养导致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与氧化损伤,进一步上调Sestrin2的表达,增高MMP(t = 10.104,P < 0.001),肝脏损伤明显缓解。敲低Hep2细胞内Sestrin2的表达,细胞内脂质沉积进一步增加,PCOs表达上升(P值均<0.05),黄芩素拮抗脂质沉积及抗氧化能力降低。结论黄芩素可能通过调控Sestrin2表达,缓解高脂喂养导致的肝脏氧化损伤,从而减轻非酒精脂肪肝损伤

  • 标签: 非酒精脂肪性肝病 高脂膳食 黄芩素 氧化损伤 Sestrin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型血红素加氧酶(HO-1)/一氧化碳(CO)介导的槲皮素对大鼠原代肝细胞酒精性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二步胶原酶技术分离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在乙醇染毒同时,加入槲皮素(100 μmol/L)或/和血红蛋白(100 μmol/L),或不同剂量的CO释放分子(CORM-2,5~50 μmol/L)共同作用,作用结束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细胞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乙醇染毒肝细胞与槲皮素、CORM-2、血红蛋白、锌原卟啉Ⅸ单独或联合作用,检测细胞微粒体内CYP2E1的活性。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组间比较(SNK-检验)。结果乙醇染毒同时加入100 μmol/L的槲皮素,乙醇诱导的AST与LDH的释放明显减少,GSH消耗与MDA升高程度也明显下降;而血红蛋白(CO阻断剂)不仅使槲皮素的保护效应丧失,反而进一步加重了乙醇所致的脂质过氧化。CORM-2能减少乙醇诱导的肝细胞AST与LDH释放,GSH消耗与MDA生成也明显减轻,且这种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乙醇导致细胞CYP2E1活性显著升高,槲皮素或CORM-2能抑制CYP2E1的活性,血红蛋白或锌原卟啉Ⅸ则消除了槲皮素的这种抑制效应,使CYP2E1活性升高。当槲皮素、CORM-2和锌原卟啉Ⅸ与乙醇共同孵育肝细胞时,CYP2E1活性并未升高,与乙醇组比较反而明显下降,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O-1的代谢产物CO介导了槲皮素对肝细胞酒精性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CYP2E1活性有关。

  • 标签: 氧化损伤 槲皮素 一氧化碳 I型血红素加氧酶 细胞色素P4502E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面部复杂损伤(伤口长度≥8 cm且累及两个及以上解剖区域)的解剖区域分布,探讨整形美容外科修复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杭州整形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复杂面部损伤患儿157例,男94例、女63例;年龄2~18岁,平均6.2岁;伤口长度8~20 cm,平均10.3 cm。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根据伤口情况设计不同的一期修复方案,并进行术后瘢痕早期防治。结果157例受累解剖区域共331处,其中颊部最多75处,致伤原因中锐器(玻璃、瓷砖、刀具等)割伤78例,居首位。均随访>3个月,一期愈合146例,延迟愈合11例;瘢痕增生8例,149例面部形态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处理儿童面部复杂损伤,注重解剖和功能复位及减张缝合,术后联合多种瘢痕防治措施,效果较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儿童 面部外伤 整形外科 美容缝合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江南医院手外科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伤12例,其中外伤后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6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坏死内置物外露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0 cm~9.0 cm×5.0 cm。所有创面一期清创,待坏死组织界限清晰后,二期行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的切取面积为7.0 cm×5.0 cm~10.0 cm×6.0 cm。皮瓣切取后,将血管蒂分离至足背动脉起始处,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踝部创面,其中1例因血管蒂不够长,术中在跗外侧动脉发起处以远结扎并切断足背动脉,以足背动脉近端为蒂进行带蒂转移。供区均切取髂腹股沟处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抗凝等对症治疗,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等方式随访,了解皮瓣质地、外观、感觉、供区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伤口良好愈合,无溃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6~108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至S2~S3。结论应用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皮瓣质地、外观与受区接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 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