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PA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病理医师对其认知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91例PAP(32例继发性,159例获得性)病例,查询相关临床信息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和电镜观察,并结合二代测序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PAP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典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呈网格状、铺路石或地图样改变。组织学主要以肺泡腔内无定形嗜伊红蛋白样物质沉积为特征,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和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阳性。部分继发性PAP中常伴有肺间质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组织细胞沉积、胆固醇结晶裂隙形成,甚至可见二氧化硅折光颗粒或矽结节等其他非经典组织学改变。电镜下肺泡腔内蛋白样物质、肺泡Ⅱ型上皮及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内均可见电子密度的环层小体。二代测序病例出现MUC19、FADS6、KRTAP5-8、Senataxin、SKIDA1等基因的突变。属于良性病变,总体预后相对较好。结论活检组织标本较小、继发性PAP形态不典型及病理医师对非肿瘤性病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仍有相当比例的漏诊,特别是在没有临床提示的情况下,病理医师需提高警惕,作出正确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藤梨根调控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别采用藤梨根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乳腺癌细胞(MCF-7),分为藤梨根(实验组)组和PBS组(对照组)。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Wnt-1、β-连环蛋白(β-catenin)、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藤梨根组A450值(0.532±0.017)小于PBS组A450值(0.978±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1,P<0.05)。藤梨根升高bax蛋白水平,降低bcl-2蛋白水平,bcl-2表达量(0.486±0.063)低于对照组(0.785±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5,P<0.05),bax表达量(1.235±0.251)高于对照组(0.426±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2,P<0.01);藤梨根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细胞凋亡率适中(占细胞总数的47.86%),高于对照组(8.52%)。藤梨根组Wnt表达量(0.870±0.123)与PBS组(0.561±0.095,t=0.624,P<0.05),β-catenin表达量(1.020±0.348)与PBS组(0.782±0.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32,P<0.05)。结论藤梨根抑制MCF-7细胞生长,促进凋亡,可能与降低Wnt/β-catenin信号的功能有关。

  • 标签: 藤梨根 Wnt/β-连环蛋白 乳腺癌 凋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在乳腺癌不同区域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和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30例乳腺癌组织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乳腺癌组织距癌巢中心的区域位置不同分为3组,癌巢中心组、癌旁组、癌旁边界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BP-6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分析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各区域IGFBP-6、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特征的关系,两组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结果30例女性乳腺癌病例,病理Ⅰ级2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Luminal A型7例、Luminal B型6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8例、Basical-like型9例。癌巢中心组IGFBP-6阳性率低于癌旁组及癌旁边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巢中心组IGFBP-6的阳性率4例(13.3%),癌旁组23例(76.6%)和癌旁边界组26例(86.6%),χ2=18.23,P<0.05]。癌巢中心组Ki-67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及癌旁边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8,P<0.05)。病理Ⅰ级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和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3,P<0.05)。Luminal B型阳性率高于Basical-like型,Luminal A型及Her-2过表达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病理Ⅲ级Ki-67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和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6,P<0.05),而分子病理分型结果中Basical-like型Ki-67阳性率高于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Luminal A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结论IGFBP-6在乳腺癌癌巢组织中呈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Ki-67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

  • 标签: 乳腺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 细胞核增殖抗原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椎间隙高度下降≥1/3,或MRI提示突出椎间盘超过椎管矢状径的50%,或基底宽度>6 mm,或ModicⅠ型终板炎)患者96例,采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动态固定组)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每组48例。术后2年、5年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MacNab疗效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发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86例完成5年随访,其中动态固定组44例、融合组42例。动态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59.61±37.29)min,较融合组的(177.42±39.90)min短(t=2.140,P=0.035);术中出血量为(151.78±50.88)ml,小于融合组的(197.74±76.55)ml(t=3.293,P=0.001)。随访期间动态固定组发生螺钉松动2例、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5例,均无临床症状;融合组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2例,其中症状性邻椎病2例;两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P=0.045)。术后5年,两组MacNab优良率分别为95%及93%,疗效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5,P=0.671)。术后2年及术后5年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减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术后5年,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43°±0.85°、4.59°±0.48°,均大于融合组(t=19.783,P<0.001;t=36.841,P<0.001)。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11.19±2.07)mm降至术后2年的(9.98±2.02)mm和术后5年的(9.86±1.64)mm(F=6.462,P=0.002)。术后5年时,动态固定组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为9.74°±3.29°,小于融合组的11.69°±3.89°(t=2.514,P=0.014)。结论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均可取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可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与融合手术相比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