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作者: 何沛秦 石泽亚 彭希 石小毛 吴娟 李鑫 邱小英 黄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06期
  • 机构: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护理教研室,长沙 410005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急诊,广州 510000,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护理教研室,长沙 410005,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长沙 410005,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肿瘤科,长沙 410005,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产科,广州 5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儿家长对儿童互联网医院感知与需求,为完善儿童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11名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自拟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分别是家长对儿童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认同度高;信息获取便捷、及时、安全的需求;诊疗服务专业可靠、有亲和力的需求;收费合理透明的需求。结论以儿童专科医疗机构为主体开展儿童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服务,符合广大家长的就诊需求,具有良好前景。同时儿童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应更多关注用户的便捷性、专业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 标签: 儿童 家长 互联网医院 感知 需求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选择性内质网应激反应抑制剂salubrinal在全反式视黄酸(ATRA)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ARPE-19细胞系进行培养,并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NAC+salubrinal组,分别采用完全培养基、含10 μmol/L ATRA、含10 μmol/L ATRA+5 mmol/L NAC、含10 μmol/L ATRA+40 μmol/L salubrinal、含10 μmol/L ATRA+5 mmol/L NAC+40 μmol/L salubrina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比率、多重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Multicaspase)阳性比率、活性氧簇(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C/EBP同源蛋白(CHOP)、剪切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各处理组细胞凋亡比率、Multicaspase阳性比率及ROS水平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3.23、602.41、160.39,均P<0.001),其中正常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及NAC+salubrinal组细胞凋亡比率、Multicaspase阳性比率、ROS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组VEGF-A、CHOP、cleaved-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2、36.35、60.25,均P<0.001),其中正常对照组、NAC处理组、salubrinal处理组及NAC+salubrinal组VEGF-A、CHOP、cleaved-caspase 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TRA诱导RPE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损伤并导致细胞凋亡,NAC及salubrinal可通过抑制应激反应,有效减轻细胞凋亡水平。

  • 标签: 视网膜色素上皮 细胞凋亡 N-乙酰半胱氨酸 全反式视黄酸 内质网应激 Salubrinal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内在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老年人内在能力、制定管理策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1—12月对北京市236例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内在能力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世界卫生组织内在能力调查表进行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内在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236例社区老年人中,内在能力较好(≥4分)的老年人有132例(55.9%)、内在能力较差(<4分)的老年人有104例(44.1%),总体内在能力平均得分为(3.39±0.95)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005、95%CI:1.093~3.676、P=0.025)、年龄(OR=1.727、95%CI:1.043~2.860、P=0.034)、社会参与(OR=0.321、95%CI:0.170~0.604、P<0.001)、休闲娱乐(OR=2.073、95%CI:1.079~3.985、P=0.029)、运动锻炼(OR=2.975、95%CI:1.761~3.784、P=0.039)、睡眠(OR=0.508、95%CI:0.265~0.973、P=0.041)、情绪(OR=0.436、95%CI:0.196~0.970、P=0.042)是社区老年人内在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社区老年人内在能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年龄、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运动锻炼、睡眠、情绪是内在能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因根据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策略,通过改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维持良好的内在能力,降低重大健康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 标签: 认知 内在能力 营养评价 生活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2年4月至2022年4月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岁;患者病程8个月至33年。其中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24例,神经源性尿失禁9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13例。术前每日尿垫使用量(3.5±1.0)片,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视觉模拟症状(VAS)评分(7.1±1.2)分。46例均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其中20例植入术前行药物治疗或尿路相关手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5例,尿道狭窄切开术2例,括约肌切开术3例,尿道扩张术5例,尿道结石碎石术1例,肠道膀胱扩大术4例)。45例男性中25例经会阴入路,20例经阴囊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入路。根据术中测量球部尿道周径选择袖套,其中男性16例袖套周径为4.5 cm,29例为4.0 cm;1例女性患者袖套周径为8 cm。随访手术长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控尿情况(社交控尿定义为每日使用尿垫≤1片,完全干燥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装置使用状态及并发症。对比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9年,平均7.1年。截至末次随访,32例(69.6%)仍正常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3例(6.5%)行1次修复手术植入新装置后可维持控尿,11例(23.9%)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35例(76.1%)达到社交控尿,其中16例(34.8%)达到完全干燥。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2±0.6)片/日,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1);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VAS评分为(2.6±1.9)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5/46),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5例,机械故障3例,排尿困难2例,尿道萎缩1例。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社交控尿率[75.0%(18/24)与66.7%(6/9)与84.6%(11/13)]、并发症发生率[37.5%(9/24)与33.3%(3/9)与23.1%(3/13)]及装置修复手术率[37.5%(9/24)与33.3%(3/9)与15.4%(2/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入路患者与经阴囊入路患者,术后完全干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25)与40%(8/20), P=0.76],术后装置使用无故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5/25)与80%(16/20),P=0.20]。袖套周径为4.5cm与4.0cm患者的术后社交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12/16)与65.5%(19/29),P=0.74]。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为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方式。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术后控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人工尿道括约肌 控尿率 并发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AUEC)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AUEC的262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男193例,女69例;中位年龄24(4,67)岁,中位病程12.0(0.2,56.0)年,患者术前肌酐91.5(68.1,140.0)μmol/L。320根输尿管存在高等级上尿路扩张积水(UUTD);216根输尿管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其中14根输尿管为低压反流;低等级VUR输尿管为22根(10.19%),高等级VUR输尿管为194根(89.81%)。术前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最大膀胱容量为102(47,209)ml,最大逼尿肌压力为33.0(15.5,50.5)cmH2O(1cmH2O=0.098kPa),膀胱顺应性为6.4(3.0,12.3)ml/cmH2O。所有患者均行AUEC。手术方法:截取一段乙状结肠,将乙状结肠沿对系膜缘剖开,按"去管化"原则折叠缝合成"U"或"S"形的肠补片,同时行输尿管成形和再植,再将肠补片与剖开的膀胱瓣吻合形成扩大的新膀胱。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肌酐、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输尿管反流和上尿路扩张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7.4(4,151)个月。术后1~3个月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分别增加至术前的303.9%和189.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63.6%;术后6~10年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增加,分别为术前的490.2%和627.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25.8%。术后UUTD患者显著减少,术后1~3个月高等级UUTD为116根(116/398,29.2%),术后4~6个月为51根(51/274,18.6%),术后6~10年为4根(4/76,5.3%),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01)。术后VUR持续缓解,术后1~3个月393根(393/402, 97.8%)输尿管无VUR,术后6~10年73根(73/76,96.1%)输尿管无VUR,无VUR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术前(P<0.001)。患者术后1~3个月肌酐下降至79.0(65.0,128.2)μmol/L,较术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肌酐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26例(9.9%),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15例(5.7%),反复尿路感染16例(6.1%),尿路结石20例(7.6%),需手术干预的肠梗阻8例(3.1%)等,均经治疗后好转。结论AUEC治疗高等级、伴抗反流机制受损的VUR,以及高等级、伴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梗阻的UUTD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经治疗后均好转。该术式可以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和顺应性,重建抗反流机制,解除上尿路梗阻,在充分保护残留肾功能、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下尿路功能障碍 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 输尿管再植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DGI)Ⅱ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明确其致病原因,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样,提取全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潜在的致病变异位点。结果该家系患病成员表现为患牙呈琥珀色半透明状、球状牙冠、牙颈短缩、牙齿磨耗、髓腔及根管闭锁,与DGI-Ⅱ型相符,其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基因第5外显子均存在c.2837delA(p.Asp946Valfs*368)杂合移码变异,未见文献报道和数据库收录,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级为疑似致病变异(PVS1_Strong+PM2)。结论DSPP基因第5外显子c.2837delA(p.Asp946Valfs*368)杂合移码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DSPP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牙本质发育不全 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 移码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以拥有不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临床菌株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探索H.pylori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LVX)耐药相关新基因。方法纳入2016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及肝脏科因上消化道相关症状就诊且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1 749例患者,在行胃黏膜活体组织检查后进行胃黏膜组织H.pylori分离培养,成功保存H.pylori菌株90株。依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别筛选克拉霉素单耐药(克拉霉素组)10株,LVX单耐药(LVX组)10株,克拉霉素和LVX双重耐药(双重耐药组)10株,克拉霉素、LVX、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全敏感(全敏感组)10株,总计40株H.pylori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与综合抗性基因数据库(CARD)进行比对,分析单核苷酸变异(SNV)和插入缺失突变情况,筛选H.pylori对克拉霉素和LVX耐药相关基因并分析耐药相关新基因在4组间的表达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数法和卡方检验。结果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SNV位点数[(74 952.00±8 755.21)、(77 128.10±3 191.35)、(78 639.90±601.23)、(77 474.60±2 421.05)个]和插入缺失突变数[(2 582.20±265.45)、(2 653.60±108.37)、(2 667.10±43.82)、(2 641.10±80.25)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ARD进行比对,共检出223个耐药相关基因,其中克拉霉素组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9个,LVX组LVX单耐药相关基因24个,双重耐药组中有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6个,LVX单耐药相关基因14个,双重耐药相关基因12个;全敏感组中有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11个,LVX单耐药相关基因17个,双重耐药相关基因13个。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基因中,红霉素酯酶基因(ere)B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的检出率(0/10、0/10、3/1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49);红霉素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家族在克拉霉素组和双重耐药组中的检出率高于LVX组和全敏感组[45.0%(9/20)比10.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P=0.013),游离甲硫氨酸-(R)-亚砜还原酶基因(msrC)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率(10/10、7/10、6/10、4/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P=0.030)。LVX单耐药相关基因中,喹诺酮抗性五肽重复蛋白基因(qnr)家族在LVX组和双重耐药组的检出率高于克拉霉素组和全敏感组[60.0%(12/20)比25.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25);qnrB4在克拉霉素组、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率(1/10、3/10、7/10、1/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7,P=0.010)。4组中克拉霉素单耐药相关外排转运的基因个数少于LVX单耐药和双重耐药相关基因个数(11个比29个,11个比2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5.80,P=0.001、0.016)。LVX相关外排转运基因在克拉霉素、LVX组、双重耐药组、全敏感组检出个数(28、40、24、27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P=0.016)。结论erm家族和msrC可能是介导H.pylori对克拉霉素耐药的重要基因,qnr家族与介导H.pylori对LVX耐药相关。外排转运基因可能在药物外排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其更倾向介导H.pylori对LVX耐药。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克拉霉素 左氧氟沙星 msrC qnr家族 外排转运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方案对肠道准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拟行结肠镜检查的2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以1∶1的比例分成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和单纯聚乙二醇组各120例,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患者服用580 μg利那洛肽+2 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单纯聚乙二醇组患者服用3 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比较两组患者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息肉或腺瘤检出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次数、盲肠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统计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共235例患者完成肠道准备并接受结肠镜检查。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BBPS评分、息肉或腺瘤检出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盲肠插管成功率、排便次数与单纯聚乙二醇组比较[(7.3±1.1)分比(7.0±1.2)分、58.1%(68/117)比60.2%(71/118)、38.5%(45/117)比39.8%(47/118)、(4.2±1.9) min比(4.3±1.6) min、(5.9±2.7) min比(6.2±2.4) min、100.0%(117/117)比100.0%(118/118)、(5.3±2.3)次比(5.1±2.7)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聚乙二醇组[25.6%(30/117)比39.8%(47/118)],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单纯聚乙二醇组[93.2%(109/117)比76.3%(90/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24、0.64,P=0.018、0.031)。结论与3 L聚乙二醇方案相比,580 μg利那洛肽联合2 L聚乙二醇方案能够取得同等的肠道准备效果,且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利那洛肽 聚乙烯二醇类 肠道准备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工智能在儿童住院医嘱前置审核系统中的构建及实践。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00例住院儿童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医嘱前置审核;以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100例住院儿童作为观察组,在医嘱前置审核中应用人工智能系统。观察组年龄(4.52±1.12)岁,其中男76例、女24例;对照组年龄(4.96±1.45)岁,其中男77例、女23例。对比两组用药安全性的差异性。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不合理医嘱数量占比32.00%(32/100),低于对照组的50.00%(50/100)(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5.00%(95/100),高于对照组的70.00%(70/100)(P<0.05)。结论人工智能在儿童住院医嘱前置审核系统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应用效果较好。

  • 标签: 人工智能 住院 医嘱 前置审核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性护理理念对提高护士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3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科室行常规护理管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科室实施磁性护理理念管理模式。采用量表分析磁性护理理念干预前后护士对ECMO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比较护士干预前后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选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干预后护士对ECMO患者呼吸系统的护理,循环系统的护理,液体平衡状态护理,皮肤护理,消化系统护理,出血、抗凝问题护理,医院感染的防控,管路的护理等相关知识掌握度均好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护士寻找真相、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及总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护士自我动机信念、任务分析、自我监控与调节、自我评价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磁性护理理念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提高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价值。

  • 标签: 磁性护理 体外膜氧合 急诊监护病房 批判性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spase-1/焦孔素D(gasdermin D,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顺铂(DDP)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以DDP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前后TNBC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及焦亡/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TNBC细胞系MDA-MB-231细胞中给予DDP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分析DDP诱导的细胞死亡类型。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和ELISA实验检测DDP给药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释放的LDH及分泌的炎性因子IL-18、IL-1β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记检测DDP给药后细胞中焦亡/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在DDP给药的MDA-MB-231细胞中同时给与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抑制焦亡效应,或给与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抑制凋亡效应,通过MTT、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对DDP抗肿瘤效应的影响。结果以DDP为基础的NACT引起的TNBC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癌细胞肿胀和瘤床周围炎性细胞聚集,更类似于焦亡样改变。焦亡途径关键分子Caspase-1和GSDMD在NACT后上调幅度均显著高于主导细胞凋亡的Caspase-3上调水平。进一步的细胞实验显示,DDP可诱导MDA-MB-231细胞呈现以细胞膜吹泡为特征的焦亡样改变。基于Annexin V-PI的流式细胞学显示DDP引起的MDA-MB-231细胞死亡类型主要为Annexin V+PI+细胞(裂解型细胞为主,如焦亡)。此外,DDP能诱导MDA-MB-231中Caspase-1和GSDMD的显著切割活化,同时上调上清液中LDH、IL-18和IL-1β的释放,而主导凋亡的Caspase-3活化水平明显低于Caspase-1、GSDMD。且Caspase-1抑制剂(阻断经典的焦亡途径)对顺铂抗肿瘤效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Caspase-3抑制剂(阻断凋亡途径)。结论Caspase-1/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三阴性乳腺癌DDP抗肿瘤效应中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 标签: 细胞焦亡 顺铂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Caspase-1 焦孔素D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断裂残端滑入体内后,经多学科合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引导下行血管内异物取出术,顺利取出导管。患儿术后第2天超声检查见股静脉穿刺处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本文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水平,进一步强化静脉治疗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导管断裂 血管内异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7例采用ECMO治疗的AMI患者的资料,以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 VIS)评估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累积液体平衡(cumulative fluid balance, CFB)评估液体负荷状态,按罪犯血管、液体正/负平衡及存活/死亡进行分组,分析Gensini评分、24 h VIS、CFB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纳入分析,存活12例,死亡18例,病死率60.0%。80.0%患者的罪犯血管为左主干及左前降支近端(left main and proximal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M+pLAD)。Gensini评分77(52,120),24 h VIS评分50.0(31.1,80.4),每日液体负荷28.7(26.6,34.4)mL/(kg·d),CFB -1.8(-9.7,8.0)mL/kg。液体负平衡组的病死率及24 h VIS评分显著低于液体正平衡组;存活组的Gensini评分、24 h VIS评分及CBF显著低于死亡组。结论采用ECMO治疗的AMI患者的罪犯血管以LM及pLAD多见,Gensini评分和24 h VIS评分具有一定的预后评估价值,早期保持液体负平衡,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回顾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使用VA-ECMO治疗的严重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接受VA-ECMO治疗的患者,筛选出VA-ECMO运行≥72 h的心源性休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的前72 h容量平衡情况。根据患者前72 h容量平衡结果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预后、CRRT上机率、IABP上机率、有创机械通气上机率,并计算与预后的相对危险度,比较预后是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选77例重症心源性休克患者。共存活41例,总存活率53.2%。48~72 h容量平衡和前72 h总容量平衡在不同预后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72 h总容量负平衡组患者,与正平衡组比较,较少联合CRRT或有创机械通气。前72 h负平衡组患者存活的相对危险度为1.81,95%可信区间(1.101~2.985),有更好的存活率。但根据每24 h容量平衡情况比较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VA-ECMO治疗的严重心源性休克患者,前72 h总容量平衡呈负平衡的患者存活的可能性更大,且较少需要CRRT或有创机械通气。

  • 标签: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 心源性休克 容量管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制品在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患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民医院急诊科行VA-ECMO治疗的成人患者共83例。分析死亡组(n=37)和存活组(n=46)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计算阈值。结果:血小板输注量(OR=2.506,95% CI:1.142~5.499,P=0.022)、非心肌炎性疾病(OR=6.881,95%CI:1.615~29.316,P=0.009)为成人VA-ECMO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血小板输注量阈值为0.427 mL/(kg·d),可预测患者ECMO上机28 d病死率,敏感度为78.4%,特异性为69.6%(曲线下面积:0.735)。结论血小板输注量的增加与成人VA-ECMO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心肌炎患者行VA-ECMO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血小板 心肌炎 预后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位移(TMAD)在评估川崎病(KD)患儿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为KD的住院患儿35例(KD组)和同期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M型超声测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实时动态记录并存储KD组及对照组心尖四腔及两腔观二维图像,并且KD组分别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各测量1次。应用QLab 13.0定量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比较KD组与对照组TMAD参数的差异,比较KD组不同时期TMAD参数的差异;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急性期KD患儿TMAD参数与LVEF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KD组不同时期TMAD AP4 MV1、TMAD AP4 MV2、TMAD AP2 MV1、TMAD AP2 MV2、TMAD AP4 Midpt、TMAD AP4 Midpt%、TMAD AP2 Midpt、TMAD AP2 Midpt%降低(均P<0.05),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KD患儿经治疗后亚急性期TMAD AP4 MV1、TMAD AP4 MV2、TMAD AP2 MV1、TMAD AP2 MV2、TMAD AP4 Midpt、TMAD AP4 Midpt%、TMAD AP2 Midpt、TMAD AP2 Midpt%值较急性期增加(均P<0.05),恢复期TMAD AP4 Midpt%、TMAD AP2 Midpt%值较亚急性期增加(均P<0.05)。③TMAD各参数均与LVEF呈正相关(r=0.36、0.40、0.32、0.28、0.42、0.46、0.35、0.37,均P<0.05),与NT-proBNP呈负相关(r=-0.61、-0.57、-0.40、-0.60、-0.63、-0.47、-0.61、-0.36,均P<0.05)。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检测TMAD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KD患儿IVIG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且TMAD结合NT-proBNP可为KD临床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尖瓣环位移 川崎病 斑点追踪技术 心室功能,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腔内电刺激(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活动低下症(UAB)患者膀胱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神经源性UA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已确诊为神经源性UAB,且病程>3个月;既往常规进行间歇导尿排空膀胱,或具有间歇性导尿指征(残余尿量占功能膀胱容量>40%)的患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能够与研究者良好交流并愿意遵照整个试验要求者;在IVES治疗前未接受过除口服药外的其他治疗方法。排除标准:尿动力学检查中,膀胱顺应性过低(<20 ml/cmH2O)者;合并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者;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症状性泌尿系感染未治愈者;合并肾积水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倍)者;膀胱及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认知能力障碍者;孕妇或准备怀孕者;膀胱黏膜损伤患者;体内已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试验前3个月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研究的其他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经尿道插入双极导管电极进行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对照组接受电路为断路的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IVES的刺激参数:双向方波,强度1~30 mA,频率10~20 Hz,脉宽200μs,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治疗20个工作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空效率、24 h间歇导尿次数、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美国泌尿协会症状指数生活质量评分(AUA-SI-QOL),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2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共50例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16/10例与13/11例,P=0.598)、年龄[(40.7±13.5)岁与(38.5±12.3)岁,P=0.543]、病程[0.71(0.42,1.63)年与0.79(0.42,1.50)年,P=0.695]、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325(178,380)ml,P=0.724]、排空效率[17%(0,47.8)%与21%(0,38.0)%,P=0.960]、24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2,4)次,P=0.692]、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307.5±75.0)ml,P=0.391]和AUA-SI-QOL [5(4,5)分与4(4,5)分,P=0.3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末,试验组残余尿量[250(40,350)ml与300(200,390)ml,P=0.034]、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276.5±68.8)ml与(315.4±67.3)ml,P=0.049]和AUA-SI-QOL[4(2,4)分与4(3,5)分,P=0.02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排空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14.5,84.5)%与18%(0,35.8)%,P=0.041]。24 h间歇导尿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次与3(2,4)次,P=0.174]。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25(178,380)ml与300(200,390)ml,P=0.832]、排空效率[21%(0,38.0)%与18%(0,35.8)%,P=0.943]、24h间歇导尿次数[3(2,4)次与3(2,4)次,P=0.239]、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07.5±75.0)ml与(315.4±67.3)ml,P=0.257]和AUA-SI-QOL[4(4,5)分与4(3,5)分,P=0.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250(40,350)ml,P<0.001]、排空效率[17%(0,47.8)%与33%(14.5,84.5)%,P<0.001]、24 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1,4)次,P=0.011]、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276.5±68.8)ml,P<0.001]和AUA-SI-QOL[5(4,5)分与4(2,4)分,P<0.001]均有显著改善。治疗期间,试验组出现1例腹部不适,对照组出现1例尿道不适,分别经调整刺激强度和导管位置后不适感消失,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神经源性UAB患者的膀胱排空效率,改善膀胱感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易行。

  • 标签: 神经源性 膀胱腔内电刺激 膀胱活动低下症 残余尿量 膀胱感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液体测压导管(WFC)和气体测压导管(ACC)行尿动力学检查的差异以及检查结果是否可以互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的2 147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共有膀胱测压数据2 538次。WFC组1 299次,男856次,女443次;年龄37(24,50)岁;病程1.2(0.4,5.0)年;神经源性膀胱(NB)1 130次,其中创伤性脊髓损伤(SCI)534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67次;非神经源性膀胱(N-NB)169次,其中特发性122次、前列腺增生19次。ACC组1 239次,男773次,女466次;年龄37(24,55)岁;病程1.5(0.5,6.0)年;NB 1 040次,其中创伤性SCI 122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18次;N-NB 199次,其中特发性41次、前列腺增生40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的膀胱内压(Pves)、腹压(Pabd)、逼尿肌压(Pdet),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DO),自主排尿时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最大尿流率对应的逼尿肌压(Pdet.Qmax),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时的最大尿道压(MU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以及初始咳嗽时Pdet的信号模式(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对创伤性SCI和特发性两个亚组的测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考虑病因的前提下,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abd均显著高于WFC[18(10,26)cmH2O(1 cmH2O=0.098 kPa)与15(11,21)cmH2O;23(16,31)cmH2O与20(14,26)cmH2O;23(15,31)cmH2O与18(12,24)cmH2O],Pdet均明显低于WFC[0 (0,0)cmH2O与0(0,1)cmH2O;5(1,13)cmH2O与9(4,17)cmH2O;6(1,12)cmH2O与7(3,14)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咳嗽状态ACC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均显著低于WFC[22(12,36)cmH2O与23(14,38)cmH2O;20(10,33)cmH2O与21(12,36)cmH2O,P<0.05]。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8(10,27)cmH2O与16(11,21)cmH2O;30(22,39)cmH2O与26(20,36)cmH2O],MUP和MUCP均明显高于WFC[91(69,118)cmH2O与81(64,106) cmH2O;77(55,103)cmH2O与68(48,91)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det.max-DO、Pdet.max和Pdet.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SCI亚组中,仅充盈前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5(10,24)cmH2O与14(10,20)cmH2O,P<0.05];尿道压测定中,仅MUP明显高于WFC[95(71,119)cmH2O与85(65,112)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亚组中,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均显著高于WFC[25(20,29)cmH2O与18(11,23)cmH2O;35(29,44)cmH2O与28(20,38)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MUP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初始咳嗽时Pdet信号模式,ACC更易测得Ⅰ型,WFC更易测得Ⅱ型和Ⅲ型。结论与WFC相比,ACC在静息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更高、Pdet更低,在初始咳嗽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更低。WFC和ACC测定的各压力值和信号模式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互换使用。

  • 标签: 尿动力学 液体测压导管 气体测压导管 真实世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