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疑似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arda,SEDT)的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和致病基因的筛查,并对可疑变异进行分析,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集家系成员病史,一般体检,关节、脊椎X线片检查;收集该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提取样本DNA,采用靶向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DNA全外显子进行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可疑突变,采用PCR和Sanger测序对家系其他成员DNA样本进行验证;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RNA,RT-PCR扩增致病基因外显子3、4区域,琼脂糖凝胶鉴定扩增片段大小;并采用qPCR检测致病基因的表达。结果根据家系中患者临床表型和脊椎X线片特征,将该家系患者诊断为X-连锁隐性遗传SEDT。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先证者转运蛋白复合体亚单位2(trafficking protein particle complex subunit 2,TRAPPC2)基因NM_001011658:c.91A>T(p.K31*)无义突变,其表弟该基因位点也存在相同变异,家系其他无表型成员未检出该变异。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RT-PCR结果与家系正常对照的扩增片段相同,表明该变异不影响转录本的剪接。qPCR结果显示,家系患者TRAPPC2的转录水平表达较家系正常对照及正常人对照显著降低。结论发现TRAPPC2基因c.91A>T新无义变异,该变异可以导致TRAPPC2功能丧失,是本家系的致病性变异。

  • 标签: 骨骺 蛋白质基因组学 密码子,无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生育史女性妊娠再发风险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阐明新发突变家系DMD基因突变规律,并探讨此类家系遗传咨询的模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DMD家系64例,首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DMD家系患者及其母亲DMD基因79个外显子进行缺失或重复分析,选取患者DMD基因突变而其母亲DMD基因未见突变的新发突变家系纳入本研究,然后利用MLPA技术联合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连锁分析对新发突变家系女性再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结果64个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均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家系;共对65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其中性别决定基因(SRY)阴性26例,SRY阳性39例,DMD基因无突变63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2例,产后随访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外显子突变主要表现为外显子的缺失突变,集中在45~55外显子区域,对于新发突变家系,有DMD患者生育史的女性,即使DMD基因外显子未见突变,仍建议其孕期进行DMD产前诊断。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基因 突变 生殖细胞系突变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寻其致病原因。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既往史调查,排除综合征型唇腭裂。对该家系1例患儿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到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对该家系成员及100名健康对照个体进行共分离分析和人群验证分析。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疾病共分离分析显示,该家系患者IRF6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c.253A>G(p.Cys85Arg)变异,且该突变未在健康对照个体中检出,文献尚未见报道。结论IRF6基因第4外显子c.253A>G错义变异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

  • 标签: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IRF6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6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个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分析,筛选候选变异。随机选取50名健康个体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以排除基因位点多态性。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连锁分析确定致病变异的亲代来源。结果Trio-WES及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母亲均携带GNAS基因c.121C>G(p.His41Asp)变异,家系其余成员及健康对照人群均未发现相同变异,检索数据库未见收录。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变异。结论GNAS基因c.121C>G(p.His41Asp)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GNAS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GNAS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连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ME)家系行致病基因检测,为优生、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的3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对家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收集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对先证者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候选致病变异进行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结合ACMG指南,对突变进行致病性判断。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分别在3个家系先证者中检出EXT1基因c.1056+2T>C突变、c.369dupA(p.G124fs)突变和EXT2基因c.1171C>T(p.Q391*)突变。共分离验证后发现:3个家系中的患者均存在相应突变,而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未检测到突变,符合基因型-表型共分离。结合ACMG指南,上述3种突变可分类为致病性突变。结论EXT1基因c.1056+2T>C、c.369dupA突变和EXT2基因c.1171C>T突变是导致3个家系罹患骨软骨瘤的病因。

  • 标签: 外生骨疣, 多发性遗传性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遗传咨询 突变 硫酸乙酰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胎儿的遗传学病因和预后,以指导产前咨询和诊断。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因早孕期胎儿NT≥2.5 mm而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或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测序]的非高龄单胎妊娠孕妇(n=1 658)。依据NT厚度(≥2.5~<3.0、≥3.0~<3.5、≥3.5~<4.5、≥4.5~<5.5、≥5.5~<6.5和≥6.5 mm组)和胎儿超声异常进行分组(孤立性NT增厚组、NT增厚合并软指标/非重大结构异常组和NT增厚合并重大结构异常组),比较不同组间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及出生结局。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2.5 mm或3.0 mm为NT增厚切割值时,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8%(262/1 658)和17.6%(252/1 431)。染色体数目异常检出率随NT增厚而升高(χ2趋势=180.75,P<0.001),由NT≥2.5~<3.5 mm组的6.6%(44/671)升至NT≥5.5 mm组的45.6%(113/248);致病/可能致病CNV(pathogenic/likely pathogenic CNV,P/LP CNV)的检出率随NT增厚无明显升高趋势(χ2趋势=3.26,P=0.071),但以NT≥4.5~<5.5 mm组检出率最高(9.0%,19/211)。染色体数目异常+P/LP CNV的检出率在孤立性NT≥2.5~<3.0 mm与NT≥3.0~<3.5 mm组分别为5.3%(10/188)和9.6%(36/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P=0.080),在孤立性NT≥3.5~<4.5 mm及NT≥2.5~<3.0 mm合并软指标/非重大结构异常组检出率分别高达12.7%(52/410)及24.1%(7/29),检出风险分别是孤立性NT≥2.5~<3.0 mm组的2.6倍(95%CI:1.3~5.2)和5.7倍(95%CI:2.0~16.4)。随NT增厚终止妊娠率逐渐升高(χ2趋势=304.42,P<0.001),由NT≥2.5~<3.0 mm组的10.8%(23/212)升至NT≥6.5 mm组的90.7%(117/129)。排除染色体数目异常和P/LP CNV导致的妊娠终止,NT增厚胎儿活产率可达87.6%(862/984)。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检出率随NT增厚而升高。非高龄单胎妊娠孕妇胎儿NT≥2.5 mm伴或不伴软指标/结构异常均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

  • 标签: 颈部透明带检查 DNA拷贝数变异 染色体畸变 产前诊断 出生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智力障碍家系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及产前诊断。方法家系3代17人,4例男性罹患智力障碍,2019年10月先证者之姐于孕8周时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要求遗传咨询。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先证者(Ⅱ-9,男)及父母基因编码序列,筛选候选致病变异,运用Sanger测序进行候选变异与表型共分离分析。采用同源重组构建候选变异表达载体,进行体外剪接实验,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TA克隆和Sanger测序分析候选致病变异对剪接的影响。明确智力障碍的遗传学病因后,采用goldeneyeTM20A基因分型系统和Sanger测序为先证者之姐(Ⅱ-7)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DLG3基因c.1302G>A(p. S434S)半合子同义变异,该变异与家系内患者表型共分离,先证者之母(Ⅰ-1)为该变异杂合携带者。体外剪接实验结果显示c.1302G>A变异明显影响RNA的正常剪接,88.24%的转录本剪接异常,导致阅读框移码,蛋白功能受损。产前诊断胎儿(Ⅲ-7)羊水未检测到该变异,男胎活产,现1岁6月龄,精神行为发育未见异常,继续随访中。结论DLG3基因c.1302G>A同义变异是导致该家系X连锁智力障碍的原因。

  • 标签: 智力障碍 核蛋白质类 转录因子 沉默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家系致病基因进行鉴定和突变致病性分析。方法采集该家系共17人的外周血样。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先证者外周血DNA,筛选候选致病变异并进行家系共分离分析。然后采用同源重组构建pCAS2c.5798+1G和pCAS2c.5798+1A型质粒,转染293T细胞,应用反转录PCR、TA克隆和Sanger测序分析候选致病变异对剪接的影响,同时提取患者外周血RNA,分析候选致病变异在体内的剪接情况。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SPTB基因c.5798+1G>A变异,且该变异与家系患者的表型共分离。体、内外剪接实验结果显示c.5798+1G>A变异明显影响RNA的正常剪接,导致阅读框移码产生提前终止的密码子。结论SPTB基因c.5798+1G>A新变异是导致该家系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的原因。

  • 标签: SPTB基因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 剪接位点 基因变异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学筛查异常胎儿基因组变异特征,探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清学筛查异常胎儿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单纯因唐氏血清学筛查异常,行羊膜腔穿刺进行产前诊断的单胎孕妇761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血清学筛查结果分为高风险、临界风险、单项指标异常,采用CMA和CNV-Seq进行羊水细胞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并结合羊水细胞核型分析进行产前诊断,采用门诊复诊结合电话问询进行妊娠结局随访。结果7617例羊水标本中,CMA和CNV-Seq共检测出非整倍体138例(1.81%),羊水细胞核型分析额外检出9例非整倍体嵌合体,检出203例胎儿携带致病和可能致病CNV,437例胎儿携带意义不明拷贝数变异(5.7%),总体异常检出率为10.33%。CMA和CNV-Seq在三组间检出非整倍体分别为123例(2.0%)、13例(1.3%)、2例(0.4%),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χ2=7.469,P=0.024);致病和可能致病CNV在3组间分别检出163例(2.6%)、24例(2.6%)、16(3.3%),检出率无明显差异(χ2=0.764,P=0.682)。CMA与CNVseq两种方法P/LP CNV检出率分别为2.9%(108/3729)、2.4%(95/38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4,P=0.22)。检出率较高的致病和可能致病CNV分别为Xp22.31微缺失、16p13.11微缺失/微重复、22q11.21微缺失/微重复。妊娠结局随访,携带致病和可能致病CNV胎儿,59例终止妊娠,112例出生的胎儿中有32例出现异常临床表现;携带意义不明CNV胎儿,11例发生了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322例出生的胎儿中4例出现异常临床表现。结论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与核型分析相比可提高致病和可能致病CNV的检出率,针对唐氏血清学筛查异常群体,CMA或CNV-Seq可作为首选的产前诊断方法。

  • 标签: 唐氏血清学筛查 拷贝数变异 染色体核型 产前诊断
  • 作者: 吕雪 李昊 刘红彦 侴海燕 李涛 周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郑州 450003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郑州 450003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医学遗传研究所,郑州 450003 ,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医学检验科,郑州 450003 ,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3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进行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方法利用PCR-Sanger测序技术检测患者COL7A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潜在变异,之后进行家系验证及产前基因诊断。结果Sanger测序显示患者COL7A1基因存在c.7289delC(p.Pro2430Glnfs*36)及c.7474C>T(p.Arg2492*)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母亲和父亲,在100名健康对照中未检测到上述变异。产前诊断胎儿COL7A1基因c.7289位置未见变异,c. 7474位置存在C>T杂合变异,判断为携带者。结论明确了1例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COL7A1基因的致病性变异,并成功进行了产前诊断。

  • 标签: 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COL7A1基因 产前诊断 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