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公民身份不仅是一种制度的、法律的规定,而且是一种身份认同。制度规定了公民身份的形式,把形式转化为现实,需要公民对其身份的认同。认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为促进公民身份的积极认同,需要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实现公民身份的'再造'。我们以公民身份形象、公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心理要素为维度,建立三维立体的公民身份认同教育模型。

  • 标签: 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认同 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简介: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成长。公共生活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孕育着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公共生活。然而,立足于公共性,检视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存在着公共性的阙如和公共生活空间、平台和公共文化的缺失,这不利于公民公共性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需要自觉地建构一种公共生活。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公约的引导,需要借助于公共话语,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 标签: 公民 公民教育 公共生活 学校生活
  • 简介: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由片面的分裂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全面的整合的教育内容。

  • 标签: 个人主体 类主体 教育 共同体主义 交往
  • 简介:本文以西方和台湾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为背景,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不同取向,提出我们当前开展生命教育的应然取向;分析了生命教育内容的结构框架,并就生命教育内容的组织,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渗透式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提出了生命教育实施的策略。

  • 标签: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取向 生命教育内容的组织 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补偿原则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重要调剂原则。它保护弱势者的利益,使其得所应得:它在教育起点上做到人人平等,在过程中则以能力为衡量标准,实施非能力因素的补偿;而在结果上,又谨慎对待能力因素的补偿。

  • 标签: 教育公正 弱势 补偿
  • 简介: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生产技术水平不一,需要不同的职业教育。智能化时代,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促使闲暇时间大量出现。同时,自动化生产对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减低,甚至趋向于零。因此,智能化时代的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人学会工作,还需要教人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学会闲暇。职业教育的内容也从重视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转向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并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保护工人的劳动能力,促进他们自由发展。

  • 标签: 社会生产 操作工人 智能化时代 职业教育
  • 简介:教育是第三产业的一个特殊部门,但从教育产品的性质看,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也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教育资源的配置的主体仍然是政府,不能推向市场,即教育不能产业化,尤其是义务教育更是如此。

  • 标签: 教育产业 产业化 资源配置 义务教育 市场 政府
  • 简介: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种“准公共生活”,是-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 标签: 公民 公共性 公共生活 学校生活
  • 简介:充分认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而且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尤其是当代社会闲暇增多,青少年社会教育更为急迫。青少年社会教育不仅范围无限,而且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影响具有复杂性,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并存。面对复杂的社会教育,发挥其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关键是提升社会教育力。这就要在终身教育视野下确立教育的整体观,政府有意识地建构社会教育,提升社会成员的教育意识,增强社会的教育责任感。

  • 标签: 青少年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力
  • 简介:当今时代不仅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价值共生”的时代。我们既要看到多元价值的“差异”,还要看多元价值的“共生”。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道德教育既要维护价值多元,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又要进行普遍价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其双重任务,缺一不可。价值的多元共生要求学校道德教育要树立一种开放的道德观念,确立协商、对话的教育方式,发挥教师在道德协商、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 标签: 价值多元共生 道德教育 道德选择 宽容意识 公共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