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高血压,守护生命之 “压”

/ 2

认识高血压,守护生命之 “压”

贺远高

重庆市开州区谭家镇卫生院  405425

一、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高血压,即血压升高,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舒张压≥90 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 90% 以上。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当原发疾病治愈后,血压有可能恢复正常。

二、高血压的症状与危害

(一)症状
高血压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患有高血压。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疲劳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

随着病情的进展,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出现相应的症状。例如,心脏受损可能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脑部受损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或无力等;肾脏受损可能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等。

(二)危害

  1. 对心脏的危害
    1. 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长期高血压还可能引发冠心病,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2. 对大脑的危害
    1. 高血压是脑卒中(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脑出血;也可使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脑梗死。
  3. 对肾脏的危害
    1. 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动脉硬化,导致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4. 对眼底的危害
    1. 高血压可引起眼底动脉硬化,出现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等症状。

三、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高血压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一)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其亲属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

(二)环境因素

  1. 饮食因素
    1. 高盐饮食:摄入过多的盐会使体内的钠离子浓度升高,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
    2. 高脂饮食: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可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3. 低钾饮食:钾离子具有促进钠排泄、降低血压的作用。饮食中钾摄入不足,可能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2. 精神因素
    1.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
  3. 吸烟与饮酒
    1. 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功能异常,从而升高血压。过量饮酒也可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
  4. 缺乏运动
    1. 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四、高血压的诊断与监测

(一)诊断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测量的血压值。一般来说,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 3 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 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 140/90 毫米汞柱,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监测

  1. 家庭血压监测
    1. 患者可以在家中使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自我监测。家庭血压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 家庭血压监测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血压计,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一般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每次测量 2-3 次,取平均值。
  2. 动态血压监测
    1. 动态血压监测是通过佩戴动态血压记录仪,连续 24 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情况。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有助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等。

五、高血压的治疗

(一)治疗目标
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 140/90 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 130/80 毫米汞柱以下。对于老年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血压控制目标。

(二)非药物治疗

  1. 改善生活方式
    1. 低盐饮食:减少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 6 克。
    2. 合理饮食: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乳制品等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胆固醇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3.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4.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
    5. 戒烟限酒:戒烟,避免吸二手烟;限制饮酒,男性每天不超过 25 克酒精,女性每天不超过 15 克酒精。
    6. 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
  2. 其他非药物治疗
    1. 中医食疗:一些食物如芹菜、洋葱、山楂等具有一定的辅助降压作用。但食疗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穴位按摩:如按摩太冲、涌泉等穴位,可能对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穴位按摩的效果因人而异,也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三)药物治疗

  1. 降压药物的种类
    1. 利尿剂:通过促进排尿,减少血容量,降低血压。常用的利尿剂有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2.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 Ⅱ 的生成,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的 ACEI 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4. 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 Ⅱ 与受体的结合,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的 ARB 有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5. β 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常用的 β 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2. 降压药物的选择
    1.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合并症、血压水平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一般来说,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平稳性。
  3. 联合用药
    1. 对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联合用药可以增强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六、高血压的预防

(一)一级预防

  1. 健康教育
    1.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2. 生活方式干预
    1.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3. 定期体检
    1.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高危人群,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

(二)二级预防

  1. 早期诊断
    1. 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展。
  2. 规范治疗
    1.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3. 预防并发症
    1. 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肾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治疗。

七、总结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认识高血压的定义、症状、危害、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如发现血压升高,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护好生命之 “压”,拥有健康的生活。